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性,37岁,干部.因乏力腹胀1年于2004年6月23日入院.患者于2003年7月出现乏力腹胀,肝功能ALT60u/L,TBIL30μmol/L,未予诊治.2004年3月ALT83.9u/L,AST90.7u/L,TBIL40.3μmol/L,GGT1963.3u/L,ALP401.9u/L,经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收住我院.查体除肝掌可疑阳性外,未发现其它阳性体征.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自身抗体阴性 mol/L 效果不佳 对症治疗 可疑阳性
  • 简介: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以及人类健康观念更新,整体护理成为护理服务重要内容。整体化护理主要任务是: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方面来考虑病人身心健康问题。这表明社会向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而整体化护理开展使护理服务工作量自然而然地随之大幅度增加。

  • 标签: 护理医德 整体护理 医学模式 健康观念 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
  • 简介:在责任制护理、系统化整体护理等现代护理新模式深刻影响下。我国在10年前就明确提出把心理护理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然而据(护士进修杂志)载文称,10多年来我国临床心理护理总体水平提高不大,至今尚未能突破传统护理模式。实际成效也不够显著。专家学者呼吁:要尽快地改变当前临床心理护理低水平徘徊状态,必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实施心理护理方法途径。因此,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实践探索。以提高自己业务素质专业水平。现结合多年实际工作谈几点认识。

  • 标签: 心理护理 临床实践 系统化整体护理 责任制护理 护理工作者 现代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应答。方法对具有肝穿刺标本16例PBC—AIH重叠综合征、26例Ⅰ型AIH25例PBC(Scheuer分期Ⅰ、Ⅱ期)患者进行比较,重点分析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应答。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无显著差异;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免疫球蛋白IgM以及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而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7-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G以及抗核抗体或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PBC(P〈0.05)。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肝组织学示界面炎/碎屑样坏死、小叶内炎症及胆管病变;重叠综合征患者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可使肝功能改善。结论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血清学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出AIHPBC双重特征,UDCA治疗有助血生化学指标的改善。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重叠综合征
  • 简介: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以高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界面性肝炎为特征肝脏炎症性疾病。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约占9%~17%。目前,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亦无特异性诊断标准。早期停用致病药物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本文重点介绍其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 简介:讨论是结果逻辑延伸,是从理论上对实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从广度深度两方面来丰富提高对实验结果认识,为文章结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研究中例外相反结果进行解释说明,提出论文中存在问题今后设想。讨论要从以下方面撰写:

  • 标签: 医学论文 讨论内容 实验结果
  • 简介:背景:自身免疫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这组疾病临床表现、生化、免疫组织学变化常常交叉重叠,使得临床鉴别相当困难.目的:探讨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情况.方法:从164例自身免疫肝病患者中选取PBC-AIH重叠综合征、AIHPBC患者各30例进行配比,重点对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诊断治疗应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占本组自身免疫肝病病例18%,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体征发生率亦无差异.PBC-AIH组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高于AIHPBC组;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显著高于AIH组,但低于PBC组(P<0.05或P<0.01).经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后,AIH组上述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PBC-AIH组胆红素、ASTALT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改善时间慢于AIH组(P<0.05或P<0.01).结论:在本组病例中,PBC-AIH重叠综合征并不少见,其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生化、免疫指标组织学变化,联合应用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熊去氧胆酸(UDCA)并维持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AIH PBC 重叠综合征 患者 诊断和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病
  • 简介:直接胰胆管造影包括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graphy,PTC),在临床已应用多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gphy,MRCP)是近年来开展胆胰疾病诊断新技术.我们自1997年6月~2000年12月开展MRCPERCP(或PTC)对胆胰疾病诊断价值自身对比前瞻研究,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前瞻性研究 胆胰疾病 MRCP 胆囊结石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 简介:背景:自身免疫肝病相互之间以及与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增加了诊断难度,深刻认识其临床特征至关重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探讨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PBC-AIH重叠综合征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肝组织学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将患者分为合并组非合并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结果:8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男女比例为1∶9.1,平均发病年龄为(58.1±9.9)岁。53.1%患者存在临床症状,其中黄疸皮肤瘙痒占18.5%。血清ALT、AST、ALP、GGT、TBil、Glo水平均升高,多数患者血清IgG、IgM水平升高。ANA阳性率、AMA(或)AMA-M2阳性率、SMA阳性率、gp210(或)sp100阳性率分别为100%、90.1%、1.2%、11.1%。门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界面性肝炎为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同时具有PBCAIH病理表现者占50.6%。影像学证实28例(34.6%)患者肝硬化,76例(93.8%)腹腔淋巴结肿大。23例(28.4%)PBC-AIH患者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为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合并组GGT水平显著低于非合并组(P=0.001),其余临床特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入认识PBC-AIH重叠综合征临床特征同时筛查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至关重要,尤其是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

