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取得的成效和护理体会。方法对2013年4月-2015年6月与2015年7月-2016年12月开展优质护理工作前后服务理念、业务技能、急救流程、服务模式、监督管理等进行比较。结果通过优质护理工作的开展,急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结论基层医院急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能使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急救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并能对急诊病人实施正确、及时、安全、有效的护理,大大提升了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急诊科 优质护理服务 做法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急诊医院感染的细节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加强病区环境、物品的专项管理,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及保洁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加强基础护理操作的规范性。结果通过细节管理,急诊输液室、换药室、抢救室的环境、物品的空气合格率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合格率均有所上升。结论通过细节管理,减少了急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急诊科 医院感染 细节管理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希望为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支持。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来我院急诊就诊的重症患者中选取231例,对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231例急诊重症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的有35例,42例次数,感染率是15.15%,例次感染率是18.18%;其中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1.90%;病原菌分布中,G-占55.70%,G+占18.18%,真菌占10.13%,且这些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较强。结论医院感染率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若抗生素应用不科学,则会增大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为减少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同时急诊医师必须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理念,才能使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证。

  • 标签: 急诊科 重症患者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诊作为医院全天候对外开放的窗口,担负着医院中病人多、急、重、危、人流量大、工作繁重的任务,它对医护人员的应变能力、配合能力、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这种工作量大,压力高的环境中工作,使得急诊风险因素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探讨急诊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 标签: 急诊科 风险因素 护患关系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在2015年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和2016年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后的医院感染监测结果作为分析研究资料分析比较。结果对急诊持续质量改进施行后,医院感染率由2015年的6.54%降低到了3.01%,环境卫生学检测的合格率由2015年的96.03%提高到了2016年的99.5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医院感染控制中作用具有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以及细菌菌落数和仪器物品、手消毒情况,总体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诊科 持续质量改进 医院感染
  • 简介:急诊拥挤是指急诊患者的需求超过了急诊的处理能力。急诊拥挤会导致急诊滞留时间延长,从而减低医疗服务质量,损害患者利益,并增加开支,而急诊滞留时间延长又反过来加重急诊拥挤现象。急诊拥挤现象在国内外研究中均有报道,而我国综合性医院急诊滞留时间普遍较长。本文就近年来急诊拥挤问题在综合性医院的现状及一些对策综述如下。

  • 标签: 急诊科 拥挤现象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高原肺水肿护理的效果与体会。方法特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急诊收治的高原肺水肿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将护理管理干预于观察组患者中应用,将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相比较对照组的80%,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于急诊高原肺水肿患者而言,将护理管理干预于其临床护理中应用,可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可于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急诊 护理管理干预 高原肺水肿
  • 简介:摘要急诊的患者往往表现为突发性的症状,患者往往缺乏有效的心理准备。急诊护士对于急诊的患者需要及时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冷静、沉着的处理各类复杂事项,以温柔的、引导的方式进行患者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状态,通过有效的沟通,从患者那里获取良好的信任度,保证患者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后续治疗。本文将针对临床患者的有效护理方式和管理办法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有效提升急诊护理管理的具体办法。

  • 标签: 急诊 护理 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急诊室当中的传染性疾病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11年1月到2015年6月份之间急诊室所接收的传染性病症的工作处理情况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且对现阶段该科室所进行了消毒隔离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了检查和控制,进而总结出进一步使我院急诊室做好传染性疾病的消毒隔离护理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资料在2011年1月到2015年6月份之间我院急诊室共接诊了12112名患者,这当中被诊断出带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86例,传染病的类型有8种;结果通过对我院急诊室护士所进行的传染性疾病消毒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回顾和分析后发现,护士对消毒隔离相关的制度标准掌握程度达到百分之98以上,传染监控护理体系完善程度达到百分之85以上,对医疗垃圾处理符合管理标准的情况达到百分之80,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符合相关操作程序的程度达到了百分之90,急诊的环境管理和总体管理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分别在百分之82与89,对于急诊室当中所经常接触到传染性疾病患者,所出现的疾病传染性问题采用了一些消毒隔离的具体防护措施;结论想要切实有效的做好急诊室当中的传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预防工作就必须做好消毒隔离防护工作,应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的传染性疾病防护理念和意识,将预防具体措施和相关管理机制落实到个人,进而得到具体的落实。

  • 标签: 急诊科 传染性疾病 消毒防护 管理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希望为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支持。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来我院急诊就诊的重症患者中选取231例,对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231例急诊重症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的有35例,42例次数,感染率是15.15%,例次感染率是18.18%;其中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1.90%;病原菌分布中,G-占55.70%,G+占18.18%,真菌占10.13%,且这些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较强。结论医院感染率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若抗生素应用不科学,则会增大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为减少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同时急诊医师必须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理念,才能使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证。

  • 标签: 急诊科 重症患者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诊医院的窗口,也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急救的质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而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更是医院综合质量的重中之重。急救工作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外,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急诊护理队伍对急诊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要保证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除了具备临床护士素质的要求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和相关的应变能力。

  • 标签:
  • 简介:目的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减少护患冲突的发生,急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针对急诊特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优化急诊流程,改善硬件设施,强化急救技能培训,实行弹性排班,落实急诊绿色通道的使用情况,加强护患沟通。结果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提高,护理差错事故减少和投诉率降低。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患者满意度及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投诉的发生。

  • 标签: 急诊科 优质护理 成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急诊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急诊死亡病例的疾病 诊断,本次成比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构成,优化急诊资源配置,探讨抢救最佳流程,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4年— 2016年 186例死亡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等因素。结果:导致死亡的病因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第一位是意外伤害,占 32.25%,第二位为心血管疾病,占 22. 04%。第三位为脑血管疾病,占 14.52%。第四位为不明原因猝死,占 11.29%。结论:意外伤害占我院急诊死亡患者的最高构成比,应该加强院前急诊和院内急诊抢救,提高创伤病种的救治成功率。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猝死发生的年轻化趋势。加强急诊硬件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应运能力;优化抢救室资源的配置。开展全民急救知识技能的普及培训,是降低院外急诊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急诊抢救 死亡病例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以我院急诊于2015年12月到2017年1月接收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在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精神情况以及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惧等8项情绪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精神病性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的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并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总体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急诊科 心理护理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夜间护理组长的工作体会予以研究。方法对我院急诊夜间护理组长的产生及职责予以分析,总结夜间护理质控组长的具体要求与作用。结果加强夜间护理组长职责的落实,可有效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减少护患纠纷。结论在急诊夜间护理中,合理设置1名组长,对提高夜间护理质量有着十分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与推广。

  • 标签: 急诊科 夜间护理 组长
  • 简介:摘要探讨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对提高急诊急救病人的抢救、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为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措施到位;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对策;制定质量控制指标,严格质量管理。

  • 标签: 急诊质量控制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