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心脏瓣膜置换后并发急性肾衰竭患者的抗凝治疗、协助医师制订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用药方案的实践。方法:临床药师参与3例典型心脏瓣膜置换后并发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阐明心脏瓣膜置换后并发急性肾衰竭的三大常见原因及其CRRT抗凝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病因制订个体化的CRRT抗凝方案,并跟进治疗效果,提供药学服务,调整治疗方案。结果:医师接受了临床药师的治疗建议,患者治疗过程顺利,病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根据自身掌握的疾病病理生理特点和药学知识,可以有效地协助医师确立更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抗凝治疗 急性肾衰竭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 简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约为1.3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从1990年的800万增加到2010年的254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6亿。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于55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高达80%,有症状和活动障碍者约占1/8,重度关节疼痛和严重功能障碍者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治疗。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功能障碍者 人工关节置换术 老年人口 人群发病率 关节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严密观察病情,有效的心理护理,及时预防术后并发症,恰当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并进行出院指导。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经随访能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自己。结论有针对性地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护理 出院指导
  • 简介:目的比较局部浸润镇痛不同药物配方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150例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3组:R组、RF组与RM组,每组50例。3组患者均使用腰麻。R组配方为:罗哌卡因10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RF组配方为:罗哌卡因100mg加芬太尼100μg加生理盐水至50mL。RM组配方为:罗哌卡因100mg+甲泼尼龙4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毕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镇痛不足时由医师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肌内注射哌替啶50mg。记录术后静息状态下4、8、12、16、24、36、48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24、36、48h被动功能锻炼时疼痛VA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3组疼痛VAS评分在静息状态下术后4、8h时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24、36和48h时RM组疼痛VAS评分均比R组和RF组低(P<0.01),而R组与RF组在各个观察时点疼痛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RM组功能锻炼时疼痛VAS评分均比R组和RF组明显低(P<0.01),而R组与RF组无明显差异。R组和RF组在术后静息状态下肌注补充镇痛药哌替啶的药量明显比RM组高(P<0.01)。结论膝关节置换局部浸润镇痛配方建议使用罗哌卡因联合甲泼尼龙,不建议联合芬太尼。

  • 标签: 股神经 局部浸润镇痛 术后镇痛 全膝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期间七氟醚全程吸入对肺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n=15)、丙泊酚对照组(P组,n=1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心肺转流(CPB)前、复跳后10min、CPB后2h、CPB后24h测桡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吸入氧浓度(FiO2),评估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通过检测血中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白介素-6(IL-6)的浓度及其在肺静脉和肺动脉的比值(PV/PA),评估肺内炎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炎症细胞数量在各时间点的PA和PV中较低,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PV/PA较高,淋巴细胞的比值无差别,IL-6的PV/PA较低;虽然2组肺功能均下降,但七氟醚组肺功能指标较优。结论相比丙泊酚,七氟醚能抑制肺内炎症细胞聚集,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

  • 标签: 七氟醚 体外循环 炎症反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肺损伤 双瓣置换术
  • 简介:目的对比严重膝关节畸形患者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前以及术后2年的效果。方法30例35膝严重膝关节畸形患者,病因分别为骨性关节炎15例17膝、创伤性关节炎11例13膝以及结核性关节炎4例5膝。所有入选患者均按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手术治疗原则实施手术,并且均随访2年。根据膝关节评分标准(HSS)对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膝关节进行评分,并比较手术前后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年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患者HSS评分[(90.8±3.1)、(84.1±2.1)、(87.2±2.7)分]均较术前[(42.2±4.6)、(38.2±3.6)、(41.2±5.2)分]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性关节炎患者改善率最高,为47.1%,创伤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患者改善率分别为46.2%、40.0%。结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可以显著改善严重膝关节畸形患者膝关节的功能。

