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行重症监护护理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接收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一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研究组实施重症监护干预,记录2组间病残程度分级和临床状况。结果:研究组0级病残分级度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病残严重度要高于研究组,2组间比较结果证实P

  • 标签: 脑卒中 重症监护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重症脑出血患者的监护方法以及措施,以及结监护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本次实验选取 2018年全年来我院 ICU病房治疗的重症脑出血患者 50人,所有的重症脑出血患者均是通过随机方式选取,并且所有的患者均是采用病情监护以及对应的重症监护评分等级分层监护,之后通过统计相关的数据来分析监护的实际效果。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仅有 5%的患者病情继续恶化,而其余的重症脑出血患者均是逐步的恢复中,而且护患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实验结论:采用病情监护以及对应的重症监护评分等级分层监护,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而言,效果显著,而且更加可以对症下药,掌握患者病情动态更加及时,并发症概率显著降低,满意度上升,所以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标签: 重症监护评分 重症脑出血 显著 降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采取重症监护护理的效果。 方法: 将本院 2017 年 9 月 ~2018 年 12 月收治的 88 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对照组( n=44 例)和实验组( n=44 例)。对照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实验组护理方法则为重症监护护理干预,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意识情况、肢体运动能力和脑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且实验组并发症率也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采取重症监护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重症脑卒中 重症监护 并发症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重症监护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10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的患者,分为两组,使用重症监护护理的为实验组,使用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意识情况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坠积性肺炎,压疮,肺部感染以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相比,差异较大(P

  • 标签: 急性重症脑卒中 重症监护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内容以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各项功能得分为目的,分析重症监护护理的效果。方法 为研究重症监护护理的效果,现将在我院重症监护监护的 65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分析研究在对这 65例患者实施重症监护护理后,其各项功能得分与实施之前的差异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此次研究的各项功能得分包括:意识、脑神经功能以及肢体运动能力。从护理后与护理前的对比上看,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学结果显示( p<0.05);从并发症上观察, 其发生率较低。结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出,本次实施的护理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重症脑卒中 重症监护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镇痛镇静已经成为重症监护患者的常规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疼痛、焦虑、谵妄、减少耗氧、提高机械通气人机协调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恐惧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镇痛镇静 浅镇静 重症监护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入重症监护室 (ICU)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特点及结局,为孕产妇的健康管理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 2014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 ICU收治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 133例危重孕产妇纳入研究,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 65.4%)。城市组规律产检率高于农村组及城镇组( P<0.05);城市组剖宫产率高于农村组( P<0.05);城市组由外院转入孕产妇的比例低于农村组和城镇组( P<0.05)。 ICU孕产妇死亡率为 8.3%,农村组占 81.8%。结论: ICU危重孕产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及城镇地区。农村及城镇地区的孕产妇在孕期健康管理及医疗资源服务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危重孕产妇 农村地区
  • 简介:摘要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危重新生儿存活率明显提高,而存活新生儿所面临的脑损伤相关后遗症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各项神经重症监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的应用对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领域各项脑功能监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作一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新生儿 神经监护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的监护与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调查单位接收的 6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照随机平均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施行全科护理与监护模式;以两组患者的意识清醒情况作为评判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重症脑出血患者施行科学系统的的监护与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质量,帮助患者意识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症脑出血 监护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对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178例患者均为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开展病症治疗,入组时间为2018年9月-2020年9月,分组方式以电脑等量随机方式开展,分别采用强化护理管理(实验组,n=89)及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n=89)开展临床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发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的医院感染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强化护理管理方式对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神经重症 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重症监护护理对小儿呼吸衰竭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呼吸衰竭患者中选取44例,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重症监护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护理效果、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采用重症监护护理下,对小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有显著效果,临床可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 护理 小儿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价值。方法以2019年3月~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治疗中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状态。结果经相应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以及抑郁状态均缓解,而观察组缓解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加入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可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重症患者 心理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关于镇静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价值与评析。方法 :选择 2018年 2月至 2020年 2月间我院收治的儿科重症监护患儿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镇静护理。观察指标为患儿接受护理干预后第 5天、第 10天、第 15天的睡眠状况和清醒状态,并对其采用镇静评分表 (Ram-say)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儿第 5、 10、 15天 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接受镇静护理有助于其迅速安静,使其更好的接受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 标签: 镇静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病房应用 儿童
  • 简介:摘要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聚焦于危重新生儿的脑保护,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建立集监测、支持、治疗和随访为一体的临床管理模式。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医工合作、学科交叉融合正在对新生儿学与神经科学产生深远影响,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在规范化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正逐步朝着智慧化的方向迈进。

  • 标签: 重症监护,新生儿 神经监护 多学科团队
  • 简介:摘要:IUC患者睡眠障碍的危害性体现在: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可对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降低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容易诱发神经症状,对疾病治疗和转归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积极探寻ICU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并予以规避,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非常重要。本文对ICU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ICU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血流感染(BS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危重BSI患者的早预警、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9月30日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内所有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比例、确诊BSI当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BSI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BSI后侵袭性操作和血液制品输注情况、BSI后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比例、BSI后连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72 h比例、中心静脉置管部位、诊断为BSI后72 h内实验室指标最差值以及病原微生物资料,分析病原体分布情况,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BS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4例BSI阳性患者,检出菌株156株,其中革兰阳性(G+)菌75株,革兰阴性(G-)菌70株,真菌11株,其中排列前5位的病原微生物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35.9%)、肺炎克雷伯杆菌(占12.8%)、鲍曼不动杆菌(占9.0%)、肠球菌(占9.0%)、大肠埃希菌(占8.3%)。此外,G+菌中共出现45株多重耐药菌株(占60.0%),G-菌出现40株多重耐药菌株(占57.1%),真菌出现1株多重耐药株(占9.1%)。根据28 d临床结局分组后,存活组81例,死亡组73例。存活组和死亡组间年龄、ICU住院时间、BSI后机械通气时间、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基础疾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男性比例明显低于存活组〔58.9%(43/73)比75.3%(61/81),P<0.05〕,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分:27.1±7.0比19.5±6.7,P<0.05);死亡组患者BSI后前3 d平均动脉压(MAP)较存活组明显降低〔mmHg(1 mmHg=0.133 kPa):72.8±13.6比79.7±12.9,P<0.05〕,死亡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恶性肿瘤比例〔28.8%(21/73)比12.3%(10/81),19.2%(14/73)比7.4%(6/81)〕、BSI后CRRT以及输血比例〔39.7%(29/73)比16.0%(13/81),64.4%(47/73)比46.9%(38/81)〕、连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72 h比例〔37.0%(27/73)比12.3%(10/81)〕均较存活组明显升高(均P<0.05)。死亡组血小板计数(PLT)较存活组明显降低(×109/L:124.93±98.21比181.15±116.39,P<0.05),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U/L:75.40(38.50,140.95)比56.20(29.20,85.70),P<0.05〕,其余实验室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优势比(OR)=1.279,95%可信区间(95%CI)为1.158~1.412,P<0.001〕及BSI后行CRRT(OR=3.522,95%CI为1.013~12.245,P=0.048)是影响BS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AP(OR=0.961,95%CI为0.927~0.996,P=0.031)是影响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本院ICU内BSI病原体以G+菌为主,G-菌次之;此外,APACHEⅡ评分及BSI后使用CRRT是影响BS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流感染 预后 危险因素 病死率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针对性护理预防重症监护室患者压疮的效果 。 方法: 选取 96 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 48 例。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压疮发生率。 结果 : 实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 4.2% ,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 18.8% , P < 0.05 ,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将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有明显护理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压疮几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压疮 危险因素 预防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