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方法在减小半髋关节置换后下肢不等长(LLD)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病例,其中采用新方法(NM)组47例,采用传统参考大转子尖和股骨头中心相对位置的方法(TM)组42例。NM组中我们在术前骨盆正位X光片上测量健侧股骨头中心至小转子的距离(L)、股骨头直径(D),计算两者的比值R,在手术中以卡尺测量患侧股骨头直径(d),根据术前健侧的比值R计算出手术侧应获得的股骨头假体中心至小转子的距离,供手术中为避免LLD参考。比较术后两组LLD的差异和各区间范围内的发生率。结果术后NM组47例中LLD最大为11.1 mm,最小为-4.0 mm,平均为(4.4±3.2)mm,其中80.9%(38/47)LLD绝对值<6 mm、93.6%(44/47)LLD绝对值<10 mm、6.4%(3/47)LLD绝对值≥10 mm;TM组42例,LLD最大为13.2 mm,最小-8.3 mm,平均为(6.2±5.1)mm,其中42.9%(18/42)LLD绝对值<6 mm、69.0%(29/42)LLD绝对值<10 mm,而31.0%(13/42)LLD绝对值≥10 mm;两组患者LLD均值和LLD绝对值3个区间范围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6、χ2=14.629,P=0.046、0.001)。结论新的方法应用简单、方便、更精确,与传统参考大转子尖与股骨头中心相对位置的方法相比,可以获得更为满意的LLD。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腿长不等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聊城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取DAA入路,纳入观察组,40例采取传统后外侧入路,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期参数(手术时长、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3、7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6个月患者步态参数[单腿支撑时间、单腿支撑时间占步态周期百分比(foot off)、步频]。结果两组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1、3、7 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Harris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单腿支撑时间、foot off、步频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相比传统后外侧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且恢复快,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术后疼痛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全弓置换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拟行全弓置换的急性斯坦福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35例,年龄20~70岁,ASA分级Ⅳ级,BMI 16.2~33.3 kg/m2,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45):高剂量组(H组,总量30 000 U/kg)、低剂量组(L组,总量20 000 U/kg)和对照组(C组)。H组和L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1/2总量,余1/2预充至体外循环管路;同一时间C组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体外循环开始3 h(T1)、6 h(T2)、12 h(T3)、24 h(T4)和48 h(T5)时取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浆TNF-α和IL-6浓度;T0、T2~T5时记录氧合指数(OI)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记录患者中失血量和输血量;记录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H组和L组T1~T5时患者血浆TNF-α和IL-6浓度降低,T2,3时OI升高,PA-aO2降低(P<0.05)。3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全弓置换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但无临床转归价值。

  • 标签: 胰蛋白酶抑制剂 主动脉疾病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视频教育结合积极心理管理对髋关节置换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微视频教育结合积极心理管理。评价2组患者术后抑郁情绪、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34.72±6.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58±7.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058,P<0.05);观察组疼痛控制教育满意度及对控制或减轻疼痛方法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3.01±5.72)、(63.77±8.6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33.96±4.58)、(55.15±9.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733、4.815,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45/50),高于对照组的64.00%(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336,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111,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命质量各条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859~-3.154,P<0.01)。结论微视频教育结合积极心理管理能够改善人工髋关节术后患者的抑郁情绪,减轻关节疼痛程度,促进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微视频教育 积极心理管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 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从医学的层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通常所谓的全膝关节置换(TKA)是针对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有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前我国肥胖人群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人数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着重做好该类手术的应用。需要指出的是,该类手术虽然在技术方面有可行性,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仍然有某些患者对于整体的手术结果有一定程度的不满意,而患者针对手术结果所抱有的期望对于术后满意程度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据此,本文重点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结果期望与护理的研究进展等一系列相关内容。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结果期望 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骨关节炎的综合护理经验。方法:选择58名全髋置换治疗髋骨性关节炎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选择综合护理,对照组选择一般护理,最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经过临床观察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证明综合护理更具优势。两组结果相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关节炎 全髋置换术 综合护理 骨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应用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效果比对。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医院收治的8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前者采取内固定手术治疗,后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各41例,就两组治疗效果展开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疼痛程度更低,下地锻炼时间及负重活动时间更短,且髋关节恢复情况更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假体型号算法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4.8±10.5)岁(范围33~72岁),左侧13髋,右侧17髋,均接受初次单侧THA。在完成髋关节图像手工标注的基础上,训练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对患者髋关节CT骨质进行分割,而后识别骨盆解剖标志位点,并对骨盆位置进行矫正并模拟安放髋臼杯,分别采用dice overlap coefficients(DOC)、平均误差等参数对上述步骤的精度进行评估,最终形成人工智能髋臼假体型号算法。并使用该算法与Orthoview二维术前规划软件分别对患者髋臼杯大小进行规划,将两组规划结果与已完成的实际手术结果进行比对,分别计算其符合率,从而回顾性验证本算法的规划效果。结果在算法方面,与其他经典分割网络相比,G-net网络可更精准的完成对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质的分割,DOC为92.51%±6.70%,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robustness),点识别网络平均误差为0.87个像素值。在临床应用效果方面,人工智能组完全符合率为96.7%(29/30),较Orthoview组的73.3%(22/30)高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深度学习技术可精准分割患者髋关节CT图像,识别髋关节特征点,人工智能THA髋臼杯放置算法与传统二维术前规划方式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此算法有望实现准确、快速的THA三维术前规划。

