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按照应力遮挡原理,设计一种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型的应力遮挡的外固定,使其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该外固定治疗22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结果22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5年,骨折解剖对位,愈合,功能完全恢复,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本外固定不仅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早期关节活动及无须行内固定取出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还具有设计原理新颖,拓展性强等特点.从骨折治疗的进展看,应力遮挡外固定疗法将成为主要方法之一.

  • 标签: 无应力遮挡 外固定器 治疗 尺骨鹰嘴骨折 肘关节内骨折
  • 简介:脊髓灰质炎后遗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并发其他病症的矫治报道不少,本文就单纯性因股四头肌瘫痪所致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30~40°的矫治作一讨论,其他原因所致则不在本组讨论中。1986年4月~1994年4月,我们采用胫骨干牵引+股骨髁上截骨+中医药治疗31例(简称牵引+截骨+中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膝关节屈曲挛缩 疗效观察 儿麻后遗 畸形矫治 中医药治疗 术前牵引
  • 简介:脊柱侧凸畸形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其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目前,对畸形矫正最常用的方法是针对患者畸形特点而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因此不同的术者往往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疗效也完全不同.要达到较为理想、肯定的疗效,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脊柱侧凸合理的治疗方案,还有助于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及对侧凸最终疗效的评价,便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对推动我国脊柱畸形领域诊治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许多医疗单位开展了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但层次不一,没有完善而系统的治疗方案,难以进行疗效的相互比较.因此,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脊柱侧凸的治疗规范化,促进我国脊柱侧凸治疗水平健康蓬勃地发展.

  • 标签: 脊柱侧凸 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疗效 矫治 畸形矫正
  • 简介: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脊柱侧凸矫治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腰椎.胸椎侧凸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又毗邻重要组织,使得椎弓根螺钉的置入难度较大、危险性较高.尤其对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尚存在争议.我科2002年7月~2004年1月对14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全部应用胸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并与全部应用椎板构、椎弓根钩及部分应用椎弓根螺钉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矫形效果.

  • 标签: 胸椎 椎弓根螺钉技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患者 矫治术 治疗
  • 简介:胸腰椎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其中大部分合并有脊髓损伤,也有少部分脊髓损伤。据本院资料统计,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约占整个胸腰椎骨折的33.7%。对于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原则上应早期减压、内固定。但对于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存在争议。本文回顾了1994年7月~2007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6例脊柱转移瘤早期MRI表现,探讨其转移途径,生长方式和MRI诊断价值.方法:6例均行脊柱活体组织学检查,并找原发肿瘤.结果:6例共检出有椎体转移者11椎,其中11椎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10椎在T2加权像为高信号,1椎在T2加权像为低信号.结论:MRI成像是脊柱转移瘤敏感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 标签: 无放射学改变 脊柱转移瘤 MRI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基础,评价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2例分别采用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分析其术前影像学资料,探讨病理实质;根据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及影像学的变化,判断手术疗效.结果22例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例中,过伸型损伤16例(62.7%),退变性椎管狭窄15例(68.2%),先天性椎管狭窄4例(18.2%).前路手术患者随访见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后路手术患者术后X线正位片显示再关门现象.14例患者术后MRI检查显示,椎管容积扩大,颈髓受压缓解.3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椎管狭窄是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颈髓过伸性损伤是发生四肢瘫的直接原因.只要术式选择合理、手术操作正确,前、后路手术均能获得较理想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术后 手术疗效 患者 椎管狭窄 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伴不同程度颈髓损伤患者,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7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7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12例,D级7例,E级2例。行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减压、复位、内固定及融合,其中前路手术9例,后路手术14例,前后联合手术11例。结果术中大血管、气管、食道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6.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等级均提高1或2级,不同入路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没有差别。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椎 关节 脱位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评价形状记忆合金环抱(shapememoryalloyencirclingfixer,SMAEF)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疗效,并与动力加压接骨板(dynamiccompressiveplate,DCP)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入院的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75例,分别采用SMAEF(38例)与DCP(37例)进行内固定治疗。经6~30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骨不连发生率和疗效优良率。结果SMAEF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DCP组(P〈0.05),两组的伤口感染率差异。SMAEF组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DCP组,骨不连发生率也低于DCP组(P〈0.05)。根据综合评定标准,SMAEF组疗效评定优良率高于DCP组(P〈0.05)。结论SMAEF具有良好的抗弯曲、抗扭转作用,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SMAEF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和较少应力遮挡效应等优点,是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 自动加压接骨板 复杂骨折 上肢长骨干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在行胸腰椎椎体肿瘤根治和病灶清除术、椎体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等术式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脊柱前柱重建是脊柱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髂骨块植骨存在稳定性不足、取骨区并发症多、骨融合率欠佳等问题.各种人工椎体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复杂,且对多节段椎体重建应用受限.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椎间界面融合理论的兴起,一种垂直放置的钛网椎间融合(titaniummeshcage)得以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从2001年1月起开始应用钛网融合进行胸腰段脊柱重建,取得一些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钛网融合器 胸腰椎前路重建术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7.1岁.结果经5个月至3年9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周.功能评定根据Dieust标准,优26例,良11例,可8例.结论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固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固定器 治疗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手术方法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fMRI结合功能、解剖和影像3方面的因素,为临床磁共振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该技术具有无创性、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脊髓损伤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单独单枚使用不附加椎弓根螺钉时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方法15个人体新鲜标本随机分为圆柱状螺纹融合组(Interfix);箱形融合组(Telamon);扩张式融合组(Expanded)。模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式将融合单个置入椎间隙,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将标本放置于力学实验机中加载进行三维六度运动记录运动范围(ROM)。对3种融合行拔出实验,记录最大拔出强度。结果各种状态下Expanded组ROM值均小于Interfix组和Telamon组,Expanded组最大拔出力为747N,抗拔出强度分别比Telamon组和Interfix组高98.1%和32.4%。结论在单独单个使用情况下,扩张式融合界面稳定性能高于圆柱状螺纹融合和箱形融合,并且在抗滑移性能上也远远超过另2种融合,在严格适应证下可以单独使用。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不同类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不同类型骨盆骨折,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并跟踪随访,评定疗效并总结经验。结果43例患者获得8-15个月(平均11.3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8周(平均6.3周)。按刘利民等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93%。结论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骨盆骨折,是一种简单易行、固定牢固可靠、对不同类型骨盆骨折适应性好、疗效优良的治疗方法。更多还原

