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脑血栓形成机制,探讨中医药治疗脑血栓的作用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37例脑血栓患者为治疗组,选取同期的37例脑血栓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给予相应中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中有18例患者痊愈,12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痊愈,15例患者显效,8例患者有效,7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1.08%;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脑血栓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医辩证分析,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脑血栓 中药治疗 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后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2016年7月—2017年1月我院血管外科为15例(病程≤14天)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介入下施行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15例均手术成功,未发生严重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AngioJet机械吸栓清除术,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功率高,创伤较小,优质的综合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 标签: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病综合证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51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病理主要类型分别是局灶节段性的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对比分析三类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结果膜性肾病出现血栓的情况多余其他两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血栓的部位一般为下腔静脉、肺静脉、肾静脉;比较三种病理类型患者抗凝血酶Ⅲ、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清白蛋具体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血栓栓塞的情况比较多,患者患有不一样的肾病综合征其出现血栓的情况也不一样,临床治疗中,必须秉承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 标签: 肾病综合证 合并血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病,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由于病因复杂,症状严重,治疗也较为棘手,探讨该病有效的诊疗方法,对该病的整体治疗有利,并且可总结现有诊疗方法的优劣,为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 标签: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各时间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治疗采用尿激酶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尿激酶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日至2017年3月20日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3例,参照组予以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健康行为的情况。结果患者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健康行为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收效显著,在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改善健康行为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借鉴使用。

  • 标签: 脑血栓 中医治疗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8月----2017年8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64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2)、对照组(n=32),给予实验组患者综合性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可以促进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恢复,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06月2018年6月,采用随机双盲法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化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1.42%,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68.5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而言,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十分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护理前,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减轻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了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急性脑血栓形成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中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凝结,最终会导致患者静脉腔堵塞,促使患者静脉回流产生病症。临床医学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地治疗,其势必会对患者的工作能力造成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负担。因此,临床医学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来预防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对策,为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 标签: 手术患者 深静脉血栓预防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作探讨。方法:将纳入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组为:对照组 40例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40例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护理显效率 55.0%及总有效率 97.5%比对照组 20.0%、 65.0%高, P< 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约 95分比对照组约 72分高, P< 0.05。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方法的效果更佳。

  • 标签: 急性脑血栓形成 早期康复护理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将早期护理用于DVT的防治中,探讨其对DVT护理的作用。方法选择病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不同分别护理,比较二者护理后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病人护理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下肢浮肿率和DVT发生率明显较低。结论早期护理能提高DVT的护理疗效,和满意度,且能更好地预防DVT的形成,对医学临床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DVT 早期护理 下肢浮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名ICU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名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合理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方式,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方式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ICU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在现今社会中,心血管性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血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三类药物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其分别为抗凝药、抗血小板药以及溶栓药,虽然这些药物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血栓的疗效,但是他们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开发具有极大的空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中药有着多靶向、多途径、低毒副作用等优点。但是抗血栓中药的作用机制还难以完全掌握,所以活血化瘀中药的开发及应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本文概述了血栓形成机制和,介绍了传统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溶栓药的作用机制及不足,并指出了从中草药中寻找抗血栓成分的方向,以供抗血栓药物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的人士参考。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血栓 凝血系统 血小板聚集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在脑卒中疾病中占有0.51%左右,由于发病原因很多,病理较为复杂,因此,很容易漏诊或是误诊,延误患者的病情。如若不能及时治疗,将会威胁生命安全甚至致死。在我国医疗影像学技术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治疗方法也开始改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死率已经降低到5%到10%左右,当前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抗凝方式与溶栓方式,并且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然而,采用介入治疗方式的病例很少,尚未完全掌握具体的适应症,针对于此,下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血管内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进行探索分析。方法将我院从2011年8月到2012年11期间接收确诊为急性脑血栓的120名患者资料作为临床医学实验分析病例,将这120名患者不按照任何规律的分成两个小组对比,这两个小组分别是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60名患者给的护理措施的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措施,给研究组的60名患者实施的是除了对照组的临床常规护理措施之外增加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治疗结束之后通过两个小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两个小组治疗之后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研究组的60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的几率要比対照度的60名患者高出很多,研究组的Barthel指数(全称theBarthelindexofADL)通过测评之后也要比对照组的指数高数很多,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经过比较后复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将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干预应用到患有急性脑血栓的患者治疗上效果很好,患者在经过护理干预后有效的恢复了平时的自理能力和肢体功能,将残疾的发生几率有效的控制住,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这种措施值得在医学临床上被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科术后病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后使用中医护理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入138例外科术后形成DVT病人,用随机排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69例采用中医护理作为观察组,另69例采用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实施不同治疗对生活质量及焦虑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焦虑自评量表(S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数据无统计学意义(t=-0.071、0.141,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观察组比对照组评分明显减少(t=-5.926、-10.771,P<0.05)。结论采用中医护理对术后形成DVT病人展开护理,可有效减缓病人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使用。

  • 标签: 外科 术后 DVT 中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