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压力损伤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好应对从事。方法:选取压力损伤患者,随后依据选取材料和方式的不同形式进行分组(常规组、试验组)。常规组患者中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压力损伤患者中针对I期、II期、III期均给予不同的模式。结果:常规组压力损伤患者的换药次数、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31.30±6.22、29.23±4.05d、30.13±0.58d,试验组压力损伤患者的换药次数、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6.15±1.20、16.42±3.71d、16.32±0.45d,经比较,t=34.673、14.753、15.090,P均小于0.05。结论:对于压力损伤患者在进行新型伤口敷料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减轻疼痛,提升效果。

  • 标签: 新型伤口敷料 压力性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探讨1例新生儿皮肤压力损伤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护理要点:压力损伤预防、局部皮肤清创、予赛肤润涂抹保护创面及更换体位等综合护理措施。通过精心的护理,患儿的局部皮肤好转、未留下瘢痕。现将1例新生儿皮肤压力损伤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标签: 新生儿 压力性损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血液病危重患者皮肤压力损伤高危人群的专科风险管理对其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此次将2021年12月-2022年7月在我科室住院的病危、病重的43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采取皮肤压力损伤高危人群的专科风险管理),而2021年5月-2021年11月在我科室住院的41例血液病危重患者纳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皮肤压力损伤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发生皮肤压力损伤率为2.32%,常规组为9.76%,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结论:实施皮肤压力损伤专科风险管理后,血液病危重症患者的皮肤压力损伤率显著降低。

  • 标签: 皮肤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 血液病危重患者 专科风险管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卧床患者在采取强化护理管理干预时的影响。方法 2019年2月~2020年8月,选取47例我院收治的老年卧床患者,以掷骰子法分为观察组(n=24例)和对照组(n=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强化护理管理干预,比较两组压力损伤发生率和Braden评分。结果 观察组压力损伤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17.39%(P

  • 标签: 强化护理管理 老年卧床患者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伤口造口小组在压力损伤高危患者皮肤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压力损伤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70例,使用奇偶数交替法分组,对照组35例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5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组建伤口造口小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与疼痛感。结果:观察组经过伤口造口小组干预后,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压力损伤患者护理中,使用伤口造口小组的价值较高,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疼痛感,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伤口造口小组 压力性损伤 高危患者 皮肤管理
  • 简介:摘要:压力损伤是发生皮肤和/或潜在皮下软组织的局限性损伤,通畅发生在骨隆突处或与医疗或其他医疗器械有关的损伤。可表现为局部组织受损但表皮完整或开放性溃疡并可能伴有疼痛。剧烈和/或长期的压力或联合剪切力科导致压力损伤出现。压力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并发性,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压力损伤的发生将视为未提供符合标准的护理和行为的依据,有可能引发护患纠纷。因此预防发生成为压力损伤工作的重点,根据压力损伤的分期及护理以提高对压力损伤的认识。

  • 标签: 压力性 损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干预对肩关节镜手术压力损伤(Pressure Injury,PI)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施常规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降温组和升温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降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术中受压界面皮肤实施降温干预,升温组则实施升温干预。观察手术不同时间段各组温度变化和差异,比较术后72 h各组PI的发生率。绘制ROC曲线,分析受压界面平均皮肤温度在预测PI中的价值。结果三组麻醉前、手术开始时受压界面皮肤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升温组术中、术后受压界面皮肤温度明显高于降温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降温组PI总发生率最高,与升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术中受压界面平均皮肤温度在预测PI中的AUC为0.423(0.329,0.518),最佳截断值为35.635时,敏感性为81.80%,特异性为78.90%。结论对术中患者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实施有效干预,可以降低术后PI的发生率。

  • 标签: 受压界面 皮肤温度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使用循证护理干预患者手术期间皮肤压力损伤的预防效果,以及发生率的影响探究。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7月1日开始,收集临床分析数据,并拟定相关研究计划,直至2022年7月1日截止,期间共计纳入我院诊治患者60例,将其依照护理服务进行分组,研究组予以循证护理,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每组患者30例,比较压力损伤发生率、患者对其护理工作满意度、手术指标等。结果:研究组压力损伤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压力损伤发生率(26.66%)。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满意度(76.66%)。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指标相比较,对照组各项手术指标耗时较长,对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循证护理 皮肤压力性损伤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放射治疗致皮肤损伤的防治及护理效果展开分析。方法:本文将对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接受放射治疗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行优质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两组均有患者20例,对比两组HAMA、HAMD评分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HAMA、HAMD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优质护理要用到放射治疗患者中可预防皮肤损伤的发生,提高护理干预效果。

  • 标签: 放射治疗 皮肤损伤 防治 护理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对住院老年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本院老年科收治的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常规皮肤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观察并比较两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    结果:在实施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后,观察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 住院 老年 医源性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压力损伤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常见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当中。特别是神经外科患者、脑卒中患者、脑梗死患者等,这些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需要长时间保持卧床修养。加上肢体无法正常活动,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因此容易发生压力损伤。有关研究表明,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助于预防压力损伤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预防措施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压力损伤通常是医疗方面和皮肤或软骨组织的局部性损伤,出现完整或开放性溃疡出现在皮肤上,可能伴有疼痛。压力损伤实际上是压力性溃疡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部分皮肤颜色变成紫色,或是有水泡的出现等,导致压力损伤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压力、营养不良、皮肤抵抗力下降等,很容易造成患者死亡。我们发现,长期卧床病人更容易禅师压力损伤。本文主要针对压力损伤防护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长期卧床病人压力损伤的护理措施。

