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带状疱疹(HZ)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人体内的再次活跃引起的一种综合症,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常见于大于60岁的人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疱疹后遗神经(PHN)现并没有一致的定义,很多学者认为带状疱疹神经个阶段:急性疱疹神经,亚急性疱疹神经和慢性神经(又称为PHN).关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PHN)现比较公认的为皮疹愈合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是带状疱疹最常见并且棘手的并发症.在老年人群,PHN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介绍PHN的药物治疗与预防.

  • 标签: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防治
  • 简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是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常见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我科用中药加多虑平治疗该症,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 标签: 中药 多虑平 治疗 带状疱疹 后遗症 神经痛
  • 简介: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其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节有关。罕见发生于膀胱、前列腺和子宫。本文作者报道1例发生于儿童头皮的原发性皮肤神经节细胞瘤。对此肿瘤进行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研究。该病例可能代表神经嵴细胞向鳃弓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异常迁移。此外,研究结果还强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和鳃弓/裂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 标签: 神经节细胞瘤 原发性 皮肤 头皮 神经内分泌肿瘤 副交感神经节
  • 简介:我科从2004年10月—2006年6月自拟中药蠲痛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25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蠲痛方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 简介: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为“火带疮”、“蛇窜疮”等,病因病机主要由肝脾湿热内壅、外泛肌肤而引起。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皮疹愈后常遗留顽固性神经,有时持续数月至数年之久。西医治疗多采用口服消炎痛、

  • 标签: 带状疱疹 神经痛 血府逐瘀汤 中药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倒,用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26例,用消炎痛、维生素B1、维生素E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近期显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综合疗法治疗PHN见效快,疗效确切。

  • 标签: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耳穴 综合疗法
  • 简介:笔者应用中药汤剂加芒针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5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4.5岁,病程4~8周;病变部位:胸背部18例,腰腹部14例,上肢2例,下肢1例。病例选择标准:符合西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诊断,能够耐受针灸疗法。

  • 标签: 带状疱疹 神经痛 中药 针刺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电子灸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PHN)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组,研究组(20例)予以电子灸联合服用加巴喷丁治疗,对照组1(20例)仅口服加巴喷丁治疗,对照组2(20例)仅应用电子灸治疗,观察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以及对照组2(χ^2值分别为4.12、5.00,P值均〈0.05);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评分,治疗后1周、2周、1月,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以及对照组2(P值均〈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1、2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电子灸联合加巴喷丁治疗PHN的疗效高于单用加巴喷丁或者电子灸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电子灸 加巴喷丁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简介: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PHN)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PHN老年患者62例,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均予常规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对照组予普瑞巴林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NB-UVB照射治疗,8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停药后4周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24小时持续睡眠时间等,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01、21.49,P值均<0.05)。治疗第8周、停药后第4周两组VAS评分继续下降,治疗后各时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依次为2.37、2.15、2.51,P值均<0.05)。治疗4周时,两组睡眠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97、8.50,P值均<0.05)。两组治疗第8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5、1.42,P值均>0.05)。治疗后各时点24小时持续睡眠时间两组间无明显差别(t值分别为1.52、1.00、1.17,P值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普瑞巴林联合NB-UVB可显著降低PHN患者VAS,缓解患者神经,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疗效优于单用普瑞巴林。

  • 标签: 普瑞巴林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简介:带状疱疹性神经包括带状疱疹(Hz)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PHN)[1],以往的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药、镇痛药及神经阻滞疗法,疗效欠佳,尤其对中老年患者效果更差.我院自1998年10月在皮肤科和疼痛专科门诊应用中西药物联合超激光(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SuperLizerHA-550,简称SL)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病人82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超激光治疗 中西药联合 中老年 临床观察 神经阻滞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伐昔洛韦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伐昔洛韦、甲钴胺胶囊及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加巴喷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4周疼痛程度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随访4个月。结果治疗组VAS评分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2例、头昏乏力5例、眩晕2例、恶心3例。结论伐昔洛韦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疗效满意,可防止PHN的发生。

  • 标签: 加巴喷丁 带状疱疹 神经痛 伐昔洛韦
  • 简介:目的:探讨阴茎背神经选择性离断术治疗原发性早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门诊原发性早泄患者通过阴茎震动感觉阈值检查(VPT)定为龟头表面过度敏感,并自愿同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24例,行阴茎背神经选择性离断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随访分析。结果:经过阴茎背神经选择性离断术治疗的原发性早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总有效率达94.8%,随访观察时间0.5~5年,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阴茎背神经选择性离断治疗原发性早泄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 标签: 原发性早泄 阴茎背神经选择性离断术 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 性满意度
  • 简介:目的:应用裂区设计探讨胸腺五肽、山莨菪碱、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四联围针皮下注射与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post-herpeticneuralgia,PHN)的有效性、相互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24例PHN患者随机分为A1B1、A1B2、A2B1、A2B2四组,每组6例.A因子:用四联围针皮下注射患者疼痛区.B因子:口服加巴喷丁.A1B1:同时应用A、B两种治疗方法;A1B2:用A不用B治疗;A2B1:不用A用B治疗;A2B2:不用A与B治疗,仅服维生素C片.每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予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应用裂区设计处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每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分别为:A1B1组:7.50±1.05分,A1B2组:6.50±1.38分,A2B1组:5.50±1.87分,A2B2组:2.00±0.89分;裂区方差分析:A与B治疗PHN均有效,A更好,二者有交互作用.

  • 标签: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围针皮下注射 加巴喷丁 裂区设计
  • 简介:临床资料例1患儿,男,11岁。主因双下肢灼热、红肿、疼痛4个月,伴溃疡1个月,于2015年3月28日就诊。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双下肢阵发性疼痛,且皮肤潮红肿胀,皮温明显升高,伴皮肤皲裂。夜间皮肤灼热、剧痛难忍,影响睡眠,冷水浸泡双足后症状缓解。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红斑肢痛症,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口服及中药外洗等治疗,未见好转。

  • 标签: 红斑性肢痛病 原发性
  • 简介:报告1例自身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因右腋窝肿块、进行性加重8个月就诊。皮肤科情况:右腋窝可见10cm×2.6cm隆起性肿块,质软、稍有波动感,边界清楚,活动度差;额部、前胸部散在米粒至黄豆大小丘疹及结节。根据其临床症状、组织病理检查、特殊染色及真菌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经局部手术切除及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痊愈。

  • 标签: 隐球菌病 皮肤 原发性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农民。因面颈部斑块、结节、溃疡伴疼痛,间断发热2个月,于2015年6月就诊。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侧面颊部出现散在黄豆大小红色结节,皮损不断增多、增大形成斑块,并逐渐蔓延至右侧面颈部,部分皮损破渍形成溃疡伴疼痛。在当地医院按湿疹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原发性
  • 简介: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72岁,因四肢、躯干红斑、结节、肿块2年,加重伴溃烂3月,于2009年3月9日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报告见皮肤真皮内大量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未侵及表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瘤细胞L26(+),Bcl-6(+),Mum-1(+),CD10弱(+),Ki-67(+)约90%。诊断为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标签: 淋巴瘤 皮肤 B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