  • 标签: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严重膝关节畸形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三维重建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50例单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行盆骨正位X线摄影及CT三维重建(3DCT),根据3DCT数据指导手术。比较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差距以及垂直距离,观察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盆骨正位X线资料,可观察到患者髋臼前后径显著缩小、髋臼后壁增厚且深径变浅。手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为(20.15±3.25)mm和(23.49±6.58)mm,手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为(2.85±1.26)mm和(3.22±1.25)mm,手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CT三维重建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中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升手术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对比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6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研究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地时间、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地时间、中出血量、并发症率以及Harris评分分别为(73.1±2.7)min、(15.2±3.8)d、(280±110)ml、26.67%、(87.72±2.6)分;研究组分别为(51.2±2.6)min、(10.1±1.4)d、(130±35)ml、6.7%、(61.23±2.0)分,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高龄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疗效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双瓣置换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为临床药师参与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回顾性分析1例双瓣置换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结合药代动力学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华法林初始剂量和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优化抗凝方案。结果患者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华法林抗凝治疗以5mg为初始剂量,目标INR为1.8~2.5。经过五次剂量调整后以3.125mg的维持剂量带药出院,出院时INR为1.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可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瓣膜置换 血小板减少 华法林 国际标准化比值
  • 简介:目的对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预后影响及其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7~12月的行非糖尿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强化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各5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麻醉前和入SICU后0h、6h、12h、24h、48h的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强化组血糖水平在相同时间节点一直低于常规组,血糖始终维持在4~10mmol/L水平。而常规组胰岛素水平在手术后上升,并且于入SICU6h(T3)时达高峰,随后下降;胰岛素强化组的胰岛素水平在手术后入SICU即刻比常规组高(P〈0.05)。相比常规组,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促进ICU留滞时间及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缩短(P〈0.05),2组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直视术 胰岛素强化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心脏专科医院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情况,以期为医院规范围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和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4年1—6月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221例,统计并分析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221例患者中,符合入选标准的仅204例。纳入的204例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100%;预防性给药时间合理的有179例(占87.75%);预防性给药持续时间合理的有175例(占85.78%)。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涉及4大类,使用病例数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182例),其余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1例)、氟喹诺酮类(1例)、林可酰胺类(20例)。结论:我院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 标签: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抗菌药物 预防性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后对心脏左心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心内科成功实施封堵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6例,包括室间隔缺损70例,动脉导管未闭86例,均为左向右分流病例,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封堵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封堵术后3个月LVDs及LVDd开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及LVSF于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较术前有所下降(P<0.05),6个月(P=0.43)、12个月(P=0.65)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封堵对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安全、有效,可进一步减少左心重构的发生。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左向右分流 封堵术 心室重构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切口浸泡氨甲环酸对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符合收入标准的需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连续200例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其中氨甲环酸组97例患者在止血带释放前、假体植入后切口浸泡浓度为1%的氨甲环酸溶液100mL共5min,对照组103例患者局部浸润生理盐水100mL,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假体类型、止血带使用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值和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前和术后HSS评分以及术后24h引流量和总出血量。在术后必要时B超检查双下肢动静脉有无血栓形成。结果:随访率98%,在总出血量、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最低值之差方面,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手术前后HSS改善值、下肢血管血栓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输血率无显著性意义,但是在输血量上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中浸泡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失血量、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丢失量,在改善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方面作用显著。可以减少输血量,但是对于对输血率改善不明显。本实验中氨甲环酸浸泡并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风险。

  • 标签: 关节置换 氨甲环酸 失血量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超声检查与常规超声检查加胎心检查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4月-2014年8月在我院健康检查的4000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查+胎心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对筛查出怀有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孕妇进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常规超声检查加胎心产前检查发现9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漏检1例,诊断准确率为90%。常规超声产前检查发现3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漏查2例,诊断准确率为4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检查加胎心检查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常规超声检查 胎心检查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对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章,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特性、临床试验结果和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于CHA2DS2-VASc评分≥2或既往曾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卒中史的患者,应该使用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与维生素K拮抗剂(VKA)相比,有相似甚至更好的抗凝效果、安全性和便利性。它们具有快速起效,更多可预测的药动学特征,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饮食对其无明显影响,比华法林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更低。

  • 标签: 口服抗凝剂 房颤 达比加群 阿哌沙班 利伐沙班 系统性栓塞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心脏骤停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在挽救患者生命上具有显著疗效。目前,国内外对于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相关评价指标研究甚少,本文将针对心肺复苏后再灌注损伤的相关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综述,为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评价指标
  • 简介:目的:比较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PD)治疗对尿毒症患者心脏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诊断为尿毒症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各21例,分别于透析治疗后1个月及透析后6个月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常规指标:左心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VPWd)、室间隔舒张末厚度(IVSd)。结果: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治疗1个月后较透析前LA、LVEDd、IVSd及LVPWd有明显减小(P<0.05),6个月后LA、LVEDd、IVSd及LVPWd较1个月时亦有所减小(P<0.05);透析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腹膜透析组对心脏结构改善均明显优于血液透析组(P<0.05)。结论: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均能改善尿毒症患者的心脏结构,而腹膜透析效果更优于血液透析,随着透析时间延长,心脏结构改善更明显。

  • 标签: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尿毒症心肌病 慢性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