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滤器保护下经下肢深静脉局部直接溶栓联合血栓通冻干粉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首先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然后经健侧股静脉鞘管置入导管到患侧肢深静脉血栓中,经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同时血栓通冻干粉针450mg每日1次患肢足背静脉静滴共10天,其他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经患肢足背静脉每日静滴1次共10天,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12小时1次及其他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32例,治愈20例(62.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6例,治愈10例(27.8%),总有效率69.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滤器保护下经深静脉局部直接溶栓联合血栓通冻干粉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 血栓通冻干粉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栓预处理在AngioJet血栓清除术中的作用。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急性期单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术前经腘静脉置鞘小剂量溶栓药物预处理是否可进一步提高AngioJet血栓清除效率。结果经预处理后,实验组术中即时血栓清除率较对照组高(Z=2.446,P=0.014),血栓抽吸时间更短[(289.1±57.9) s比(342.3±75.2) s],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降低更少[(7.2±2.4) g/L比(11.4±2.1) g/L];术后随访3、12及24个月深静脉通畅率无差异,远期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无差异。结论经腘静脉置鞘小剂量溶栓药物预处理,可提高术中即时血栓清除效率,有效减少血栓抽吸时间及红细胞破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病房建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模式的医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组)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联合骨科血栓病房管理干预方案组),均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栓塞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深静脉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 vs 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骨科血栓病房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积极的作用,同时能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 标签: 骨科血栓病房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0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计算血栓溶解率评价手术早期疗效;通过6~24个月的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综合随访,分析患肢深静脉通畅率及Villalta评分测定PTS发生率及严重度,评价DVT经CDT治疗后与PT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300例患者有效溶解率(≥50%)为88.3%。术后3、6、12及24个月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5.0%、90.0%、85.0%及82.3%,术后12个月PTS发生率为15.0%。影响PTS发生的因素为DVT分型和分期:DVT中央型(OR=2.98)、混合型(OR=4.13);3天内(OR=3.05)、3天至2周(OR=2.72)。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以显著提高深静脉通畅率并降低PTS发生率;3天内的中央型DVT经CDT治疗疗效最好,基本上能够完全避免PTS发生。

  • 标签: 急性深静脉血栓 下肢 Villalta评分 导管接触溶栓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 作者: 曾凡祎余朝文陈世远朱颖慧张志祥高涌(通讯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蚌埠  233004)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置管溶栓治疗(CDT)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5年2月-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静脉彩超和造影术对血栓的溶解率进行计算,并对手术早期的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患者进行静脉彩超和造影术的0.5-2年的随访,对患者深静脉通畅率进行评价。结果:100例患者的溶栓溶解率为88%;通过对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的随访,其DVT的通畅率分别为94%、91%、85%和83%,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4%,24个月后发生率为17%。结论:CD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DVT的手段,安全性较高,使用该种方式患者PTS的发生率较低,因而值得推广使用。  【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日至2017年3月20日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3例,参照组予以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健康行为的情况。结果患者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健康行为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收效显著,在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改善健康行为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借鉴使用。

  • 标签: 脑血栓 中医治疗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8月----2017年8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64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2)、对照组(n=32),给予实验组患者综合性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可以促进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恢复,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06月2018年6月,采用随机双盲法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化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1.42%,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68.5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而言,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十分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腔内血栓减容技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性股腘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导管溶栓(CDT)、AngioJet和Rotarex机械血栓抽吸术(PMT)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患者均完成血栓减容治疗,CDT组36例,AngioJet组28例,Rotarex组32例。单纯Angiojet血栓抽吸减容率89.3%(25/28),临床成功率92.8%(26/28);单纯Rotarex血栓抽吸减容率87.5%(28/32),临床成功率96.8%(31/32);CDT溶栓组血栓减容率61.1%(22/36),其中溶栓期间改为切开取栓的8例,PMT 6例,临床成功率86.1%(31/36)。术中远端动脉栓塞率21.4%,穿刺点和局部皮下血肿发生率10.7%,血管破裂率2.1%。中位随访13个月无新发大截肢病例,生存率为97.9%,一期通畅率为67.8%,二期动脉通畅率85.7%。结论PMT较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更高的有效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外周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 简介: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156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2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保持床单位平整,患者下肢抬高、良肢位摆放、被动的下肢功能锻炼,注意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法,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禁止吸烟等。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加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DVT。比较2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8%比20.5%,P〈0.01)。结论抗血栓弹力袜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DVT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脑卒中 抗血栓弹力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68名通过血栓注射液来进行脑血栓形成疾病的患者,将这68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人员的分组完全遵循随机的原则,使用随机数表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34名,干预组患者34名。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进行持续的追踪监测。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SF-36评分升高,SDS和SAS评分降低,观察组在经上三项指标上的变化比对照组更加明显。各项指标差异具有充分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所获得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优质护理对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病情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临床应用价值十分值得推广。对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加快康复进程、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血栓通 脑血栓形成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总结一系列的护理体会,降低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使得临床护理实践工作走向更大的成功。方法:抽选10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实施随机分组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和预见性护理方法,预防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临床护理效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服务满意度的统计分析,相关结果均作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结果:实验组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极佳,护理服务满意度普遍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有效降低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的关键在于,预见性护理方法的合理应用,预见性护理服务理念的全面渗透。护理人员深入研究预见性护理策略,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更好地服务脑血栓患者,有效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也将加快医院的整体发展进程,可谓一举数得。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8.03-2021.03期间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入院编号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接受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患者周径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周径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对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2021年我院78例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数字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以及综合性护理,比较组间患肢周径、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消肿时间、凝血指标。 结果 患肢周径、下床活动时间与消肿时间比较,观察组各项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等血栓四项联合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入选的74例患者(其中12例患者存在静脉血栓)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另选择7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研究者进行血栓四项检查,比较血栓四项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PIC、TAT、t-PAIC、TM分别为(0.79±0.31)ug/mL、(10.95±2.14)ng/mL、(8.96±2.06)ng/mL、(11.05±3.51)TU/mL,指标高于对照组(0.40±0.13)ug/mL、(1.00±0.52)ng/mL、(1.00±0.32)ng/mL、(5.00±1.20)TU/mL,P

  • 标签: 血栓四项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方法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9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患肢消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患肢消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实行综合性护理方法,能加快患者患肢恢复速度,可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血、非感染性炎症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价值体会
  • 作者: 李若宁 刘俊鹏 张亚同 杨杰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医院药学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现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药学部,乌鲁木齐 830011,北京医院心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医院药学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左心房血栓(LAT)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已取代华法林成为NVAF脑卒中预防的优先推荐,然而对于已经形成LAT的NVAF患者,NOA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不明朗。本文旨在对NVAF患者LAT的抗凝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房血栓 抗凝治疗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在心脏瓣膜性疾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脏瓣膜性疾病患者5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25例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前者接受围术期常规护理,后者在其基础上采取血栓弹力图,分析干预效果。结果 凝血功能指标,观察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心脏瓣膜性疾病 围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