  • 标签: 肝硬化 胆汁性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患者早期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42例自身免疫肝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BC组25例,AIH组17例,分别对两种疾病患者生化学、免疫学、组织学指标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特点。结果AIH患者总胆红素水平(53.4±28.5)μmol/L与PBC患者(62.0±34.2)μmol/L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IH患者ALT(268.0±149.1)U/L、AST(178.7±108.4)U/L、免疫球蛋白IgG(21.7±8.6)g/L显著高于PBC患者ALT为(57.3±36.5)U/L、AST为(107.7±76.1)U/L、IgG为(11.6±5.2)g/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BC患者γ-GT(398.8±158)U/L、ALP(456.4±175.2)U/L、免疫球蛋白IgM(5.4±1.7)g/L显著高于AIH患者(γ-GT为(107.5±68.4)U/L、ALP为(133.0±64.5)U/L、IgM为(2.2±0.8)g/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AIH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为64.7%,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率为96.0%;AIH主要表现为界面炎症、浆细胞浸润,PBC主要表现为小胆管变性坏死。结论通过生化学、免疫学指标、自身抗体检查及肝活检可早期对两种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脏病理 自身抗体
  • 作者: 何琪珺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8期
  • 机构:广汉市小汉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广汉618300
  • 简介:胃溃疡在临床上多见于胃角附近及胃窦小弯侧。胃溃疡近些年在我国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尽早治疗对于治胃溃疡患者疾病发展进程具有至关重要意义。但大部分患者由于并不了解胃溃疡这一疾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会陷入一定误区,从而影响治疗工作有序开展。那么,关于胃溃疡我们应当了解哪些知识呢?

  • 标签: 胃溃疡;防治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临床综合征,组织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肝脏病变,从没有任何炎症单纯脂肪肝至显著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严重炎症反应.该病患者常有体重过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以及血脂代谢紊乱等易患因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临床表现 脂肪变性 炎症反应 B超诊断 CT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病毒学特点,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比较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107例自身抗体阴性CHB患者75例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ALTAST水平、HBeAg阳性率HBVDNA定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HBsAg水平为260.12±54.40U/ml,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CHB患者(244.21±51.15U/ml,P〈0.05);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HBV基因C型所占比例为55.07%(38/69),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CHB患者(27.11%,P〈0.05)。结论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自身抗体产生与基因型可能有一定关系。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自身抗体 病毒学 血清学
  • 简介:患儿女,5岁5个月,藏族。因“皮肤黄、眼黄、尿黄10天”于2016年3月3日收住入院。2016年2月20日无明显诱因下家人发现患儿皮肤黄、眼黄,尿色发黄,伴食欲减退,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ALT713.6U/L,AST687.5U/L,GGT185.8U/L,ALP712.2U/L,ALB39g/L,TBIL99.6μmol/L,DBIL82.0μmol/L,TBA114.7μmol/L;抗HAV阴性;HBsAb阳性;腹部超声示胆囊壁增厚毛糙,腹腔积液。入院后化验:CHE1728U/L;前白蛋白35.5mg/L;尿常规示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PT19.8s,PTA45%;血常规、粪常规、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未见异常。抗-HAV、HBV标志物、抗-HCV、抗-HDV、抗-HEV、抗EB病毒抗体、抗风疹病毒抗体、抗CMV抗体、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抗弓形虫抗体均阴性。抗核抗体(ANA,核均质型)为1:320阳性,其余均阴性;血IgG16.8g/L,IgA、IgM、C3、C4均正常;抗ANCA谱阴性。铜蓝蛋白、RF、叶酸、VB12、铁蛋白、甲状腺激素、ESR、CRP、抗HIV、抗梅毒抗体、AFP、CK、CK-MB、CD4+CD8+淋巴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熊去氧胆酸胶囊保肝、抗炎、退黄治疗,维生素K1纠正凝血功能,补充白蛋白、呋塞米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儿童 特征
  • 简介:结直肠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转移结直肠癌预后较差,单纯化疗总生存期仅为1—1.5年。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分子靶向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转移结直肠癌,并且成为近期研究热点。本文就转移结直肠癌分子靶向治疗策略展开思考。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分子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 简介:背景:目前对功能消化不良(FD)症状重叠现象尚缺乏深入研究认识。目的:比较有无重叠症状FD患者在消化不良症状学发病机制方面的异同点。探讨FD患者产生重叠症状可能原因。方法:根据罗马Ⅱ标准问卷调查结果将120例FD患者分为有重叠症状(食管、肠道肛门直肠症状)无重叠症状组。分别行消化不良症状学(严重程度、症状分型等)精神心理状态(Zung焦虑自评量表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以及多导胃电图检查、放射核素法或不透X线标志物法固体胃排空测定、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结合胃内压测定心率变异性分析,分组比较检测结果。结果:62.5%FD患者有重叠症状。有无重叠症状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学、胃壁肌电活动、固体胃排空功能、胃敏感性容受性功能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重叠症状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比例显著高于无重叠症状者(P〈0.05)。结论:有无重叠症状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学病理生理机制相同.提示两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诊治原则措施相似。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重叠症状产生原因之一。

  • 标签: 消化不良 功能性 重叠症状 症状学:发病机制
  • 简介:肿瘤是世界上主要死亡因素,约30%的确诊肿瘤患者肿瘤相关死亡者源自消化系恶性肿瘤。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上,欧美香港专家们阐述了有关消化科医师在处理消化系肿瘤中作用。消化科医师主要职责是对消化系肿瘤诊断、筛查疾病分期.但近几年来自全球47个同家调查结果证实.31%消化科医师应用过化学治疗、71%医师采用过多学科综合治疗,68%医师积极实施预防工作。因此,消化科医师工作贯穿于患者从诊断、治疗随访整个过程。我们相信,我同消化科医师在对消化系肿瘤处理过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治疗 医师 综合疗法 在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