  • 标签: 长期卧床病人 压力性损伤 皮肤护理 饮食护理
  • 简介:摘要:压力损伤通常是医疗方面和皮肤或软骨组织的局部性损伤,出现完整或开放性溃疡出现在皮肤上,可能伴有疼痛。压力损伤实际上是压力性溃疡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部分皮肤颜色变成紫色,或是有水泡的出现等,导致压力损伤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压力、营养不良、皮肤抵抗力下降等,很容易造成患者死亡。我们发现,长期卧床病人更容易禅师压力损伤。本文主要针对压力损伤防护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长期卧床病人压力损伤的护理措施。

  • 标签: 长期卧床病人 压力性损伤 皮肤护理 饮食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调查社区护士和医院护士在压力损伤防治知识水平、临床实践、教育和社区压力损伤病人诊治等方面的状况;分析社区和医院护士在压力损伤防治知识、实践和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压疮防治进展;2、问卷设计根据各地护理专家的实际经验并遵循调查表设计原则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3、样本选取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在湖南省湘雅医院组织慢性创面学习班上分发调查问卷(2018年、2019年)4、问卷调查由本人发放学习班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当场回收。结果:从人员结构上看医院护士和社区护士在职称、职务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护士对压疮防治知识及临床实践情况较社区护士好。在知识获取方面主要存在获取压力损伤防治知识的途径单一,压力损伤防治知识滞后,需要知识更新。临床护士需更新伤口愈合理念,在压力损伤治疗中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当前压力损伤病人治疗中护士是主导者,病人家属、陪护是照护的主力军。病人患压力损伤后在家中由家属进行照顾,社区护士和医院护士上门指导较少。社区护士需要深入到病人家中,让社区压力损伤病人的家庭照顾得到高质有效的护理。提高社区护士压力损伤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需要相应培训,提供信息,建立交流平台等。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预防 治疗 社区护理 教育培训
  • 简介:摘要:压力损伤通常是医疗方面和皮肤或软骨组织的局部性损伤,出现完整或开放性溃疡出现在皮肤上,可能伴有疼痛。压力损伤实际上是压力性溃疡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部分皮肤颜色变成紫色,或是有水泡的出现等,导致压力损伤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压力、营养不良、皮肤抵抗力下降等,很容易造成患者死亡。我们发现,长期卧床病人更容易禅师压力损伤。本文主要针对压力损伤防护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长期卧床病人压力损伤的护理措施。

  • 标签: 长期卧床病人 压力性损伤 皮肤护理 饮食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aden压力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压力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Braden压力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根据评分情况针对性对患者实施护理,护理前、后进行Braden评分,护理后统计两组患者压力损伤情况及住院时间,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对两组患者进行预后评价。结果护理后,两组Braden评分较护理前升高,研究组Braden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压力损伤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CS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aden压力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运用可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压力损伤发生率,提高Braden评分,改善患者预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Bra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 重症颅脑损伤 术后昏迷患者 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无创呼吸机面罩漏气及机械性压力损伤开展个性化皮肤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以为院区2019年5月-2020年5月所收诊的60例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随机模式下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分得30例,前者予以无创呼吸机常规护理,后者行个性化皮肤护理,将60例入组干预后所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分值予以比较。结果:测得60例患者入组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组为30例观察组(P0.05);后续干预得出30例观察组入组干预后舒适度分值明显更高(P

  • 标签: 无创呼吸机治疗 面罩漏气 机械性压力损伤 个性化皮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皮肤损伤模型,并探究热损伤对大鼠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1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应用100 ℃沸水对位于大鼠背部的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按实验分组接受10、15或20 s烫伤,每组38只。烫后应用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技术监测皮肤血液灌注变化,采用明胶-氧化铅灌注观察皮肤血管网的密度变化,通过组织学验证各组的热损伤深度并观察其对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和血管再生情况。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织学染色验证了100 ℃沸水接触皮肤10、15、20 s分别对大鼠背部皮肤造成了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的热损伤。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显示,在烫后第7天,热损伤10 s组的血流灌注量恢复至烫前水平[皮肤血流散斑流速指数(SFI):143.25±30.40 vs. 140.28±26.35,P=0.828],热损伤15 s组SFI较烫前略有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20±10.30 vs. 119.31±9.66, P=0.072),而热损伤20 s组SFI较烫前明显减低(67.49±19.93 vs. 136.37±18.96, P=0.001)。明胶-氧化铅灌注显示,在烫后第14天,热损伤10 s组血管密度恢复至烫前;热损伤15 s组血管密度略高于烫前水平;热损伤20 s组血管密度明显低于烫前水平。组织学染色显示,在烫后第7天,热损伤10 s组微血管密度[(29.16±2.38)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696]和管径[(35.61±2.49) μm vs. (41.74±3.31) μm, P=0.938]较烫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损伤15 s组微血管密度高于烫前[(36.68±4.65)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027],而管径较烫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8±4.97) μm vs. (41.74±3.31) μm, P=0.058];热损伤20 s组与烫前相比微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80±2.27)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407],管径小于烫前[(37.57±5.33) μm vs. (41.74±3.31) μm, P=0.001]。结论浅Ⅱ度热损伤对choke区血管无明显影响;深Ⅱ度热损伤刺激choke区血管新生,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的血液灌注可恢复至近似正常水平;Ⅲ度热损伤严重损伤choke区血管,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血液灌注无法恢复。

  • 标签: 瘢痕 热损伤 choke血管 三血管体穿支皮瓣 皮肤血液灌注 瘢痕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