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间歇缺氧对心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间歇缺氧组,每组10只。间歇缺氧组置于低氧舱中制备间歇缺氧模型。常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实验干预12周。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试剂盒检测心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结果显示与常氧组相比,间歇缺氧组心肌具备明显的损伤特征,血清LDH、CKMB升高,心肌MDA含量增多,SOD含量减少。结论:慢性间歇缺氧对心肌造成一定的损伤。

  • 标签: 慢性间歇缺氧;心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宫内缺氧孕妇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于本院产科诊治的32例妊娠晚期胎儿宫内缺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立为宫内缺氧组,同期选取32例健康孕妇设立为对照组。对比子宫动脉的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之比(S/D)及静脉导管的心室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波)、心室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波)、心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A波)、心室收缩期与心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之比(S/ A)。结果 宫内缺氧组子宫动脉的PI、RI、S/D分别为(0.72±0.24)、(2.45±0.51)、(2.33±0.5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PI、RI、S/D、S波、D波、A波、S/ A等血流参数监测子宫动脉等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很强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胎儿 多普勒超声 血流动力学 产前诊断 宫内缺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C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新发病例的增加和年轻化趋势影响着全球女性的健康。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了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预测因子的价值。缺氧是肿瘤重要的特征之一,与肿瘤的增殖和转移密切相关。研究与缺氧相关的CC预后生物标志物,如分析转录因子、miRNA、信号通路等对肿瘤细胞增殖、侵袭、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对放化疗的抗性,可以作为后续治疗和评估预后的候选靶点。

  • 标签: 宫颈肿瘤 缺氧 生物标志物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我院收治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82例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均采取早期亚低温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情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包括肺部感染等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原始放射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加速患儿病症恢复,预防并发症,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亚低温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预见性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中等长度导管在慢性缺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等长度导管,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在慢性缺氧患者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MC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 慢性缺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地处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脉东部,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坝址区海拔高,基本特性为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烈。本文基于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工程特有的地理环境,展开针对高海拔地区水利工程工人职业健康管理进行研讨,为同行后续在相似地理条件下进行作业的人员管理提供借鉴。

  • 标签: 高海拔 空气稀薄 紫外线强烈 职业健康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分别35例。给予研究组循证护理,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将循证护理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提升了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采取循证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1.0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5.1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半年后对患儿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儿的智能发育指数与运动发育指数,观察组的智能发育指数与运动发育指数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循证护理可以明显提升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 标签: 循证护理干预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采取循证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5-2023.5时间区间内我科室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常规护理方案)常规组37例,(循证护理方案)研究组37例。观察对比2组新生儿的MDI评分、PDI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意识障碍、惊厥评分、治疗效果。结果:同常规组对比,研究组新生儿3月龄与6月龄MDI评分、PDI评分,明显更(P<0.05);研究组新生儿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意识障碍、惊厥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同常规组对比,研究组新生儿有效率36例(97.29%),明显更高(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可以使其治疗疗效得到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能够使新生儿智力和运动方面得到极大改善,建议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氧与脑胶质瘤患者化疗抵抗以及预后两者的关系。方法:体外选取氯化钴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缺氧状态进行改善和调整,借助蛋白印迹法对机体细胞内的缺氧标志物变化加以统计(缺氧诱导因子-1α),评估患者生存率情况,判断缺氧是否对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命产生影响。结果:缺氧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蛋白表达指标为(0.428±0.033)、对照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蛋白表达指标为(0.192±0.011),比较之下缺氧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吸光度强度更大;缺氧细胞替莫唑胺相关半抑制浓度平均指数是(3.521±0.432)μg/ml、对照细胞替莫唑胺相关半抑制浓度平均指数是(2.503±0.221)μg/ml,比较之下缺氧细胞替莫唑胺相关半抑制浓度指数更高,p0.05。实践研究组两年之中的生存率可以得到保障,可是远期的生存率分析上,实践研究组以及参照研究组的指数之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缺氧会加快脑胶质瘤细胞对化疗产生的抵抗作用,影响患者正常预后。

  • 标签: 缺氧 脑胶质瘤 化疗抵抗 预后关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结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展开回顾性性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新生儿发育和生命体征情况。结果:生长发育正常43例(93.48%),各脏器完全恢复40例(86.96%),脑部发育恢复正常情况42例(91.30%),此外治疗后患儿生命指标评分明显好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有效改善患儿发育情况和其生命体征,对患儿的治疗有利,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亚低温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摘要三胎政策的实施,将会迎接更多新生命的到来,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脑瘫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亚低温疗法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重要的方法,本文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适用标准,并对搜集的相关文献资料加以总结和提炼后对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措施进行综述,以便为实施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提供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标签: 护理措施 亚低温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应用循证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来源于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7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循证护理,比较组间生长发育指标、运动发育指数与智能发育指数。结果: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分析,观察组患儿体重、身高、摄奶量均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DI、MDI评分分析,观察组患儿6、12个月时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护理,实施循证护理,可促进患儿体能与智能的发育,加快康复,推广意义深远。

  • 标签: 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120名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进行了随机分组实验,其中60名接受亚低温治疗为实验组,60名接受常规治疗为对照组。两组患儿的神经发育评估采用贝利量表,脑影像学评估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对比两组在1个月和6个月后的贝利量、神经元存活率、白质损伤程度。结果 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6个月,亚低温治疗组的贝利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P < 0.05)。实验组神经元存活率和白质损伤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 < 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提高患儿的神经发育水平,降低神经元死亡率和白质损伤程度。因此,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应该积极采用亚低温治疗。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贝利量表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