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门部肿瘤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因肾门部肿瘤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19例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左侧10例,右侧9例;肿瘤位于前唇者10例,位于后唇者9例;肿瘤完全内生1例;孤立肾病肾门肿瘤1例;患者年龄32~80岁,平均(62.26±13.02)岁,体质量指数19~28.1,平均22.75±2.17,肿瘤直径1.1~4.5cm,平均(2.76±1.00)cm,R.E.N.A.L.评分6~10分,平均(7.73±1.05)分,Mayo粘连指数评分0~3分,平均(0.89±0.87)分。结果19例肾门部肿瘤患者均成功完成辅助腹腔镜肾门部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90~196min,平均(125.68±28.62)min(包含机器人安装时间),手术出血量20~200mL,平均(53.16±42.03)mL,肾动脉阻断时间8~30min,平均(17.42±6.04)min,术后卧床时间2~5d,平均(2.89±0.99)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2~11d,平均(3.74±2.60)d,术后住院时间6~9d,平均(6.57±0.76)d。病理:肾透明细胞癌13例(Fuhrman核分级1~3级);乳头状肾癌3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囊性肾癌1例;无切缘阳性病例。平均随访5.6(1~10)个月,无转移、死亡、复发、漏尿等病例。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门部肿瘤切除术治疗早期肾门部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机器人手术系统 肾部分切除术 .肾门部肿瘤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BMI与PSA处于4~10ng/mL的前列腺癌病理诊断的关系,提高PSA处于诊断灰区的前列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率。方法2012年8月至2016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50例PSA在4~10ng/mL之间,并接受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穿刺活检的患者,分别以年龄、BMI及Gleason评分做为亚组分层依据,分析BMI与前列穿刺病理结果及Gleason评分的关系。结果所有分组病例活检结果确认为前列腺癌者共计24例,其中高BMI组10例,低BMI组14例。高BMI组中,高Gleason评分9例,比率为90%,与低BMI组相比(高Gleason评分5例,35.7%),存在统计学差异(90%vs.35.7%,P=0.003)。其中老龄组亚组分析显示:高BMI组前列腺癌检出率为14.3%(9/63),低BMI组前列腺癌检出率5.0%(5/100),P=0.039;高BMI组病理活检阳性率31.7%(20/63),低BMI组病理活检阳性率14%(14/100),P=0.007。结论临床工作中在对可疑人群评估前列穿刺活检时,除考虑tPSA、fPSA/tPSA和PSAD外,还应考虑年龄和BMI,尤其是老龄肥胖患者。

  • 标签: 前列腺癌 体质量指数 前列腺 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穿刺活检 临床早期诊断
  • 简介: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当膀胱癌处于进展期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外泌是由不同类型细胞释放的膜性囊泡,直径约30~100nm,能够通过mRNAs、miRNAs和蛋白质等的传递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等多种生理过程。研究表明,外泌对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调控作用,未来可能成为膀胱癌诊断的新方法和治疗的新途径。

  • 标签: 膀胱癌 外泌体 肿瘤转移 肿瘤标志物
  • 简介:Austoni和Egydio开创的治疗佩罗尼氏症的手术方法主要基于几何学原理。本文主要报道我们对Austoni方法进行的改进以及我们的多中心经验,同时提供一些技巧和要决,使得该方法操作起来更容易。手术在意大利的三个研究所分别进行。我们用牛围心胶原基质片(Hydrix)植入了小的轻型轴向假休(VIRILlSI,Ф7Fr.)以遮盖白膜上的损伤。行此手术的患者为2005年9月到2010年1月间的60名患者,平均年龄为58岁(范围:44—76岁)。术后,轴平均伸长了2cm(range1.2-2_3cm),阴茎的反屈畸形完全被修复了。39名患者的性功能存60天后恢复.14名在90天后,7名在120天后。IIEF分值术前为15.5,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后,升高到23。与自然性交(80%以上的夫妇)和阴茎自然长发和围长有关的VAS分值结果也非常好。这种轻型移植物主要是植入自然勃起时的海绵组织的少量空间。这种方法简单易学易操作,心包膜的使用也加快了手术速度,因复杂的反心畸形而引起的包膜损伤也被修复了。

