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皮生长因子,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可以促进血管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以及增加血管的通透性。此外,VEGF家族还与淋巴管生成、炎症反应、造血作用以及神经保护作用等有关。在缺血、缺氧或氧化应激等情况下,VEGF可以通过增加组织灌注、抑制细胞凋亡、刺激神经再生等方式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因此,VEGF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逐渐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抗VEGF疗法在眼部病理性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中可能会导致相应的不良反应。就VEGF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和眼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保护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卒中 病理性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比较高,而且即使不能死亡,患者也会出现不能自理的情况。据权威数据统计,全世界有接近1500万人患有此种病症,该病症的死亡率位于各种死因之首。正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较高,医院人员对其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十分重视。这里所指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可以概括为两点,一点是预知风险,另一点是消除危险。本文主要介绍了心血管控护理工作要点,之后浅谈了心血管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会,希望为业界人士提供帮助。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内科护理 质量安全管理
  • 简介:一、临床资料1.病史:患者,女,48岁.因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治疗时发现肝占位,当时未予处理.出院前在当地医院作CT检查,结果提示:全肝见多发性低密度结节病灶,主要位于右叶被膜下,肝右叶萎缩,左叶及尾状叶代偿增生.自起病以来患者无腹痛、腹泻、黄疸,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

  • 标签: 上皮样 例报道 内皮瘤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为了提高心血管科的护理质量,笔者在多年的专科临床实践中,对影响心血管科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相关因素 护理质量 结果报告 影响 临床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收治心血管科患者115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对其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心血管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需要认真分析总结并给予相应的防范对策。结论进一步加强法制观念,积极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护理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和交流,加强对护理记录的书写及管理,可减少心血管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 不安全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有效的心血管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减少护理过程中的存在安全隐患。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的100名心血管科重症患者,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组。对对照组的患者仍然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监护,而对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模式。对比这两组中,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如摔伤、并发症出现、意外拔管)的概率、护理的安全系数、护理的整体质量和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结果在观察组中,发生意外事故的患者,占总人数的5%(五人),而在对照组中发生意外事故的患者,占总人数的28%(14人),因此,观察组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远远小于对照组。并且在护理的整体质量上,观察组也是高于对照组的。同时,观察组的患者对于护理过程的满意率高达90%,而对照组的患者对于护理过程的满意率则仅有79%。结论综合性动态监控护理,在降低心血管科重症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和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方面,都有显著的帮助,因此应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中。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重症患者 医疗护理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产科DIC患者的抢救过程。根据产科DIC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尽早做出诊断,积极去除病因,给予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治疗,在此基础上,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局部应用凝血酶。结果13例患者中治愈12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尽快去除病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重视凝血酶的局部应用,可提高产科DIC抢救成功率。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发病诱因、早期诊断与及及时治疗。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30例产科DIC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与产科合并症的关系及DIC的预防、治疗。结果所有产科DIC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及休克症状,30例产科DIC的产科合并症病因有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重度子痫前期、重症肝炎、重症感染、死胎等。结论产科DIC与多种产科合并症有关,早期诊断、去除病因,适时补充全血、成分血、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不失时机的处理子宫是防治DIC的关键。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数目巨大,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很多,这慢慢成了全社会关注的共同问题。心血管疾病只是一个笼统的疾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一下几种高血压、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以及心绞痛等。假如此病长期反复发作,就有可能导致死亡的危急重症。由于现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巨大,以及生活中不重视饮食习惯,种种原因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长。心血管疾病有哪些种、哪些症状、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如何保持合理膳食等问题,往往容易受人忽视,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种类以及各种护理方法,我为大家大致介绍说明一番。

  • 标签: 内科护理 心悸及护理 心源性呼吸困难及护理 心前区疼痛及护理 心源性晕厥及护理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科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方法对9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心血管科护理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不安全因素和医院管理不安全因素三方面,三者的比例依次为12.9%、7.5%、和2.2%。结论心血管科的护理风险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和增强医院管理等方面综合防范。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血管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心绞痛发作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7.7%,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为每周(2.3±0.8)次,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心绞痛发作频率为每次(4.7±1.4)次,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在心血管科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绞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策略。方法以学习为先导向病区护士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法律意识灌输;努力去除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以有效的监控为手段,防患于未然。结果经过以上管理措施的实施,我院心血管科近两年来没有发生1例因护理安全管理不当而导致患者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损害。结论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安全 安全防范措施 维权意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血管治疗颅内基底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56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0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46例;其中夹层动脉瘤20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7例。未破裂动脉瘤20例,发生过破裂出血3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56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72个月,原有症状均获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2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囊状动脉瘤19例中完全栓塞17例,次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1例;梭形动脉瘤17例中单纯支架置入13例,双支架置入4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支架内血流通畅,瘤体未见显影;(经治疗后血管造影证实)。结论血管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瘤 介入性 放射学 支架
  • 简介:目的:观察脑栓塞前期血液vWF、DH-TXB2、P-选择素和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探讨脑血栓前期血管皮细胞损伤的原因,为预防脑栓塞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WF、P-选择素及脱氢血栓烷(DH-TXB2)的含量;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白细胞DNA损伤,用彗星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白细胞的彗星率和彗尾DNA百分含量。结果:(1)vWF、DH-TXB2和P-选择素在血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血栓形成后的水平相近(P>0.05);(2)未发生脑栓塞、脑栓塞前和脑栓塞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栓塞组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与未发生脑栓塞组有显著差异(P<0.01),脑栓塞前、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栓塞前期血液中白细胞DNA明显损伤,表明微环境存在严重缺氧,由此推测脑血栓前期血管皮细胞严重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活化释放,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缺氧。

  • 标签: 脑血栓前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液 VWF DH-TXB2 P-选择素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临床上罕见疾病颅骨上皮样血管皮瘤,探讨该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两例颅骨上皮样血管皮瘤患者,报告分析患者发病以来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点。两例患者均为男性,一例48岁,发病部位位于头颅左侧颞顶部,一例65岁,病变部位位于头顶部。结果两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其中,48岁患者行手术扩大切除病灶,术后化疗20次。65岁患者行颅骨多发性病变切除术。两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成功切除病灶,48岁患者术后20个月出现肺部转移。65岁患者无瘤生存1年3个月。结论颅骨上皮样血管皮瘤临床上极为少见,需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必须行早期手术切除病灶方式治疗,术后残留肿瘤可辅助放疗、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诊断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