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在外伤合并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200例外伤合并颅脑外伤患者为对象,按护理方法随机将其分为2组。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伤合并颅脑外伤患者中,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可提高干预效果,缓解患者疼痛感。

  • 标签: 胸外伤合并颅脑外伤 整体护理 临床效果 分析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外伤性血气胸应用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7年 6月 ~2019年 12月胸外科收治的外伤性血气胸患者 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4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开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电视胸腔镜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7.27%,两组差异明显( 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对外伤性血气胸的治疗效果明显,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电视胸腔镜 传统开胸手术 外伤性血气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重症外伤的治疗中应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重症外伤患者64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作为观察组,各32例。比较两组术后1d、2d、3d、7d的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量、平均使用次数、住院天数、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平均使用次数、住院天数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在重症外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减轻患者疼痛,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肋骨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重症 胸外伤
  • 简介:漏斗是一种先天性的胸廓发育畸形,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自幼发病。患儿常因胸廓凹陷,压迫心肺,导致心肺功能降低,肺活量降低,活动耐力差,易发生心悸及反复呼吸道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胸廓凹陷越来越显著,症状渐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美观。本科自2008年开始应用Nuss手术纠治小儿漏斗[1],至今已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手术技术。

  • 标签: 漏斗胸 NUSS 反复呼吸道感染 手术时间 评价手术效果 发育畸形
  • 简介:目的观察急诊外伤手术患者施行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100例急诊外伤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同时增加临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术后疼痛程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有效率94%,对照组为60%,观察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伤手术患者施行护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保持平稳,促进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外伤 急诊 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眼外伤无光感眼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4年 3月至 2015年 10月, 26例眼外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的是三通道玻璃体手术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视力恢复情况、眼压、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效果。结果: 4例患者手术后仍未恢复光感,出现光感的为 2例, 11例为手动, 5例为眼前指数, 2例患者恢复为 0.01, 2例患者恢复为 0.2。术后出现低眼压的患者为 4例,高眼压的为 1例,经治疗均有好转,出现眼球萎缩的患者为 1例,视网膜脱落的患者为 2例,眼内出血的患者为 2例。结论:患者在出现眼外伤无光感后,不要轻易的实施眼球摘除手术,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恢复一定的视力。

  • 标签: 眼外伤 无感光眼 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研究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对心外科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讨论如何才能对心外科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护理。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是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在我院心外科进行救治的78例患者,对其进行主观全面评价方法(SGA),以及血清白蛋白(ALB)浓度分析方法,等进行营养评估。研究结果主观全面评价方法以及血清白蛋白的分析方法其结果一致,患者在手术之后其营养不良率普遍高于手术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患者在手术之后的淋巴细胞总数以及运铁蛋白营养不良程度等都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心外科患者其大部分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在手术之后营养不良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对患者及时进行早期的营养评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心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应用。

  • 标签: 营养评估 护理 胸心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予以选取,实验时间为2020.2—2021.10,样本共计70例,用数字奇偶法作分组处理,实验组(35例)施以后手术入路治疗,对照组(35例)施以前入路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组间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前缘高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椎体后缘高度(33.67±3.54)mm、椎体前缘高度(33.69±4.46)mm均比对照组要高(P

  • 标签: 后入路手术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PKP手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护理价值。方法 文章研究时限定为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共有研究对象80人,均在我院行PKP手术治疗的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结合病例信息随机分组,每组40人、组间差异在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比对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及康复优良率。结果 干预前组间情绪量表评分差值不明显,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量表评分均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分值更低P<0.05;同时观察组康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老年患者 护理
  • 作者: 杨增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8-08-18
  • 出处:《药物与人》 2018年第8期
  • 机构:    【摘 要】目的:探究急诊外伤性肝脾破裂手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将2017年月到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肝脾破裂的患者的36例最为实验对象,全部患者的均实施手术治疗,并与手术室护理积极配合,从而使患者的手术的治疗效果得以保证。结果:1例患者无经过治疗无效,患者的死亡率为2.78%,35例患者的经过有效治疗后,均已好转,经过对患者得护理满意度调查可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34例,护理满意度为94.44%(34/36)。结论:针对急诊外伤性肝脾破裂实施手术的患者,应与手术室护理相互配合,从而使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得到保障,能够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  【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案治疗重症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58例重症外伤患者,设置外科组和保守组两个组别,将58例患者随机分入,对外科组实施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保守组实施保守治疗。结果:外科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保守组低,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BI-ADL评分相较于保守组均更高,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肋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重症胸外伤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用于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本文纳入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共72例,且时间范围为2021.01-2022.10。遵照双盲法分为传统、微创2组,36例/组,治疗方案分别为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比较2组的Cobb角、腰椎功能、疼痛水平、治疗有效性。结果: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的Cobb角、疼痛水平均较低,且腰椎功能较高(P>0.05)。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的治疗有效性较高(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而言,为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选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较高,能够降低Cobb角,缓解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应用。

  • 标签: 微创手术 传统开放手术 胸腰段脊柱骨折 治疗有效性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应用阶段式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接受颅脑外伤手术的50例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阶段式康复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评分及产生并发症的比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护理后比护理前低,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低,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颅脑外伤手术 康复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当胸廓受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时可造成肋骨骨折,尤其是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形成浮动壁(连枷),出现反常呼吸,纵隔摆动,严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死亡率高。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我院胸外科应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对16例外伤性浮动壁施行肋骨断端对位固定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 外伤性浮动胸壁 肋骨骨折 临床观察 治疗 呼吸循环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防术中低体温对开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7月期间在本院行开手术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研究组采用术中低体温预防,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舒适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各项生命体征较对照组更平稳(P<0.05);研究组患者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开手术患者加强术中低体温预防,有助于改善其各项生命体征,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升患者舒适度。

  • 标签: 术中低体温 开胸手术 麻醉恢复期 舒适度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特点。方法60例颅脑外伤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方法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亚低温条件下手术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前水肿体积为(91.46±7.47)cm~3、颅内压为(26.3±7.5)mmHg(1mmHg=0.133kPa),治疗后水肿体积为(72.16±6.42)cm~3、颅内压为(19.4±3.2)mmHg;对照组治疗前水肿体积为(91.07±7.95)cm~3,颅内压为(25.9±5.3)mmHg,治疗后水肿体积为(88.92±8.23)cm~3、颅内压为(24.3±2.6)mmHg;治疗后研究组水肿体积和颅内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亚低温条件下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水肿体积以及颅内压等指标,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颅脑外伤手术 继发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 作者: 钟发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成都市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钟发琴在人的身体中,脊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平衡结构。由于脊柱活动的范围较广,使用次数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损伤发生的概率。老年人身体各方面都不灵活、行走不稳定、骨质疏松十分明显、肌力较弱、很容易出现摔倒的情况,大大增加了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发生的概率。这种骨折是骨科中十分常见的、比较严重的创伤。在对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进行非手术治疗时,病人需要卧床7周左右,护理人员需要帮助病人做科学的、综合的护理和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促进老年人的损伤慢慢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开手术患者80例,按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比较2组术后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休息时和咳嗽时术后2、6、12、48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指标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开手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较好,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可抑制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康复。

  • 标签: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 胸廓切开术 麻醉和镇痛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