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高症(Hereditarypersistenceoffetalhemoglobin,HPFH)是成人红细胞中持续存在过量的胎儿血红蛋白(Fetalhemoglobin,HbF),血液学检查正常的遗传综合征。携带者常无临床症状。HPFH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分子机制主要涉及11p15上β-类珠蛋白基因的遗传缺陷导致的HbF异常高表达。最近的研究表明,HPFH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其发生机制可能不局限于单纯的β-类珠蛋白基因上的遗传缺陷,HPFH还与多个基因座的异常有关,具有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i,QTL)的遗传特征。主要包括QTL6q23和QTL2p15等的异常。通过HPFH来探索珠蛋白基因的网络化表达调控机制,为镰状细胞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治疗研究开拓了新路径。

  • 标签: HPFH 分子机制 β-类珠蛋白基因 QTL
  • 简介: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护理科学的发展。为了适应医院改革,提高护理质量,适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需要,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灵活运用激励机制,尊重和理解护理人员,

  • 标签: 护理管理者 激励机制 医院改革 人性化管理 卫生事业 护理科学
  • 简介:紫杉醇作为肿瘤化疗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乳腺癌化学治疗中的一线药物。紫杉醇还适用于卵巢癌、肺癌和头颈部的肿瘤。对于常规化疗无效的肿瘤,如淋巴瘤、小细胞肺癌、食管癌、胃癌、膀胱和生殖细胞肿瘤,也可以应用紫杉醇化疗[1]。然而,随着紫杉醇药物的广泛应用,肿瘤对紫杉醇耐药的矛盾日益突出。紫杉醇作为一线药物治疗乳腺癌的有效率为30%~60%,而作为二线药物或者单药化疗药物,其有效率为20%~40%[2]。乳腺癌对紫杉醇耐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肿瘤细胞紫杉醇耐药性的获得涉及多种机制。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讨乳腺癌对紫杉醇耐药的机制,以期指导临床更加合理地选择化疗方案。

  • 标签: 乳腺肿瘤 紫杉烷类 抗药性 肿瘤
  • 简介:乳腺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我们虽然对乳腺癌的转移机制有所了解,但仍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研究乳腺癌转移机制这一医学难题,有助于掌握肿瘤演进过程,防治乳腺癌转移。转移相关基因和蛋白是转移发生的内在分子基础,所谓转移相关基因是一族功能上能够促进或阻断肿瘤转移潜能而不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基因。乳腺癌转移过程不仅伴随着增殖相关分子和转移相关分子之间的程序性互动,而且也受到细胞微环境、宿主因素、免疫调控等多元影响。近年来,通过应用消减杂交、

  • 标签: 乳腺肿瘤 转移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锌缺乏症的防治对策。方法选出符合临床诊断的30例小儿锌乏症进行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的分析。结果制定出合理的防治对策。结论小儿锌缺乏症是严重影响小儿消化,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等一项重要指标,所以正确诊断,仔细分析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对指导预防和治疗小儿锌缺乏症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缺乏症 病因 机制 防治对策
  • 简介:糖尿病患者易于并发冠心病;两者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基础上,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出现糖代谢障碍、高血压、血脂紊乱、内皮功能损伤、纤溶系统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的病理情况,导致糖尿病早期发生冠心病。针对其发病的诸多环节,采用改善生活方式、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等措施能延缓或阻止病情的进展及改善预后。

  • 标签: 冠心病 糖尿病机制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06~2010年收治132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结果:132例患儿中11例患儿应用NCPAP治疗失败,改用呼吸机通气,余121例未使用呼吸机通气,均治愈出院。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是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原发性呼吸暂停 早产儿
  • 简介:目的:调查糖尿病病人持续饮食指导的需求,了解患者日常饮食控制情况,为优质护理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自行调查影响糖尿病病人饮食控制的因素,自行编制糖尿病病人持续饮食指导需求和持续饮食指导间隔时间需求问卷,对6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为饮食及时调整指导、饮食种类指导、饮食总量指导、合理饮食搭配指导、发生低血糖饮食指导、正确饮食方法指导、饮食时间指导7个方面内容。结果:持续需要饮食及时调整指导占85%,需求量最多,需要2周1次饮食指导所占比例最高,占59.33%。结论:需要持续饮食调整指为首位,需要持续指导间隔时间2周1次所占比例最高。护理人员应全程2周1次为糖尿病病人做一次针对性的饮食指导,这样有助于病人坚持正确有效的饮食控制,从而达到饮食治疗的目的。从而达到糖尿病饮食护理方面的持续改进。