  • 标签: 骨盆骨折 骨折固定术 形状记忆合金 弓齿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融合明显移位的共有8例,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移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本组7例患者融合向后移位,1例塌陷进入相邻椎体中,总体发生率为0.6%(8/1332)。其发生与融合的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的后路内固定以及患者的一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移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及内固定因素、手术操作及患者的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后路融合术 手术并发症 融合器移位 翻修手术
  • 简介:我科自1996年以来应用国家教委西安教学仪器厂医疗器械分厂生产的单臂外固定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6例,经随访无一例发生不愈合,取得良好效果,作者认为该外固定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力臂与固定螺纹钉夹块之间有万向节旋钮连接,可以按需要调节外固定

  • 标签: 胫骨骨折 临床分析 外固定器治疗 闭合性 胫骨中下段骨折 早期功能锻炼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通过用原股骨头假体制备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的方法,总结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前,对感染的治疗和关节功能保留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本中心接受分期翻修治疗的患者中,有11例11髋在一期感染病灶清除后,植入用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占位,待感染治愈后接受了二期翻修。观察使用这种占位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有效性以及并发症,观察患者一期和二期翻修术后的功能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末次随访距二期翻修平均(12.6±2.5)个月。病灶清除术后患髋均能伸直0°,屈髋平均(89.1±6.3)°,外展平均(31.8±5.1)°。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5±9.9)分升至(79.3±4.5)分,二期翻修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达(91.7±2.6)分。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感染复发征象。1例患者一期翻修术后3周时出现髋关节占位脱位,经两次手法复位均失败。1例患者发生占位柄断裂。结论保留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一期翻修术中,表现出操作简单、感染控制满意、保留关节功能好的特点,需要注意占位柄断裂、占位脱位且难以复位的风险,通过改进方法后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些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感染 关节成形术 翻修 占位器
  • 简介:目的探讨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腰椎骨折、腰椎结核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8.9~65.3岁,平均37.1岁;腰椎骨折35例,腰椎结核15例。入院后给予骨科常规检查,心、脑、肺、肝、肾功能正常,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经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采用我科自行研制的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并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术前定位时间为(3.25±1.75)min,平均定位次数为1.26次,准确率为98.7%。术中定位时间为(5.46±1.54)min,定位次数为2.58次,准确率为98.8%。随访期间均定期采集患者的腰骶椎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行研制的腰骶椎框架式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及定位方法能够简化手术操作,具有小巧精致、方便消毒、放置稳定性好、定位准确性高、定位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医护人员及患者接受X线射线暴露量低等优点,为微创脊柱外科提供了一种体外定位工具,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自行研制 腰骶椎手术 定位器 临床应用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