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有: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如B-内酰胺酶,氨基糖甙类钝化酶等;抗生素的渗透障碍或因主动外排泵使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内达到作用靶位产生抗菌效能;靶位改变,染色体突变和耐药质粒均可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代谢途径的改变等。与肺炎克雷伯杆菌相关的β-内酰胺酶主要有由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水解酶(Amp-C酶)、质粒介导的TEM和SHV酶及其衍生物组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羧苄青霉素酶、邻氯青霉素酶(OXA酶)和非金属碳青霉烯酶。这些β-内酰胺酶中以ESBLs的产生在肺炎克雷伯杆菌中最为重要。

  • 标签: 肺炎克雷伯杆菌 抗生素耐药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分子机制 作用靶位 青霉素酶
  • 简介:目的在对中度持续性哮喘的治疗中比较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5名中度持续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吸入激素(ICS)+抗白三烯(LTRA)、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ICS+LABA+LTRA治疗。经过在3个月的治疗比较各治疗方案控制等级、有症状人数及肺功能(第一秒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FEF25、FEF50、FEF75)改善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ICS+LABA+LTRA和ICS+LABA组各观察指标均较1CS+LTRA组好(P〈0.05),其中前者对于改善小气道功能效果最好。结论对于中度持续性哮喘ICS联合LABA治疗优于ICS联合LTRA治疗,其中三者联合疗效最好,提示对于中度持续性哮喘ICS+LABA疗效欠佳时可加用LTRA治疗。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舒利迭 孟鲁斯特 辅舒酮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2例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使用NCPAP治疗后疗效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有效19例,无效3例。应用NCPAP后PO2、PaCO2、pH、R、HR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减少气管插管,减少机械通气,是一种简便、适宜的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

  • 标签: 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 呼吸衰竭 新生儿
  • 简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是指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h以后所形成的肺炎,是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随着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鉴于VAP作为ICU常见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机械通气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将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病机制 病因 PNEUMONIA 机械通气治疗 医院获得性肺炎
  • 简介:茶碱应用于气道阻塞性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有70余年的历史,由于其频发的副作用和相对较低的治疗作用,茶碱在发达国家的使用已大为减少。但是随着对COPD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茶碱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茶碱缓释、控释剂型的开发,选择性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的研究,使茶碱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现就茶碱的作用机制及在COPD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综述如下。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茶碱 气道阻塞性疾病 PD治疗 磷酸二酯酶 治疗作用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所收治的40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其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儿各2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普通的双鼻塞吸氧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则应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的患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是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患儿而言,观察组患儿的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水平比较是明显更好的,p<0.05;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都未出现较多或较为明显的并发症情况,组间对比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治疗有效率更高,患儿的血气指标更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且无明显的并发症情况,安全性较高,具有优秀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结合纳络酮治疗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将98例生后发生反复呼吸暂停且胎龄≤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成NCPAP结合纳络酮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CPAP结合纳络酮治疗;对照组则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氨荼碱结合纳络酮治疗,并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中显效38例,有效11例,总有效49例;对照组中显效22例,有效13例,总有效35例,两组治疗效果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NCPAP结合纳络酮治疗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 标签: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反复呼吸暂停 疗效评价 治疗组 纳络酮 早产儿
  • 简介:目的:评价白三烯拮抗剂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慢性中度持续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中度持续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200μ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10mg口服,1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同期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5.427,P〈0.01)。结论白三烯拮抗剂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肺功能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白三烯拮抗剂 糖皮质激素 慢性中度持续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门诊输液病人查对方法的管理,以减少及堵截差错的发生。方法针对门诊输液病人错综复杂针对性地采取发放顺序号,电脑打印静脉补液单及环环查对落实签名负责制。结果避免了同名同姓或音同字不同的病人在同时间输液发生张冠李戴输错液现象,及由于误听名字或静脉补液单字迹模糊引起的差错。结论对门诊输液病人加强查对管理,落实到人,严格明确责任,明显提高了查对效果,减少差错发生。