  • 标签: 人工智能 学习 神经网络(计算机)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规划制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2例,根据护理方式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术室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痛苦,减少并发症率,获得更好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手术室护理路径 全髋关节置换术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ADR)后异位骨化(HO)、假体周围骨形成(PBF)是影响手术节段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的严重程度是HO和PBF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只有完善对椎间盘(包括高度、运动幅度、骨赘形成)、钩椎关节、小关节退变的评价体系,规范手术适应证,才能从根本上减少HO和PBF的发生和发展。应用新型解剖型假体、改进手术技术,也是减少HO和PB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适应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出院后随访护理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4—8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的2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随访护理需求问卷、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一般自我效能量表调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随访护理需求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68份。268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随访护理需求得分为(56.18±8.35)分,得分最高的维度是功能锻炼需求维度,为(3.85±0.75)分;患者最希望接受的随访护理形式为网络随访(52.6%,141/268)。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康复知识了解情况、膝关节功能状况、自我效能是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访护理需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出院后的随访护理需求较强烈,建议临床医护人员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形式多样、具有个性化的随访护理。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随访 需求 现状调查 延续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髋骨性关节炎采用人工全髋置换的术后综合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人工全髋置换手术来治疗髋骨性关节炎的14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和功能锻炼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可以进行功能锻炼的时间也明显比对照组早,并且两组之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

  • 标签: [] 人工全髋置换 髋骨性关节炎 综合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将综合护理措施应用于人工全髋置换治疗髋骨性关节炎,对其术后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对80例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全髋置换的髋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均分两组分别实施护理干预,同意接受常规基本护理的患者列为参照组,其余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并列为研究组,同时观察各组护理后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将观察数据统计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再予以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各项分值均优于参照组,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组数据分析后显示有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措施通过对人工全髋置换的髋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病情、引流管、疼痛感、体位、饮食搭配、并发症、 出院等方面全面干预后,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缩短了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从而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人工全髋置换术 髋骨性关节炎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中运用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的效果。方法 研究所选择患者为60例,均在本院2020年9月-2020年12月所接诊患者中随机抽选,按照计算机抽样的方式,取组内30例,展开全身麻醉,即对照组,余下30例则将椎管内麻醉进行运用,即观察组,分析麻醉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手术用时、麻醉后留观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全身麻醉 椎管内麻醉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微创全髋置换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微创全髋置换)与对照组(半髋关节置换),各6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髋关节功能、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疼痛评分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6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3例,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髋关节Harris 评分,疼痛、功能、活动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增加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活动度 早期康复护理 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贫血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患者的术后贫血发生率、输血率、并发症以及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 选 取 2019 年1月—2020年10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 168 例,将患者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2组;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采用加速康复治疗,中应用氨甲环酸静滴止血措施,术后贫血按照统一标准处理,记录手术术前血红蛋白含量、中失血量、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 2019 年1月—2020年10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168位患者中,术前贫血的患者为 40人(23.8%),术前未发生贫血的患者128 人(76.2%)。两组性别、年龄、术前血红蛋白含量均为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非贫血组术后贫血的发生率达78.1%;贫血组术后贫血发生率97.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非贫血组发现中有4例并发症(3.1%),贫血组中有7例并发症(17.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非贫血组术后Hb减少量20.03±10.19;贫血组Hb减少量12.15±11.38;两组间可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前贫血可导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贫血加重、并发症增多,纠正术前贫血是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可有效提升患者住院体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膝骨性关节炎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加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置换治疗期间,采用加速康复护理措施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加速康复护理 膝骨性关节炎 关节置换术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