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冷冻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房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接受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性别、年龄、病程等混杂因素,最终获得9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实施RFCA治疗方案,观察组实施CBA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参数[肺静脉电隔离(PVI)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VI成功率、消融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X线曝光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一过性膈神经麻痹2例;对照组出现血管并发症1例,心脏压塞1例,腹股沟血肿1例,两组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观察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171.37 d,长于对照组的151.15 d(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房颤复发率(15.22%,7/46)低于对照组(34.78%,16/46),P<0.05。结论CBA治疗阵发性房颤相较于RFCA可表现出良好的远期疗效,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房颤复发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阵发性房颤 冷冻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 肺静脉电隔离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冷冻球囊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BA组与RFCA组,每组45例。RFCA组采用RFCA治疗,CBA组采用CBA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CBA组消融时间短于RFCA组,冷冻最低温低于RFCA组(P<0.05)。术后6个月,CBA组LVEF高于RFCA组,LVEDD、LVESD低于RFCA组(P<0.05)。CBA组hs-CRP、NT-proBNP水平低于RFC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BA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11.11%,5/45)低于RFCA组(28.89%,13/45),疾病无进展生存率(71.11%,32/45)高于RFCA组(33.33%,15/45),P<0.05。结论与RFCA比较,CBA术式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冷冻最低温低、消融持续时间短,可减轻炎性刺激、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和预后效果良好。

  • 标签: 心房颤动 老年 冷冻球囊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射频消融与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射频消融或冷冻球囊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和手术器械分为普通导管组(A组)、压力感知导管组(B组)、一代冷冻球囊组(C组)和二代冷冻球囊组(D组)。观察各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1年房颤复发情况。结果共有582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随访。4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63.6±49.3) min、(142.4±40.5) min、(136.6±30.4) min和(114.6±24.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组患者的术中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22.2±8.4) min、(13.6±8.7) min、(31.5±7.3) min和(26.5±8.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并发症方面,行冷冻球囊消融的C组和D组的膈神经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行射频消融的A组和B组(P<0.05),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和D组患者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分别为23.8%、15.4%、15.1%、11.6%,其中B组和D组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二代冷冻球囊及压力导管射频消融的疗效均优于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无论是射频消融还是冷冻球囊消融,手术均是安全的。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需要特殊注意的一个并发症。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冷冻球囊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心房颤动治疗中采用CBA(冷冻球囊消融术)与RFCA(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年限跨度范围为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择取病例样本为本院收治12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电脑随机抽签模式分组,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各60例。对照组患者为RFCA治疗,研究组患者为CBA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左下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PVI(肺静脉隔离)即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存在差异(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采用CBA、RFCA行PVI成功率接近,CBA治疗可缩短消融时间及手术时间,有助于改善预后效果,且未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疗效优于RFCA,可全面推广。

  • 标签: 冷冻球囊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诊断肝癌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4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52例患者。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超声诊断,而观察组给予超声造影诊断。两组患者分别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的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检出率和消融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检出192个病灶,检出率为94.58%(192/203),参照组患者检出102个病灶,检出率为50.25%(102/203),两组结果相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后消融率明显比参照组患者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完全消融率为85.19%(69/81),参照组完全消融率为45.24%(38/84)。结论超声造影指导下射频消融法的治疗效果好,手术时间短,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癌 病灶检出率 射频消融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巨大左心房并房颤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同期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7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40例巨大左心房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并在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4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有38例患者的心律成功转为窦性心律,1例患者术后仍然存在心房颤动,1例患者则为结性心律,经术后药物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治愈出院;出院后,患者接受随访的时间为3~12个月,有1例患者在手术后10个月从窦性心律转为阵发性心房颤动,需接受药物治疗,另外39例患者均维持窦性心律。治疗后,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巨大左心房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并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促使患者的心律恢复正常,保证手术治疗效果,还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巨大左心房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手术 射频消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术患儿。术前禁食4~6小时,麻醉前0.5小时肌注东莨菪碱0.01mg/kg,咪唑安定0.1mg/kg。入室后面罩给氧,持续监测呼吸、心率、血压、ECG、SPO2等生命体征;静注杜冷丁、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并辅以充分局麻下完成手术。结果2例患儿因无法诱导出心动过速导致手术失败,全部患儿在局麻复合非气管内插管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使用度冷丁、咪唑安定和异丙酚等药为基础麻醉,在加用局麻的情况下用于小儿射频消融术,具有起效快、对呼吸循环影响小、麻醉管理方便、病人苏醒快、对手术无明显影响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快速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术 麻醉
  • 简介:近年,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根治心动过建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报告我院1年来采用RFCA对36例心动过逮病人的治疗,着重探讨术前无刨性检测的价值。

