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患儿女,5岁5个月,藏族。因“皮肤黄、眼黄、尿黄10天”于2016年3月3日收住入院。2016年2月20日无明显诱因下家人发现患儿皮肤黄、眼黄,尿色发黄,伴食欲减退,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ALT713.6U/L,AST687.5U/L,GGT185.8U/L,ALP712.2U/L,ALB39g/L,TBIL99.6μmol/L,DBIL82.0μmol/L,TBA114.7μmol/L;抗HAV阴性;HBsAb阳性;腹部超声示胆囊壁增厚毛糙,腹腔积液。入院后化验:CHE1728U/L;前白蛋白35.5mg/L;尿常规示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PT19.8s,PTA45%;血常规、粪常规、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未见异常。抗-HAV、HBV标志物、抗-HCV、抗-HDV、抗-HEV、抗EB病毒抗体、抗风疹病毒抗体、抗CMV抗体、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和抗弓形虫抗体均阴性。抗核抗体(ANA,核均质型)为1:320阳性,其余均阴性;血IgG16.8g/L,IgA、IgM、C3、C4均正常;抗ANCA谱阴性。铜蓝蛋白、RF、叶酸、VB12、铁蛋白、甲状腺激素、ESR、CRP、抗HIV、抗梅毒抗体、AFP、CK、CK-MB、CD4+和CD8+淋巴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熊去氧胆酸胶囊保肝、抗炎、退黄治疗,维生素K1纠正凝血功能,补充白蛋白、呋塞米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儿童 特征
  • 简介:自身免疫肝炎是一种以高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和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肝脏炎症性疾病。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肝炎约占9%~17%。目前,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肝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亦无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早期停用致病药物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本文重点介绍其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自身免疫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AIH-PBC)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应答。方法对具有肝穿刺标本的16例PBC—AIH重叠综合征、26例Ⅰ型AIH和25例PBC(Scheuer分期Ⅰ、Ⅱ期)患者进行比较,重点分析AIH—PBC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应答。结果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无显著差异;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免疫球蛋白IgM以及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而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7-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G以及抗核抗体或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PBC(P〈0.05)。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肝组织学示界面炎/碎屑样坏死、小叶内炎症及胆管病变;重叠综合征患者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可使肝功能改善。结论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血清学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出AIH和PBC双重特征,UDCA治疗有助于血生化学指标的改善。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重叠综合征
  • 简介:背景:自身免疫肝病相互之间以及与肝外自身免疫疾病的重叠增加了诊断难度,深刻认识其临床特征至关重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肝硬化-自身免疫肝炎(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合并肝外自身免疫疾病对PBC-AIH重叠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肝组织学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肝外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合并肝外自身免疫疾病将患者分为合并组和非合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8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9.1,平均发病年龄为(58.1±9.9)岁。53.1%的患者存在临床症状,其中黄疸和皮肤瘙痒占18.5%。血清ALT、AST、ALP、GGT、TBil、Glo水平均升高,多数患者血清IgG、IgM水平升高。ANA阳性率、AMA和(或)AMA-M2阳性率、SMA阳性率、gp210和(或)sp100阳性率分别为100%、90.1%、1.2%、11.1%。门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界面性肝炎为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同时具有PBC和AIH病理表现者占50.6%。影像学证实28例(34.6%)患者肝硬化,76例(93.8%)腹腔淋巴结肿大。23例(28.4%)PBC-AIH患者合并肝外自身免疫疾病,主要为干燥综合征和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合并组GGT水平显著低于非合并组(P=0.001),其余临床特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入认识PBC-AIH重叠综合征临床特征的同时筛查合并的肝外自身免疫疾病至关重要,尤其是干燥综合征和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

  • 标签: 肝硬化 胆汁性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回顾性研究
  • 简介:背景:自身免疫肝病包括自身免疫肝炎(AIH)、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这组疾病的临床表现、生化、免疫和组织学变化常常交叉重叠,使得临床鉴别相当困难.目的:探讨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从164例自身免疫肝病患者中选取PBC-AIH重叠综合征、AIH和PBC患者各30例进行配比,重点对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应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占本组自身免疫肝病病例的18%,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体征的发生率亦无差异.PBC-AIH组患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高于AIH和PBC组;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显著高于AIH组,但低于PBC组(P<0.05或P<0.01).经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后,AIH组的上述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PBC-AIH组的胆红素、AST和ALT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改善时间慢于AIH组(P<0.05或P<0.01).结论:在本组病例中,PBC-AIH重叠综合征并不少见,其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生化、免疫指标和组织学变化,联合应用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和熊去氧胆酸(UDCA)并维持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AIH PBC 重叠综合征 患者 诊断和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病
  • 简介:目的:探讨自身免疫肝炎(AIH)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患者早期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自身免疫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BC组25例,AIH组17例,分别对两种疾病患者生化学、免疫学、组织学指标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结果AIH患者总胆红素水平(53.4±28.5)μmol/L与PBC患者(62.0±34.2)μmol/L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IH患者ALT(268.0±149.1)U/L、AST(178.7±108.4)U/L、免疫球蛋白IgG(21.7±8.6)g/L显著高于PBC患者ALT为(57.3±36.5)U/L、AST为(107.7±76.1)U/L、IgG为(11.6±5.2)g/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BC患者γ-GT(398.8±158)U/L、ALP(456.4±175.2)U/L、免疫球蛋白IgM(5.4±1.7)g/L显著高于AIH患者(γ-GT为(107.5±68.4)U/L、ALP为(133.0±64.5)U/L、IgM为(2.2±0.8)g/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AIH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为64.7%,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率为96.0%;AIH主要表现为界面炎症、浆细胞浸润,PBC主要表现为小胆管变性和坏死。结论通过生化学、免疫学指标、自身抗体检查及肝活检可早期对两种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脏病理 自身抗体
  • 简介:选择输卵管造影(SelectiveSalpingoGraphySSG)与输卵管再通术(FallopianTrbeRecanlvlationFTR)已逐渐成为替代传统子宫输卵管造影和通水诊疗阻塞输卵管不孕症的介入新技术之一。我们自2000年10月起应用改良导管法行SSG和GTR治疗119例不孕症,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输卵管阻塞 不孕症 介入治疗 输卵管再通术
  • 简介:背景:肿瘤细胞具有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杀伤的免疫逃逸能力。调节T细胞(Treg细胞)和髓源抑制细胞(MDSCs)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参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细胞亚群。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MDSCs比率,初步探讨两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7例胃癌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reg细胞、MDSCs比率,分析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相关。结果:胃癌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率、MDSCs在单核细胞中所占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reg细胞:4.72%±1.01%对1.57%±0.99%,P〈0.01;MDSCs:21.72%±10.12%对2.90%±1.80%,P〈0.01)。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DSCs比率与胃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且Treg细胞比率与MDSCs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s=0.681,P〈0.01)。结论:胃癌患者存在外周血免疫抑制细胞Treg、MDSCs高表达现象,两者可能通过参与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胃癌发生、发展。

