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检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取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千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总有效率为8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达93%;且实验组患者偏瘫程度较轻,肌力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护理前服药依从性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依从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76.7%(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栓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恢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 康复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栓形成患者76例为脑血栓组,口腔科门诊以非牙周疾病就诊患者9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相同的病史及牙周检查。比较两组牙周炎患病率及牙周健康状况的差异。结果脑血栓组患者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栓组牙周炎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慢性牙周炎程度的加重,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递增。结论慢性牙周炎与脑血栓形成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慢性牙周炎 危险因素
  • 简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占所有卒中的不到1%。由于其临床症状谱广且常呈亚急性或迁延起病,因此往往被漏诊或延误诊断。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以及溶栓技术的发展,CYST的早期确诊率及治疗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分析 静脉回流受阻 脑血管病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文章回顾性综述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对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药物和机械的预防方法和健康宣教、观察护理、疼痛护理、功能锻炼、用药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提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应以预防为主,有效的预防方法可最大程度上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内脏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经验。方法自2004年至2008年对29例内脏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别采用药物保守治疗(22例)、介入治疗(2例)及开放手术治疗(5例)。结果随访1~3年,复发4例,其中术后复发2例;死亡1例,为门静脉取栓术后并发多脏器衰竭。结论保守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病情缓解。出现腹膜炎时应果断手术探查;抗凝治疗至关重要,有高危因素及复发病例需终生抗凝。

  • 标签: 内脏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介入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超声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2月到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开展本次研究,并将其划分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参照组,全部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在术前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将获取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确诊结果(金标准)进行对比,从而确认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的各项检查指标,研究组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超声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极为确切,能够很好的为患者确诊,有必要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准确率,同时比较两组的静脉内径。结果:超声诊断结果准确率为97.50%,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股总静脉内径(12.00±1.35)mm、内侧腓肠静脉内径(4.64±0.56)mm、下肢股浅静脉内径(7.42±0.83)mm、周围静脉近段(3.12±0.39)mm,分别大于对照组的(8.56±0.73)mm、(3.10±0.21)mm、(5.43±0.42)mm、(2.10±0.11)mm,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中,采用超声诊断的方法,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可清晰反映出静脉内径增大,诊断效果十分理想。

  • 标签: 超声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内径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经验及并发症的情况。方法 对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二年期间,所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进行分析:全组28例患者,30条肢体,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病变范围,均给予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 两周后30条肢体,肿胀消失,各关节活动均正常,效果良好。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应用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静脉血栓 溶栓 抗凝 祛聚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12月收治在院内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7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间Barthel指数与FMA评分无差异性,护理后均有明显提升,但均以观察组患者评分较高(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差异性,经护理干预后1周及1个月均以观察组患者评分较低(P<0.05)。结论 急性脑血栓形成后,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对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也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 急性脑血栓形成 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研究,时间为2020~2021年,共计21例。本院基于患者病情、身体素养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分析临床疗效、安全性、预后。结果 21例患者中,开放手术6例、介入手术8例、杂交手术7例,临床有效率95.24%,术后并发症率33.33%,介入手术中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杂交手术中1例术后血栓再次形成,随访1年时保肢率90.48%。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血栓形成需及时治疗,手术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恢复其下肢血流,保障生命安全,提高保肢率。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 血栓形成 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患者,男59例,女66例,年龄(68.76±15.59)岁,年龄范围为19~99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静脉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n=35)与非血栓形成组(n=90)。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凝固角及最大血液凝固块强度(MA)。结果血栓形成组凝血反应时间[(5.36±0.97)min]、凝固时间[(1.68±0.55)min]低于非血栓形成组[(6.39±1.47)min、(2.36±0.82)min],凝固角[(66.80±6.47)°]、MA[(62.24±6.06)mm]高于非血栓形成组[(59.35±6.72)°、(56.22±5.63)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TEG各指标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CI,最佳截点为凝血反应时间为4.90 min、凝固时间为1.75 min、凝固角为64.85°及MA为59.35 mm,以ROC曲线获得的最佳截点,TEG各指标联合诊断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60.0%。结论TEG在早期预测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下肢骨折 静脉血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病房建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模式的医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组)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联合骨科血栓病房管理干预方案组),均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栓塞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深静脉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vs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骨科血栓病房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积极的作用,同时能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 标签: 骨科血栓病房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