  • 标签: 治疗 RFCA 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术 根治 术前
  • 简介:摘要目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在鼻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行鼻部手术患者共94例,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参照组,每组47例。参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综合疗法;实验组患者采取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98%,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26%,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40%,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应用于鼻部手术中效果显著,出血量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鼻部手术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近年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肝肿瘤以其微创、安全、疗效可靠而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1,2].但随着病例数的增多和技术的拓展,其并发症防治的问题已渐引起重视,但目前研究的重点还主要集中于对常见并发症如疼痛、发热、出血、气胸及胸腔积液的处理[3],对与RFA有关的胆道并发症的防治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本所406例550次肝肿瘤RFA治疗的经验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肝肿瘤 胆道并发症 射频消融治疗 RFA 并发症防治 病例数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辅助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将本院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行肝切除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射频消融辅助肝切除术治疗。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 20.53±6.30 ) min 、术中出血量( 124.69±9.84 ) ml 、引流量( 182.69±10.47 ) ml 、并发症发生率 4.65% 、( 1 年)死亡率 2.33% 、( 1 年)复发率为 0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射频消融辅助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手术效率高、术中出血量少,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

  • 标签: 射频消融 肝切除术 原发性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喉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90例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影响其术后1年复发的因素。分析患者基线资料以及肿瘤分期、合并症等因素对其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结果90例患者,术后1年局部复发27例(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有饮酒/吸烟史、喉癌位于声门下区者更易发生局部复发(P<0.05);病理分期/N分期/T分期越高以及肿瘤累及前联合者越容易复发(P<0.05),性别、肿瘤累计声带突、向深部累计声带、合并症以及切缘情况均对复发无显著影响(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高龄(>55岁)、肿瘤部位(声门下区)、高肿瘤分期(Ⅲ级病理分期、N2分期、T2分期)均为喉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无饮酒/吸烟史、肿瘤未累计前联合是喉癌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喉癌患者,术后1年复发与年龄、肿瘤位置、分期等多种因素有关。

  • 标签: 喉癌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术后局部复发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患者发生肝转移较为常见,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不宜行肝切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广泛地应用于NET肝转移患者的治疗。RFA应用灵活,创伤相对较小,对于控制患者神经内分泌症状,减缓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都有着不错的疗效。患者行RFA治疗后并发症、死亡率较低,对<3 cm的肿瘤结节疗效显著,可以与肝切除手术联合扩大肝切除手术适应证,也可以用于术后复发患者的挽救性治疗。Ki-67增殖指数、肝外疾病、术前存在临床症状、肿瘤大小、RFA治疗方式是RFA治疗预后的有效预测因素。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食管瘘患者,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外科同期实施左心房修补术及食管修补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早期及时实施手术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特点。方法总结13例左室乳头肌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XP)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以室早时局部心内标测电位提早最多、起搏时能得到12/12导联一致的QRS形态以及放电20秒内室早逐渐减少和消失作为理想靶点标准。在理想靶点确认后,经胸超声导管确认消融导管在左心室内的确切位置。记录和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并总结导管操作技术要点,为以后此类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提供指导意见。结果乳头肌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有一定特征,左室前组室性早搏QRS波形以下壁导联qR型、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胸前导联单相R波或qR型以及V1导联降支存在切迹为特征,左室后组乳头肌室性早搏QRS波形表现为下壁导联呈rS型或QS型、电轴左偏、右束支传导阻滞、胸导联单相R波或qR型以及V1导联降支有切迹为主要特征。乳头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导管操作有一定难度,经动脉逆行途径适合左室前组乳头肌消融,穿间隔途径适合后组乳头肌室性早搏导管消融。结论通过体表心电图的特征分析,可以初步了解起源于左室乳头肌室性早搏的定位。在消融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及大致确定标测区域。根据前后组乳头肌起源点不同,选择合适的导管以及消融途径,必要时配合使用心脏超声,了解导管头端贴靠情况,以增加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后乳头肌 室性早搏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在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武汉市某医院收治的98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术后2周时的焦虑、抑郁程度。出院时,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时,2组患者的HAMA及HAMD评分较护理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6%,低于对照组的2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肝癌患者的护理中,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系统化护理 肝癌 射频消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