  • 标签: 移植物 阴茎 心包移植 佩罗尼氏症 假体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素E1(PGEl)、厄贝沙坦对单侧肾切除加重复阿霉素注射的方法复制的肾小球硬化模型大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调节。方法将肾小球硬化大鼠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分PGE1组和厄贝沙坦组,设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检测PGEl、厄贝沙坦治疗8周后,各组大鼠肾功能和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HGF的表达,并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比较各组大鼠肾组织分泌的HGF。结果PGEl治疗组和厄贝沙坦治疗组较对照组肾组织HGF的表达增加(P<0.01),肾组织分泌的HGF含量增加(P<0.01),但两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GE1、厄贝沙坦均可以上调肾组织HGF的分泌,加强HGF的肾保护作用,延缓肾小球硬化,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 标签: 前列腺素EL 厄贝沙坦 肾小球硬化 大鼠 肾组织 肝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比较小肾癌手助腹腔镜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0例行手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和20例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失血量、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切缘阳性率、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手助腹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平均肿瘤大小分别为(2.58±0.50)和(2.62±0.60)cm(P〉0.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0.2±38.9)和(353.6±89.6)ml(P〈0.01),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58.2±27.6)和(196.2±39.6)min(P〈0.05),平均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6.1±3.2)和(35.2±2.8)min(P〈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8±2.0)和(12.3±3.0)d(P〈0.01),两组的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随访3~28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局部复发。结论手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较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且不增加热缺血时间,手术效果相当。

  • 标签: 肾肿瘤 手助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超声辅助定位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们进行的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45例,术中先用超声刀在肿瘤区域预标记切缘为A线,后经Trocar置入腔镜B超探头,行肿瘤区域扫描明确定位为B线,比较术中A线、B线的重叠情况,以两线最大差距≥2mm为有差异,〈2mm为重叠。按R.E.N.A.L.评分系统的5类进行独立评估分析。结果术中超声辅助定位能在后腹腔镜下明确瘤生长姿势、边界及血供情况,引导切割方向以保证肿瘤包膜完整性,尤其在完全性内生肿瘤方面发挥更大的辅助效果。结论术中超声辅助定位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手术辅助效果明显。

  • 标签: 肾部分切除术 术中超声
  • 简介:目的初步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复发肾上腺肿瘤的经验,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5例于我院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腔途径复发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昕有患者既住均有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史。结果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副损伤及中转开放。本次手术距上次手术时间10~121个月,平均22个月。肿瘤位于左侧2例、右侧3例,直径1.5~13.0cm,平均5.3cm。5例中副神经节瘤3例、皮质腺癌1例、肝癌肾上腺转移肿瘤1例。手术时间102~245min,平均169min。术中出血量10~150n、1,平均56ml,术中均未输血。昕有患者并发症评分均为ClavicnDindo1级。术后住院5~9d,平均7.2d。随访8~37个月,肝癌肾上腺转移肿瘤患者8个月后复发,余1例患者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经腹腔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显示清晰、操作精细,且避免了从原手术入路操作,切除复发的肾上腺肿瘤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但其对肿瘤控制的有效性仍需更大的样本量来证实。

  • 标签: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经腹腔途径 复发肾上腺肿瘤
  • 简介: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占成年人恶性肿瘤的2%,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关RCC的临床诊治出现了显著的转变。对于局限性肾肿瘤的临床治疗的认识也从早期的经典肾根治切除手术逐渐转变为保留肾单位手术。两者对于肿瘤结局的影响相似,具有相同的肿瘤控制,同时保留肾单位手术能够有效地保留患肾的功能[1-2]。

  • 标签: 肾部分切除术 评分系统 保留肾单位手术 CARCINOMA 应用 肾癌
  • 简介:笔者本人通过采用徐福松教授的补肾导浊汤加减,结合锌硒宝及米诺环素联合治疗慢性前列炎218例,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补肾导浊汤 锌硒宝 米诺环素 治愈率
  • 简介:目的观察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75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及2年累积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RBT组患者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TURBT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URBT组(P均<0.05);HOLRBT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TURBT组(P<0.05);HOLRBT组2年累积复发率低于TUR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HOL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能有效控制病情,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1470nm半导体激光局部切除在治疗老年高危膀胱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行1470nm半导体激光膀胱癌膀胱局部彻底切除的48例老年高危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5.3~92.6岁,平均82.5岁;术后病理证实18例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0例为非肌层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膀胱癌。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6.3±9.6)min,术中出血(13.6±2.8)ml,术后膀胱冲洗(2.6±0.5)d,留置尿管(7.2±1.5)d,1例发生灌注液外渗,经穿刺引流治愈。随访12~36个月,8例影像学检查复发,2例出现明显肉眼血尿行介入止血治疗。结论采用1470nm半导体激光局部彻底切除治疗老年高危膀胱癌安全,能有效控瘤、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肿瘤出血及相关并发症,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高危膀胱癌 老年 1 470 nm激光
  •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前列活检与MRj检查的间隔期对肿瘤简单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并探讨前列活检后MRI检查的最佳时机,以指导保留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本研究未制定前列活检后常规行MRI检查的方案,共184例患者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前行MRI检查,从活检至MRI的平均间隔期为30.8±18.6天。MRI对肿瘤进行简单定位(右、左、双侧、无)的准确性为44.6%。在病理与MRI存在差异的病人中(差异组),最常见的情况是MRI提示单侧肿瘤,而病理报告为双侧病变(58.3%),其次为MRI未见而病理报告前列腺癌(32.0%)。多变量分析显示:与结果一致组相比,差异组在MRI检查前的间隔期更短(25.0±14.3vs.38.1±20.6天,P〈0.01),MRI发现的出血率更高(80.4%vs.54.8%,P〈0.01)。在ROC分析中,MRI间隔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对肿瘤定位的准确预测值是0.707(P〈0.001)。MRI间隔期为28.5天时,灵敏度为73.2%,特异度为63.7%。MRI间隔期短于28天时,累积准确率仅有26.1%(23/88):间隔期大于28天时,累积准确率则为61.5%(59/96)。本研究表明:前列活检后至少4周行MIu检查能为手术提供精确的参考。

