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我国匮乏大样本、正规的VT及PE的流行病学资料,VT是PE发生的标识,曾有研究否认了阿司匹林对VT的预防作用

  • 标签: 形成研究 研究动向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9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消肿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给予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肝移植术后血栓形成患者拟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并应用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01月20日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血栓形成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临床拟定针对性护理方案给予术后血栓护理干预,就获得结果进行观察。结果患者术后血栓症状获得有效改善,最终肝移植患者顺利出院。结论肝移植术后血栓形成患者于临床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后,利于血栓症状的改善,最终促进肝移植术后血栓形成患者的预后提升。

  • 标签: 肝移植 术后血栓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经AngioJet血栓抽吸术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LDVT48例作对照研究,均经AngioJet血栓抽吸术行介入治疗,均经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本文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造影显示,静脉堵塞全部再通,术后患肢围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出现1例酱油色尿液,无其他并发症,均于康复好转后出院。术后D-二聚体和血红蛋白指标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针对LDVT采用AngioJet血栓抽吸术介入治疗期间,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促进临床手术顺利实施,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护理 AngioJet 介入治疗 LDVT
  • 简介:作者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7例,本组17例患者经传统治疗方法结合尿激酶溶栓治疗,DVT)1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例下肢 形成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研究资料共 90例,均为本院于 2017年 3月至 2019年 2月 期间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组各 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评价两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均较差,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改善且优于对照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使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获得良好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急性脑血栓形成 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病房建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模式的医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组)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联合骨科血栓病房管理干预方案组),均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栓塞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深静脉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vs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骨科血栓病房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积极的作用,同时能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 标签: 骨科血栓病房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病房建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模式的医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组)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联合骨科血栓病房管理干预方案组),均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栓塞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深静脉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 vs 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骨科血栓病房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积极的作用,同时能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 标签: 骨科血栓病房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生活质量
  • 作者: 曾凡祎余朝文陈世远朱颖慧张志祥高涌(通讯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蚌埠  233004)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置管溶栓治疗(CDT)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5年2月-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静脉彩超和造影术对血栓的溶解率进行计算,并对手术早期的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患者进行静脉彩超和造影术的0.5-2年的随访,对患者深静脉通畅率进行评价。结果:100例患者的溶栓溶解率为88%;通过对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的随访,其DVT的通畅率分别为94%、91%、85%和83%,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4%,24个月后发生率为17%。结论:CD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DVT的手段,安全性较高,使用该种方式患者PTS的发生率较低,因而值得推广使用。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因下肢骨折住院的患者70例,从中随机抽取35例设为对照组,其余35例设为观察组,在两组患者护理措施基本相同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治疗,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血塞通治疗。结果两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91.43%71.43%),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94.29%77.14%),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剖析右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诊断医治的不同方法及其所得到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段为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研究对象为在我院展开医治的3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从中任意选择16例患者采用西医综合医治为实验组,其余15例患者采用西医常规医治为参考组。结果数据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著比参考组高,P<0.05。结论将西医综合医治法应用在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医治当中,所获得的治疗效果整体较为理想。

  • 标签: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方法 效果
  • 简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护理 ,方法应用小剂量肝素及尿激酶溶栓治疗或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我们将小剂量肝素及尿激酶溶栓两种治疗方法结合应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形成病人 护理治疗
  • 作者: 陈建群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肿瘤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    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其干预体会。方法:截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其所选用的护理方案,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8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患者共80例,运用数字表达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预防护理,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且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进行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微创技术 骨科创伤 临床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在诊断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我院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这段时期于我院接受诊疗的脑卒中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随机抽取24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基础信息、危险度分级和Caprini风险评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和脑卒中类型无明显差距,数据经检验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长期卧床及瘫痪情况具有显著差距,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2例低危患者,3例中危患者,5例高危患者,14例极高危患者,对照组中,7例低危患者,5例中危患者,7例高危患者,5例极高危患者。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可对脑卒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 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 有效性
  •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在诊断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我院将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月这段时期于我院接受诊疗的脑卒中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2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随机抽取 24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基础信息、危险度分级和 Caprini风险评分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和脑卒中类型无明显差距,数据经检验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长期卧床及瘫痪情况具有显著差距,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中, 2例低危患者, 3例中危患者, 5例高危患者, 14例极高危患者,对照组中, 7例低危患者, 5例中危患者, 7例高危患者, 5例极高危患者。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讨论: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可对脑卒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 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介入治疗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自2016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象,对照组60例患者应用临床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应用综合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临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给予综合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效果好,临床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介入 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