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已进行抗凝治疗的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AF)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F患者血浆BNP浓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左心耳有无血栓形成。结果血浆BNP浓度>251.2pg/ml的AF患者,左心耳形成血栓的机率高(p<0.001)结论血浆BNP浓度>251.2pg/ml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持续性房颤 脑钠肽 左心耳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的主要临床表现,提高对CVST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研究山大二院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MRV确诊CVST的患者24例,对患者的病因,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腰椎穿刺检查及治疗预后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VST多发于年轻人,常见原因有外伤,感染,妊娠和围产期,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头痛最为常见,占75%,其次为视乳头水肿,占58.3%,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占41.7%,视力下降37.5%。腰椎穿刺检查有脑脊液压力升高。经抗凝,溶栓治疗,大部分患者好转。结论CVST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容易漏诊误诊,头痛和视乳头水肿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MRV和DSA是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肝素抗凝治疗为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MRV 头痛 视乳头水肿 肝素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的15例A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84h。手术前诊断6例,9例根据手术所见作出诊断。2例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平均切除肠管300cm,4例行局部溶栓治疗。住院死亡4例,2例遗留短肠综合征。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和及时恰当的手术是改善AMVT患者预后的根本措施。可能存在的高凝状态和与体征不符的腹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彩色多普勒、CT是敏感的检查方法。局部溶栓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有计划的再剖腹是最大程度地保留有生机肠管的必要步骤。电视腹腔镜技术在AMVT的诊断与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深静脉穿刺方法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深静脉置管患者9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血栓症状、血栓累计的范围、深静脉置管的角度和置管的预留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同时就上述因素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股静脉穿刺置管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与血管壁之间的角度越大、置管的预留时间越长,则越有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则对血栓形成的影响不明显。结论不同静脉穿刺置管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临床应用效果也要分别开来,具体看待。

  • 标签: 深静脉穿刺方法 血栓形成 股静脉穿刺置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临床防治。方法针对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并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28例进行分析,并针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一步分析,总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予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肝素抗凝以及尿激酶溶栓等治疗,同时予以相应护理措施。结果在选取的28例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有2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14%,分析总结发现导致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有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等。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开始缓解,治疗后3个月复查,均治愈。结论临床导致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早起予以准确诊断并及时予以有效处理措施,对于患者临床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加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