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以制定相应对策,有效地预防和和减少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ICU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5例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2例,感染率为26.8%,老年重症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常见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6.3%,其次为泌尿道,占19.5%,第三为胃肠道,占9.8%;感染原因与侵入性操作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结论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关注,加强对重症患者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的护理干预,必须加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加强环境管理,降低环境污染、避免交叉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和多种侵袭性操作,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管道留置时间,是预防与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对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力衰竭恶病质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30例心力衰竭恶病质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测定NYHA心功能分级、EF值、体重指数(BMI)、上臂围(MAC)及三头肌皮摺厚度(TSF);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结果经过4周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浓度、血清白蛋白浓度、射血分数、NYHA心功能分级均显著提高。结论通过对心力衰竭恶病质患者在心力衰竭治疗同时给予营养支持及针对性护理包括加强饮食指导和积极预防并发症及健康教育,可提高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有效地阻止心力衰竭恶病质的进展。

  • 标签: 心力衰竭 恶病质 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新生儿监护病房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调查,阐述手卫生的必要性。方法作者在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师、护士进行调查,对其入室前、洗手后、手消毒后的手部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依据培养阳性率及菌落计数,评价洗手及消毒对控制NICU院内感染的作用。结果入室前培养阳性率100%,平均菌落计数136cFu/㎝2,洗手后,培养阳性率8.05%,平均菌落计数14cFu/㎝2,消毒后培养阳性率1.96%,平均菌落计数2cFu/㎝2。结论严格执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洗手及消毒制度,提高洗手、手消毒的依从性,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 重症监护 病房 手卫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的管道和线路的管理方法。方法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的微量泵延长线、心电监护仪导联线和床旁电源线路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结果经过对重症监护病房的管道和线路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节约了整理床单元和转运病人的时间;减少了病人因异物发生压疮的危险;电源线路的管理节约了插座的数量,方便插座和插头的取用。结论提高了整理床单元和转运病人的效率;使护理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电源线的管理为抢救仪器的使用争取了时间。

  • 标签: 微量泵监护仪电源线管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心律失常患者的重症监护心得。方法配合治疗对重症患者进行护理。结论当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中发现以下任何一种心律失常,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并准备急救处理。当听心率、测脉搏1min以上,发现心音、脉搏消失,心率<40次/分或心率>160次/分的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出及时处理。如病人血压低于10.6kPa(80mmHg),脉压差小于2.6kPa(20mmHg),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出冷汗,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尿量减少,应立即进行抗休克处理。

  • 标签: 心律失常 重症监护
  • 简介: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医疗护理过程中人的行为有密切联系,制度是规范工作行为的约束条款。医院感染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本文从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入手,针对当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制度化规范管理的建议。

  • 标签: 制度化 医院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管理
  • 简介: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由于需要长期输液、输入血制品、接受静脉营养治疗等,外周反复静脉穿刺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者痛苦,另外药物及高渗液体等可能对血管的破坏造成外周血管穿刺困难,此时中心静脉置管是较好地选择。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各种手术患者或病情危重患者收治于ICU,对于患者来说病情危重,各种感觉过量或不足、多种高精尖的监护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密切加强全方位的监护、紧张的客观环境等因素都给患者造成一系列心理反应,甚至造成机体的持续应激状态。因此ICU护士应具有准确判断病人异常心理反应的能力,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及稳定的情绪,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障医疗、护理有条不紊地开展,促进患者自身康复。

  • 标签: 重症监护病人 心理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分析血乳酸水平对重症监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50例,男31例,女19例,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死亡组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生存组;血乳酸峰值则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乳酸测定重症监护高危患者预后评估值得临床推广。1

  • 标签: 血乳酸 重症患者 预后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ICU所发生医院感染进行回顾分析。结果ICU医院感染多见于呼吸道、泌尿道、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手术切口的感染。结论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消毒隔离,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 标签: ICU 医院感染 预防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ICU清醒患者情绪变化的影响,并采取有利于患者健康的相应对策,为ICU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将86例ICU清醒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所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护理、收集患者社会心理资料并分析患病心理变化历程等,进行心理护理、心理干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应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比较,焦虑与抑郁程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ICU清醒患者的不良情绪,ICU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及语言沟通,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ICU心理干预清醒患者护理
  • 简介:摘要医疗护理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更是医疗纠纷的多发期。通过对不同背景的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家属的应激反应,满足家属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保证了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家属 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方法。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1)本组140例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前四位)分布在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和皮肤,累积占比例为93.57%;(2)60岁以上的感染患者比例最高,比例为53.57%;(3)基础疾病主要(前五位)分布在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累积占比例为82.14%。结论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容易发生的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我们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方法,进而有效的控制重症监护室感染。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感染因素 预防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新入院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讨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新入院患儿家长不同心理问题的分析,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通过对患儿家长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结论针对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使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医院的环境,消除家长心理顾虑,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患儿身体疾病的恢复、融洽护患关系。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患儿家长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特点及控制措施,减少重症监护病房内危重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综合分析ICU病重患者的临床特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当以及ICU病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的关系。结果ICU病室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医院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为致病力较弱的条件致病菌。原因与患者抵抗力降低;通过留置各种引流管及血管内的导管侵入;护理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病室环境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结论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重症患者呼吸道、泌尿道的护理干预,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果和护理质量。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ICU病房的患者具有病情重,变化快且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医护人员可以针对患者恐惧与焦虑、否认与愤怒、忧郁与孤独、无助、依赖等心理现象,通过心理疏导、行为干预、注重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熟悉ICU环境、改善监护环境等心理干预方式,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 标签: 重症监护 心理问题 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