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因下肢骨折住院的患者70例,从中随机抽取35例设为对照组,其余35例设为观察组,在两组患者护理措施基本相同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治疗,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血塞通治疗。结果两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91.43%71.43%),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94.29%77.14%),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选择骨科手术后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的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93.02%)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76.74%),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9.3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用效果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剖析右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诊断医治的不同方法及其所得到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段为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研究对象为在我院展开医治的3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从中任意选择16例患者采用西医综合医治为实验组,其余15例患者采用西医常规医治为参考组。结果数据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著比参考组高,P<0.05。结论将西医综合医治法应用在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医治当中,所获得的治疗效果整体较为理想。

  • 标签: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于长期禁食、需要静脉营养支持,输入刺激性、高渗性药物及肿瘤患者尤为适用,也是目前外科肿瘤患者化疗的常用途径,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因化疗及刺激性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虽然目前PICC置管及使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任何临床护理活动甚至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护理活动都带有风险,尤其是微血栓形成,给病人造成很大负担,所以预防PICC置管术后微血栓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现将我院外一科一例PICC留置过程中出现血栓情况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PICC置管 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管病变的优点,经验性地提出一些检查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我院使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7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这些病例后来均经手术、动脉造影或临床确诊。结果2D图像显示79例患者管腔内有不同程度血栓,呈低或强回声,35例为单发血栓,44例为多发血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病变有无创、简便、快捷、可重复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栓形成 血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的静脉窦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早期的诊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对其形成的原因、临床上的病症以及早期诊疗的具体方案和预后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CVST患者的形成原因大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发病,其中由感染继发性的CVST患者7例,非感染性的CVST患者18例。在所有的CVST患者中,上矢状窦栓的形成最为常见。患者的主要临床病症为头晕、恶心、视力降低以及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治疗方案中,使用单纯的肝素进行治疗23例,使用静脉窦内溶栓联合肝素进行治疗7例。22例患者痊愈,4例患者经治疗后留有后遗症,4例患者不治身亡。结论CVST患者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变异性很大,并且缺乏特异性,一般最常见于孕产妇。因而,对于CVST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能够明确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必要时可联合溶栓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好。早期诊断以及积极合理的联合抗凝以及溶栓,是救治患者非常关键的步骤。

  • 标签: 颅内静脉窦 血栓的形成 早期诊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29岁,农民。因“头痛、左侧肢体乏力1周伴肢体抽搐1次”入院。当地医院2次头颅CT分别提示右侧额叶出血(2008年9月3日)以及右侧额叶出血伴有右侧顶叶梗塞(2008年9月5日)(图1),头颅MRI(2008年9月8日)提示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血栓形成,伴右侧额叶脑出血,两侧顶叶脑梗塞(图2)。当地医院给与控制癫痫、营养神经等治疗,

  • 标签: 静脉窦血栓形成 脑出血 首发症状 额叶出血 横窦血栓形成 顶叶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收治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护理质量的水平。方法对57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方法、护理重点和预后做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57例患者临床治愈出院,无1例肺栓塞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综合治疗、适宜的护理、正确的康复措施,不仅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一种较少见的产科并发症,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发生率为0.61%~1.5%2。DVT一旦发生可致下肢血循环受阻,出现肢体坏疽、截肢等后果;栓子一旦脱落可诱发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我院对9例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观察分析,以探讨该病的病因及护理。

  • 标签: 产后 下肢静脉血栓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治疗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来我院治疗的88例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88例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4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44例患者实施综合治疗,分析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及再栓塞发生率。结果对照组44例患者的再栓塞发生率为11.36%,显著高于实验组(0.00%);且实验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治疗,能显著缩短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降低再栓塞发生率。

  • 标签: 综合治疗 妇产科 围手术期 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护理前,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减轻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了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急性脑血栓形成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患者实行一般护理、患肢护理、抗凝溶栓治疗时的护理和观察、预防肺栓塞的观察等几项措施;在患者出院时给予指导和健康教育。结果本组患者13例经治疗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均痊愈出院。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起到了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恢复健康的作用。

  • 标签: 患者 术后 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深静脉穿刺方法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深静脉置管患者9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血栓症状、血栓累计的范围、深静脉置管的角度和置管的预留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同时就上述因素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股静脉穿刺置管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与血管壁之间的角度越大、置管的预留时间越长,则越有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则对血栓形成的影响不明显。结论不同静脉穿刺置管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临床应用效果也要分别开来,具体看待。

  • 标签: 深静脉穿刺方法 血栓形成 股静脉穿刺置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病因特征与症状特点,探讨改进临床老年人DVT护理实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入住该院的DVT患者268例的临床资料,均经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证实。确定DVT的年龄段分布并比较老年人与非老年人病因与症状表现差异。结果①DVT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为61~70岁,占总体患者比率25.7%;以60岁为老年的界值,老年患者为161例,患病比率为60.1%。②与非老年人组对比,老年患者合并中风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血管病史以及卧床制动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比率更高,治疗效果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老年人组比非老年人组有更高的比率表现正常皮肤温度(62.1%比49.5%,P=0.042)。结论老年人是DVT的防治护理工作重点对象,提升老年人DVT的护理质量是护理人员面临的难点和重要挑战。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人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