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选用冰性能更好的缓释冰剂,使冰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稳定性以及经济性,总结出冰技术的配合比设计、铺装施工工艺,以期对今后冰沥青路面的施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抗凝冰 沥青路面 施工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心源性脑梗患者共70例,依据患者的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5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一般常规性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5.71%。观察组患者在显效例数与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心源性脑梗塞时,可以采用联合的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强预后质量,缩减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治疗效果,应当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联合抗凝治疗 心源性脑梗塞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620例心房纤颤住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情况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在民族地区基层医院中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能受采用正规治疗的较少。本地区长期正规化口服华法林者占0.48%,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10.68%,脑卒中的发生率36.9%。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治疗的现状急需改善。

  • 标签: 基层医院 心房纤颤 抗凝治疗
  • 简介:枸橼酸钠是目前对高危出血患者血液净化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对枸橼酸钠技术做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使之日趋简化和成熟。本文就枸橼酸钠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枸橼酸钠 血液净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溶栓和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肺栓塞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经增强CT和肺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低分子肝素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溶栓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对比,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由此可见,和溶栓综合应用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效果,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和溶栓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副作用少,临床意义突出,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溶栓 抗凝 急性肺栓塞 临床观察
  • 简介:本文基于药物治疗管理(medicationtherapymanagement,MTM)的服务理念和方法,参考国内外抗门诊工作内容,结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患者特点,从个人药物记录、药物相关计划、提出参考建议及记录随访4个方面,探索门诊和住院患者MTM服务模式。门诊以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及依从性为重点,住院患者以用药重整和患者用药教育为重点。初步建立了药师主导的MTM模式,该模式分为门诊患者管理和住院患者管理,包含标准服务流程、标准MTM记录表单、患者档案,同时建立用药安全性、依从性、患者满意度、药物经济性等信息的数据库。目前,基于MTM的药师服务工作各项条件已初步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记录将有利于该项工作的持续开展。

  • 标签: 药物治疗管理 抗凝 药师 服务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儿童肺炎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D=聚体升高的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5天后凝血指标D=聚体的变化。结果观察组D=聚体下降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降低肺炎儿童D=聚体水平,改善高状态,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高。

  • 标签: 肺炎,低分子肝素钙,D=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华法林治疗的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要终身口服华法林治疗有正确的认识和掌握。结论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对抗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治疗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机械瓣膜置换术抗凝治疗健康教育
  • 简介:长期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患者在行外科手术或行有创性操作时面临着出血风险,而在围术期停用维生素K拮抗剂又可能增加血栓栓塞风险。使用治疗剂量肝素类药物的桥接治疗后可避免围术期暂时中断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所致的血栓栓塞事件。本文对此进行有关讨论。

  • 标签: 抗凝药 肝素 低分子量 维生素K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单独血小板治疗与联合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心源性脑梗塞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38例(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22例(单独治疗组),观察8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达44.73%,与对照组相比较,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源性脑梗塞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单独抗血小板 联合抗凝 心源性脑梗塞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所致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逐年升高,是心房颤动相关卒中预防治疗的核心策略。目前我国心房颤动治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治疗率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低、药物治疗不规范、服药及随访依从性差等。有研究报道管理服务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并降低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住院率和急诊就诊率。本文就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分级诊疗制度下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管理服务 患者教育
  • 简介:为了探讨治疗教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治疗知识掌握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临床药师一对一教育与制作宣传手册给患者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65例住院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教育。结果显示接受教育后,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得分明显提高:受教育程度对抗知识掌握程度影响最大,年龄、性别影响不明显:因而证实了临床药师治疗教育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有效途径。

  • 标签: 临床药师 抗凝知识 抗凝教育 心脏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肝素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收治2016-8至2017-8共84例无肝素连续肾脏替代患者。应用无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肌酐指标变化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无肝素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肾脏功能,延长生存期,提升生存质量。

  • 标签: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无肝素抗凝 观察与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药物在患者血液灌流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03例进行血液灌流的患者随机分为SH组和LMWH组,SH组53例,采用普通肝素;LMWH5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LMWH组灌流时灌流器、管路凝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H组(P〈0.05);SH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增加(P〈0.05);灌流后SH组APTT和TT时间较LMWH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应用于血液灌流效果较好.

  • 标签: 血液灌流 肝素 低分子肝素 出血
  • 简介:目的观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ST)早期治疗效果。方法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治疗,并分析痊愈、好转率的变化。结果CST患者早期应用治疗后临床表现明显改观。结论CST患者早期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 预后
  • 简介:AIDASTEMI研究发现,对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阿昔单抗静脉给药相比,一次性(Bolus)冠状动脉内给药并无额外获益。经冠状动脉给药方法安全,或可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该研究于2008~2011年间,纳入2065例STEMI患者,随机分入阿昔单抗静脉给药与一次性(Bolus)冠状动脉内给药组。研究主要终点为90d内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新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果显示,

  • 标签: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充血性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内 抗凝 再发心肌梗死 静脉给药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中AF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AF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瓣膜 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