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方法防治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使用3M无痛保护膜外喷洒局部皮肤,对照组使用冰片滑石粉外涂局部皮肤。结果观察组皮肤放射性损伤发生的程度低于对照组,损伤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防治头颈部肿瘤放射性皮肤损伤时,3M无痛保护膜治疗效果优于冰片滑石粉。

  • 标签: 无痛保护膜 放射治疗 皮肤损伤
  • 简介:戊二醛又称胶醛,为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主要用作杀菌剂,也用于皮革鞣制,是对细菌、结核杆菌、真菌、病毒和芽胞具有杀灭作用的广谱、高效、快速消毒剂,现已广泛用于内窥镜、呼吸机、透析机、麻醉机等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因其属广谱、高效消毒剂,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在使用浓度下,具有刺激小、腐蚀性低、安全低、应用广泛的特点,常忽略其对健康的危害。戊二醛吸入、摄入或经皮吸收有害,对眼睛、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有关戊二醛对皮肤损伤报告很少,因而注意对戊二醛的职业防护尤其重要。本文结合我院近期收治的一典型戊二醛接触性皮炎病例及相关文献,对戊二醛接触性皮肤损伤的诊治及职业防护进行探讨。

  • 标签: 戊二醛 接触性皮炎 职业防护
  • 简介:目的了解电极处皮肤损伤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3560例行心电监护患者进行调查。对53例电极处皮肤损伤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皮肤损伤皮肤弹性、更换电极时间长短、洁肤方法等因素有关。结论针对导致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

  • 标签: 心电监护 电极 皮肤损伤 护理
  • 简介:摘要根据临床资料,针对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原因有锐器伤、压伤、敷贴黏贴或撕脱伤、药液外渗引起的皮肤损伤等。防范措施加强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皮肤护理评估;输液时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针头有无脱落、有无外渗等,及时给予处理;进行备皮操作规范化培训;加强仪器使用前的培训,指出潜在的隐患,告知护士,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物品、管道等规范管理,防止硌伤;使用绑、夹功能的护理用具时,应及时松绑、换位;因病情需要固定体位的患儿,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可采取按摩、加纱布垫等措施。

  • 标签: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乙醇胺乳膏联合抗辐喷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宫颈癌根治术后需行辅助性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46例),B组(40例),C组(40例)。A组用三乙醇胺乳膏及抗辐喷,B组用三乙醇胺乳膏,C组用抗辐喷,随访24周,观察三组患者放疗照射部位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结果]A组较B组及C组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平均发生时间要短,平均修复的时间要快,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及发生程度显著减少减轻,(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三乙醇胺乳膏联合抗辐喷对预防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疗效显著,保证放射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宫颈癌术后 放射性皮肤损伤 三乙醇胺乳膏 抗辐喷
  • 简介: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油外涂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将67例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4)和对照组(n=33).照射前,试验组用自制中药油外涂于照射野皮肤上,照射后继续用药3d,每天3次,至放疗结束;对照组采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方法同试验组.结果两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和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中药油的效果同医用射线防护喷剂,但价格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辐射防护剂 放射性皮炎 中药外敷
  • 简介:目的观察紫草油预防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2月~2016年12月于本科78例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在肠造口术首次排便后,常规清洁肠造口周皮肤待干,实验组涂擦紫草油,对照组涂擦氧化锌软膏,对比2组肠造口周围皮肤情况。结果使用紫草油组患者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使用氧化锌软膏组(P<0.05)。结论使用紫草油能有效预防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紫草油制作方法简单,价格低廉,适用于临床和家庭中的肠造口患者。