  • 标签: 糖尿病 持续饮食指导 需求
  • 简介:刚地弓形虫是重要的致畸性原虫,孕妇感染后可影响胎儿发育导致出生缺陷。虫体在入侵宿主细胞和致病的过程中,其表面抗原(surfaceantigen,SAG)、微线体蛋白(micronemes,MIC)、棒状体蛋白(rhoptryprotein,ROP)和致密颗粒蛋白(densegranuleprotein,GRA)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当前弓形虫的流行情况以及研究热点综述如下。

  • 标签: 刚地弓形虫 出生缺陷 致病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和分析应用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呼吸机的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PO2、PCO2及pH值等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O2、PCO2、pH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患有呼吸衰竭症状的新生儿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呼吸状态,降低血氧及二氧化碳分压,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 呼吸衰竭
  • 简介: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此疾病为在儿童时期发生疾病,患者一般多出现发声抽动、运动抽动等表现,患者还有多动、强迫等方面的表现。此疾病的发生几率为0.1%~1%左右,患者发生疾病的年龄为3~8岁,发病的男性一般都多余女性患者。虽然本病的名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但秽语症状并非本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主张将本病称为多发性抽动症。

  • 标签: 儿童 多发性抽动症 发病机制 治疗 综述文献
  • 简介: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salviamihiorrhizabunge)的干燥根部。其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入药历史悠久。丹参酮(tanshinone,Tan)为丹参根部的乙醚或乙醇提取物,是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按其不同的化学结构分为丹参酮Ⅰ(Ⅰ)、丹参酮ⅡA(Ⅱ)、丹参酮ⅡB(Ⅲ)、隐丹参酮(Ⅳ)等15种成分。大量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诱导分化和凋亡作用。

  • 标签: 丹参酮 乳腺癌
  • 简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通路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包括细胞的恶性转化、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的耐药等方面。乳腺癌是女性群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据估计,妇女的一生中,每8人就有1人会被诊断为乳腺癌,并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 标签: 乳腺肿瘤 MAP激酶信号系统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
  • 简介: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IN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宫颈锥切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观察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情况,对相关影响因素(年龄、孕次、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行单因素分析,并行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60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病变残留3例(5%);复发6例(10%)。单因素分析显示,CIN患者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与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因素存在相关性(均P〈0.05);而与年龄、孕次因素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均不属于CIN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行宫颈锥切术的CIN患者出现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因素多样,临床可行针对性干预,降低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促使患者预后改善。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锥切术 病变残留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本文介绍了本院近年来预约挂号的开展情况,说明了预约挂号为方便患者看病和优化门诊医疗服务管理的基本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持续改进的点滴体会,为优化门诊医疗服务和缓解大型综合性三级医院看病难现象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

  • 标签: 预约挂号 优化门诊 医疗服务
  • 简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癌基因HPVE6/E7的表达对于恶性肿瘤的转归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近年发现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钙粘蛋白、CD4+CD8+T细胞、sTK31等均参与HPVE6/E7致病。利用SiRNA、4-lBB等技术为宫颈癌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HPVE6/E7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在宫颈癌中所起的作用、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 标签: 癌基因 HPVE6/E7 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顺铂(DDP)对宫颈癌淋巴转移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4只裸鼠建立人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顺铂组各7只,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PBS缓冲液,顺铂组裸鼠腹腔注射顺铂。观察裸鼠淋巴转移情况,采用病理学方法认证淋巴结及淋巴结内部的宫颈癌浸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球足突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和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phosphorylase,TP)的表达。结果顺铂组对淋巴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顺铂组淋巴转移个数及淋巴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顺铂组Podoplanin和TP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顺铂治疗后,对裸鼠淋巴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淋巴结中Podoplanin和TP的表达下调,抑制宫颈癌移植瘤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可能是顺铂抑制宫颈癌淋巴转移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宫颈肿瘤 顺铂 淋巴转移 PODOPLANIN 胸苷磷酸化酶
  • 简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vulvovaginalcandidiasis,RVVC)比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少见,但因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对妇女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是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多数患者复发机制不明、目前尚无成熟治疗方案,其反复发作是治疗的难点。因此对RVVC的发病特点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对于深入了解RVVC的发病机制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