  • 标签: 胃肿瘤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髓源抑制性细胞 肿瘤逃逸 肿瘤分期
  • 简介:目的观察小鼠对HBVS基因和基因疫苗的应答。方法用已构建的HBVS基因疫苗(pCR3.1-S)和C基因疫苗(pCR3.1-C)分别给Balb/c小鼠多点肌肉注射,2wk后追加免疫一次,用ELISA法及MTT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及脾细胞对HBsAg或HBcAg的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免疫接种2wk后小鼠血清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CR3.1-C组的刺激指数明显高于pCR3.1-S注射组。结论HBVS和C基因疫苗诱导较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强度;C基因尤以细胞免疫增高明显。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8年7月间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的观察组,同期体检的86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并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及意义。结果:观察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IgA、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监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状态,对掌握患者机体免疫情况、疾病发展,制定后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消化系统 恶性肿瘤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 简介:雷公藤制剂在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中有重要作用,但仍不清楚雷公藤是否通过调节DC免疫功能而发挥药理作用。本实验将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炎症肠病患者DC表面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为MHC-I主要成份之一)和免疫分子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该影响在雷公藤制剂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中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

  • 标签: 雷公藤内酯醇 免疫功能 炎症性肠病 患者 机体免疫状态 雷公藤制剂
  • 简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慢性活动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与胃腺癌、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亦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该菌列为I类致癌因子。现有的根除Hp的手段主要是联合应用抑酸剂及二或三种抗生素,但Hp感染的普遍、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以及病人的低依从等限制了抗菌疗法的成功使用,进行免疫防治研究十分迫切。已有许多学者对免疫接种防治Hp的可行免疫原及佐剂的选择、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免疫保护机制等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探讨。本文就这一领域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活动性胃炎 抑酸剂 胃腺癌 B细胞淋巴瘤 Hp感染
  • 简介:一、概念人类生活在细菌的世界中,肠道内也有大量的细菌.有益于健康的细菌可加强肠道屏障功能,平衡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创造宿主与微生物之间良好的共生关系,并通过启动上皮更新、增加黏膜血流和肠蠕动而影响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这些细菌称之为益生菌或护生菌(probiotics)[1].

  • 标签: 肠道免疫紊乱相关疾病 益生菌 免疫功能 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 大肠埃希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Ghrelin能否调节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方法自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DC;以TNF-α诱导DC成熟,然后以Ghrelin刺激DC;检测经Ghrelin刺激后DC表面B7-H1的表达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并进一步检测该DC诱导T淋巴细胞增值能力。结果Ghrelin下调TNF-α诱导的B7-H1的表达,并进一步增强其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抗B7-H1,抗体能增强该DC诱导T淋巴细胞增值活性;特异性的PKC抑制剂能逆转Ghrelin对DC免疫功能的调节。结论Ghrelin通过抑制B7-H1表达增强DC的免疫功能,提示Ghrelin将可能在肿瘤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GHRELIN 树突状细胞 B7-H1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CVRNA含量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探讨HCV感染者PBMC中HCVRNA水平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128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CVRBA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CD3+、CD4+、CD8+、CD4+/CD8+.结果PBMC内HCV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比较,前者CD32+、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大于后者,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侵染PBMC后可加重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 标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丙型肝炎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 HCV 相关性研究 RNA检测
  • 简介:目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这一“金标准”。尽管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某些病理特征已达成共识,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诊断排斥反应的标准。移植肠内的免疫指标变化可反应早期排斥反应过程,监测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的变化可直接反映排斥反应的免疫损伤过程对诊断和预测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是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本文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监测作一综述。

  • 标签: 小肠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 免疫指标 早期 监测
  • 简介:目前,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拉米夫啶等均未能突破40%~50%的完全应答率。近2年来,我们采用宁波三环研究所的免疫辩症三环三联疗法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我们研究肝活检炎症组织学分级在三环治疗应答的关系。

  • 标签: 慢性乙肝 组织学分级 完全应答率 抗病毒治疗 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