  • 标签: 肠造口 紫草油 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 医用粘胶是用来拉合伤口边缘或将一些外在物品如胶布、敷料、导管、心电电极、造口袋等固定在皮肤的产品。 2013年国际皮肤护理及造口护理协会发布专家共识,并定义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MARSI)。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上壁交界连接点。 PICC由于留置时间长需要定期维护,如果敷料卷边、渗血、渗液、过敏等,需要频繁的更换敷料。 PICC置入部位的皮肤反复暴露于医用粘胶,在维护中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从而降低了患者舒适度,增加感染的风险,甚至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现有国内的研究,显示 MARSI的发生率在 19.7-28.67%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本文综述了 PIC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给予预防措施,以 减少 MARSI的发生,提高 PICC维护质量,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 标签: PICC 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放射治疗(放疗)对内科肿瘤患者的皮肤损伤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护理管理方法的效果。方法:我们招募了100名内科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患者。观察组接受标准放疗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和治疗方案等一般资料。在放疗期间,每位患者的皮肤损伤程度定期评估,采用适当的护理管理方法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56岁(范围:45-70岁),其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58岁(范围:47-68岁),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两组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观察组中,80%的患者患有恶性肿瘤,20%的患者患有良性肿瘤;对照组中,75%的患者患有恶性肿瘤,25%的患者患有良性肿瘤。在放疗结束后,观察组中有6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其中25%为轻度、30%为中度、10%为重度皮肤损伤。而对照组中,仅有15%的患者出现轻度皮肤损伤。观察组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1)。此外,观察组的皮肤损伤程度也显著重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放疗对内科肿瘤患者的皮肤损伤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护理管理在减轻皮肤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强调了对于接受放疗的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护理管理措施,以减轻皮肤损伤的发生和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放疗 内科肿瘤患者 皮肤损伤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中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收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患者为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者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患者治疗期间采取护理干预,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医用黏胶 皮肤损伤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放疗过程中常伴随着皮肤损伤皮肤损伤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治疗的进行和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期间的皮肤损伤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护理非常重要。在急性反应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红斑、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这些急性反应一般会在放疗结束后的几周内逐渐消退。而在慢性反应阶段,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纤维化、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等持久性的皮肤损伤。本文旨在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期间皮肤损伤的护理措施和方法,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头颈部恶性肿瘤 放疗期间 皮肤损伤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围手术期压力损伤链式管理模式。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内收治的50例手术患者为被本次研究的参照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管理),再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收治的50例手术患者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链式管理模式),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管理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7d的压力损伤评估合格率及转运交接皮肤情况描述相符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且手术患者1期/2期及以上压力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实施链式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院内压力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些年,我国化工行业正在朝着飞速发展方向迈进,压力容器作为化工行业的常用特种设备,也正在趋于大型化、高参数化方向发展。此类设备具有单层、多层两种结构,其中的多层包扎式压力容器显示出更强的安全性,并且不容易受到生产设备、加工性能以及原材料的限制,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应,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化工生产当中。本文主要针对多层包扎压力容器的结构、损伤以及检验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供业内参考。

  • 标签: 多层包扎压力容器 结构 损伤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压双膝垫在危重患者压力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4月浙江省台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5)与试验组(n=320)。在常规卧位的基础上,对照组将R型垫放置在背后的肩膀到骨盆上方,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患者下肢稍微弯曲并放置在自行设计的解压双膝垫上。评价两组患者的压力损伤发生率、骶尾部及足跟处皮肤压力、支撑用具在位率、DVT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压力损伤发生率为0.63%(2/320),低于对照组的3.17%(10/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骶尾部、足跟处的压力分别为(66.10±13.43)、0 mmHg,低于对照组的(75.08±12.03)、(22.26±6.2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的支撑用具在位率为89.62%(190/212),高于对照组的52.63%(10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VT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解压双膝垫可降低压力损伤发生率、骶尾部及足跟处皮肤压力,提高支撑用具在位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危重病 皮肤护理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基于损伤模式的压力容器检验,主要是针对压力容器是否存在损伤状况的一种检验,依据检验结果,会确定相应的维修方案或停止压力容器的使用,以保障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该检验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检验工作中,需要相关检验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检验标准操作,从而实现对损伤情况的完全判断,以最大程度保证压力容器的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为工业、民生、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损伤模式识别 压力容器 检验
  • 简介:【摘要】 卧床患者是压力损伤的高危人群,而老年卧床患者更是高危中的高危。通过怎样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老年卧床患者压力损伤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 标签: 老年卧床患者 压力性损伤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应用线弹性微结构理论和黏弹性理论,讨论了带孔隙损伤的黏弹性材料压力容器问题。所得的解是准静态的。应力的解和线弹性的压力容器的应力解相同,位移场和损伤场与带孔隙损伤的线弹性材料压力容器问题的位移场和损伤场相似。

  • 标签: 空隙损伤 黏弹性结构 压力容器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