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护理效果。方法运用回顾式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所收治的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0例患者作为临床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性护理,而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结果临床患者在予以治疗之后,比较并发症的产生率、下床活动以及消肿的时间,其观察组的患者比对照组中患者明显少,并存在着P<0.05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观察的意义。结论在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其患者在临床上产生并发症的概率,也有效缩短了血栓实现消肿的实践,且明显提升及改善了临床患者在生活上的质量,故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在临床的应用之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伴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套干预效果确切、技术操作方便、费用较低、适合基层医院应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通过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90例高危住院孕产妇作为实验组,选定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相同时间段内标准一致高危住院孕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孕产妇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实验组90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对照组90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TDP干预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 标签: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产科 LEDV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CRP)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以此分析炎症反应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临床资料分析设定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体检的40例健康人设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血清hs-CRP水平。结果实验组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明显比对照组健康人高,而且分型不同,血浆hs-CRP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其中混合型血浆hs-CRP水平最高,最低为周围型,对比差异显著(P<0.05);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时期不同,血浆hs-CRP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其中最高为急性期,最低为恢复期,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浆hs-CRP水平可以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作为临床参考,可见,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具有相关性。

  • 标签: CRP 深静脉血栓 超敏C反应蛋白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检形成患者的护理,总结其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脑血检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案,从而提高其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检形成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以及饮食和行为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尽早及时地治疗结合系统的临床护理脑血栓形成患者,可以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脑血检形成 护理方法 综合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喷药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AE)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上海长海医院收治急性期AE患者行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39例(锁骨下动脉3例,腹主动脉2例,肱动脉1例,下肢动脉33例)临床资料,通过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术中造影结果来评价动脉复通效果。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的评估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39例患者均完成溶栓和吸栓,平均住院日(4.3±1.5)天,平均手术时间(1.3±0.4)小时,喷药溶栓33例,后续置管溶栓6例,动脉切开取栓2例。即时技术成功31例(79.5%),配合置管溶栓及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成形术后技术成功37例(94.9%)。并发症包括足趾端发黑6例,穿刺点渗血5例。34例患者术后血色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平均降低(7.6±2.7)g/L,1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尿。随访至少1年提示下肢动脉通畅32例,3例患者再次出现肢体缺血症状。结论AngioJe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机械血栓抽吸装置,较传统动脉置管溶栓有部分优势,但需配合传统置管溶栓和支架成形术。短期疗效较满意,但远期效果待研究。

  • 标签: 动脉栓塞 急性 吸栓 溶栓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临床对孕妇剖宫产后实施护理干预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分析讨论1例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结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恢复好,无后遗症发生;讨论做好出院指导,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对预防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剖宫产 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创伤性骨折患者240例,回顾性分析普外科创伤性骨折患者情况。结果男性DVT发生率15.56%明显高于女性DVT发生率8.33%。DVT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增加明显升高,患者BMI指数大于25、有吸烟者明显增高。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总体发生率。高空坠落患者DVT发生率最高,达到43.76%,高能量损伤患者DVT发生率较低能量损伤患者发生率较高。随着手术时长的延长,患者DVT发生率增加,手术时长小于1小时时发生率为10.40%,手术时长大于2小时时DVT发生率高达50.00%。全身麻醉患者DVT发生率28.13%明显高于非全麻患者11.24%。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有DVT发生可能性,年龄≥60岁、有吸烟史、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能量损伤、手术时长大于2小时全身麻醉患者均可导致DVT发生率增高,临床医生应引起足够重视,预防DVT的发生。

  • 标签: 普外科 创伤性骨折 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两小组,每组32例患者,并命名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以此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取得相应治疗效果,但康复组患者取得疗效更为显著,其总有效率为93.8%(30/3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26/32),可知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差异有意义。结论对于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法,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58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分上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阿司匹林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属于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其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发挥抗血栓的作用。近年,阿司匹林药物广泛应用于动脉血栓的防治,其临床疗效已得到临床医者的共识。但该药物能否有效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就对阿司匹林在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静脉血栓 阿司匹林 研究进展
  • 简介: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DVT的相关性,探讨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DVT中的发生、发展的作用。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0例DVT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DVT部位、分型、时间分期及Hcy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成员间年龄分布及性别组成无显著差异。DVT病例组患者以50-60岁为好发高峰期,左下肢DVT比右下肢多见(3.38:1)。DVT组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侣.45±9.67vs1389±4.33,P=0.001)。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Hcy水平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DVT组部位分型、发病时间分期各组间Hcy对比无明显差异。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DVT发生的敏感的风险标记,Hcy的监测对诊断DVT的观察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同型半胱氨酸 HHCY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检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取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千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总有效率为8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达93%;且实验组患者偏瘫程度较轻,肌力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护理前服药依从性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依从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76.7%(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栓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恢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文章回顾性综述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对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药物和机械的预防方法和健康宣教、观察护理、疼痛护理、功能锻炼、用药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提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应以预防为主,有效的预防方法可最大程度上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0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计算血栓溶解率评价手术早期疗效;通过6~24个月的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综合随访,分析患肢深静脉通畅率及Villalta评分测定PTS发生率及严重度,评价DVT经CDT治疗后与PT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300例患者有效溶解率(≥50%)为88.3%。术后3、6、12及24个月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5.0%、90.0%、85.0%及82.3%,术后12个月PTS发生率为15.0%。影响PTS发生的因素为DVT分型和分期:DVT中央型(OR=2.98)、混合型(OR=4.13);3天内(OR=3.05)、3天至2周(OR=2.72)。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以显著提高深静脉通畅率并降低PTS发生率;3天内的中央型DVT经CDT治疗疗效最好,基本上能够完全避免PTS发生。

  • 标签: 急性深静脉血栓 下肢 Villalta评分 导管接触溶栓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68名通过血栓注射液来进行脑血栓形成疾病的患者,将这68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人员的分组完全遵循随机的原则,使用随机数表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34名,干预组患者34名。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进行持续的追踪监测。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SF-36评分升高,SDS和SAS评分降低,观察组在经上三项指标上的变化比对照组更加明显。各项指标差异具有充分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所获得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优质护理对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病情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临床应用价值十分值得推广。对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加快康复进程、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血栓通 脑血栓形成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治疗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来我院治疗的88例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88例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4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44例患者实施综合治疗,分析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及再栓塞发生率。结果对照组44例患者的再栓塞发生率为11.36%,显著高于实验组(0.00%);且实验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治疗,能显著缩短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降低再栓塞发生率。

  • 标签: 综合治疗 妇产科 围手术期 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