  • 标签: 门诊输液 静脉补液单 门诊管理 管理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肺气肿和肺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肺炎病情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140例。根据随访结果有无肺炎发生分为慢阻肺发生肺炎组(n=60)和慢阻肺未发生肺炎组(n=80)。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肺气肿及肺功能指标上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慢阻肺阻塞程度对肺炎病情发展的影响。结果140例慢阻肺患者经随访,60例发生肺炎,80例未发生肺炎。两组患者在年龄、BMI、SGRQ评分、6min步行试验、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LAA-950、平均肺密度比方面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LAA-950、6min步行试验是影响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因素(P〈0.05)。其中,以LAA-950指标为主的肺气肿出现异常、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和6min步行试验指标为主的肺功能出现异常的慢阻肺患者易发生肺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重度阻塞患者发生肺炎可能性更大(P〈0.05)。结论LAA-950、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6min步行试验结果是影响慢阻肺患者肺炎病情发展的重要危险性因素。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肿 肺功能 肺炎
  • 简介:重症病房是对危重病人进行集中护理、管理,治疗、观察的医疗场所。具有病人病情危重、变化较快、护理人员责任重大等特点。因此对监护室的护理管理应更加严谨科学缜密具有预见性。本文拟对监护室易出现的护理问题,深入研究并作出相应的对策,以防护理问题、护理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

  • 标签: 护理管理 监护室 护理人员 护理问题 危重病人 重症病房
  • 简介:目的探讨结核科住院患者痰标本留取检查前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方法对我院结核科428例住院患者的痰标本留取情况的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加以落实。结果痰标本的留取质量显著提高,降低了成本,实现检验、医、护、患均满意的多赢局面。讨论痰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对痰标本留取的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痰标本留取 住院患者 结核科 检查前 质控管理 质量控制
  • 简介:我院支气管镜诊疗中心与感染科,自2002年8月至2006年12月随机采样监测细菌培养,每次持续时间4周,共98次。3456例患者检查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后的电子气管镜,对其表面、内腔注入洗脱液、进行随机采样检测,结果有2例患者使用过的电子气管镜,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电子气管镜、活检通道,电子气管镜,经消毒后培养阳性,阳性率0.06%,检出细菌数都符合〈20CFU/件,

  • 标签: 电子支气管镜 戊二醛浸泡 监测管理 消毒效果 电子气管镜 细菌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指导下液体管理能否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我院RICU和中心ICU近两年中重度ARDS机械通气患者60例病人,按是否应用超声指导液体管理分为两组,即传统液体管理组(传统组)和超声指导下液体管理组(超声组),分别收集两组病人7天内液体平衡、氧合指数、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organfailureassessment,SOFA)评分、有创机械通气时长、住ICU天数、28天生存率,对比两组之间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对比传统组,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超声组累积液体正平衡均更低(P<0.001);超声组患者第1、3、5、7天氧合指数均高于传统组(85±8.8vs81±8.6,118±10.0vs112±9.6,155±14.0vs146±12.9,185±15.6vs171±18.0,P<0.05),超声组在第1、3天SOFA评分与传统组无显著差别(10.2±3.1vs10.5±2.8,9.5±3.0vs9.8±2.6,P>0.05),而在第5、7天明显低于传统组(7.2±2.3vs8.5±2.5,4.3±1.5vs5.5±2.0,P<0.05);对比传统组,超声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更短(8.8±2.0vs10.6±2.8,P<0.05),住ICU天数更短(10.5±2.1vs13.0±3.5,P<0.05),但28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别(33.3%vs26.7%,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方法,超声指导方法更有利于ARDS患者限制性液体管理的实施;超声指导液体管理可以更好地改善氧合和器官功能,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减少住ICU天数,但不能降低28天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液体管理 超声 血管外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