  • 标签: 核磁共振 前列腺活检 保留神经 前列腺癌根治术
  • 简介: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异常(CKD-MBD)是指慢性肾脏病导致的矿物质与骨代谢异常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出现钙、磷、甲状旁腺素(PTH)或维生素D代谢异常、骨骼病理改变及血管和软组织钙化等一项或多项改变。骨活检为其诊断金标准。随着透析患者生存期的延长,CKD-MBD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2007年的DOPPS调查研究显示国外CKD-MBD发病率达40%~50%,而国内发病率更是高达60%~70%[1]。

  • 标签: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低钙血症 相关因素分析 切除术后 骨代谢异常 慢性肾脏病
  • 简介: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是根治肾癌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肾肿瘤得以早期发现~([1])。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对T1期肾癌采用肾部分切除术~([2])。目前,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nephronsparingsurgery,NSS)正逐渐推广应用于肾癌的治疗。

  • 标签: 肾部分切除术 保留肾单位 后腹腔镜 外科护理 快速康复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而行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合并MayoⅡ级者5例,Ⅲ级者4例,Ⅳ级者1例。男9例,女1例。年龄31~73岁,平均(53.9±10.9)岁。肿瘤位于右侧者6例,左侧者4例。结果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7例患者行开放途径下的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手术;1例患者先采用经后腹腔途径联合经腹腔途径下手术,术中探查肾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遂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88~556min,平均(399.2±91.5)min。术中出血量300~4000mL,平均(1450.0±1136.5)mL。术后住院时间8~39d,平均(16.7±9.6)d。本组10例患者中,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ClavienⅡ级并发症4例。ClavienⅣa级并发症2例。10例患者随访时间2~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0例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1例,为骨转移合并肺转移。1例(10%)出现肿瘤特异性死亡。结论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使肿瘤切除更彻底,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较为安全有效。

  • 标签: 肾癌 癌栓 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
  • 简介:患者,男,65岁。因"间断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2周"入院。泌尿系B超检查示膀胱右侧壁低回声实性占位2.4cm×1.9cm,考虑膀胱癌。泌尿系CT检查示膀胱右上壁结节状软组织影,大小约2.0cm×1.8cm,考虑膀胱癌可能性大。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部分异型性尿路上皮细胞。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右侧壁大小约2cm菜花样肿物,表面有钙化,基底宽。

  • 标签: 膀胱部分切除 术后肿瘤复发 黏膜下注射 膀胱灌注 沙培林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 简介:目前,对于进展性表浅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例如,T1G3的膀胱肿瘤虽然被分类为“表浅性”肿瘤,但其生物学特性与肌层浸润性肿瘤(T2及以上)相同。甚至即使予以密切的监测及密集的膀胱内治疗,仍有53%的患者出现肌层浸润,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终死于此病。

  • 标签: 肿瘤疗效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浅表性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内治疗 早期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肾包膜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均无明显诱因出现患侧腰部胀痛不适,无外伤或医源性损伤病史。经B超及增强CT显像检查明确诊断为肾包膜下积液。所有患者均行后腹腔镜下肾包膜切除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12月(6~18月),无1例肾包膜下积液复发。结论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上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后腹腔镜下肾包膜切除术疗效确切,长期随访未见复发。

  • 标签: 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 后腹腔镜 肾包膜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肾周脂肪厚度在预测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1aparoscopicpartialnephrectomy,LPN)围手术期相关因素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由本中心同一位外科医生完成的LPN90例,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肿瘤大小、R.E.N.E.L.评分等)统计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测量的肾周脂肪厚度与围手术期参数(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后30d并发症情况)的相关性。结果90例中术前影像学资料完善的共8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43.93±60.11)min,平均热缺血时间为(24.44±7.68)min。84例中23例(27.4%)在术后30d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ClaveinⅠ-Ⅱ级并发症共17例(20.7%),6例(6.7%)为Ⅲ~Ⅳ级并发症,无Ⅴ级并发症发生。肾周脂肪厚度于不同手术时间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广义线性模型回归分析,肾周脂肪厚度是手术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而非LPN热缺血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肾周脂肪厚度对于预测LPN手术时间具有价值,对热缺血时间、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肾周脂肪 手术时间 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