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超声探讨冠状动脉重构的病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4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超声检查,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包括外弹力膜血管面积(EEMA)、最小血管膜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斑块的性状和重构指数,根据血管超声斑块的性状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重构指数(RI)=病变处EEMA/平均参考血管处EEMA。若RI〉1.0为正性重构,RI〈1.0为负性重构。结果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无明显差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正性重构(61.4%vs30.0%,P〈0.01)。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负性重构(70.0%vs38.6%,P〈0.01)。与负性重构相比,正性重构一般狭窄程度较轻,但病变部位的血管面积及斑块面积较大[(17.8±7.0)vs(13.6±4.9)mm^2,(12.2±5.5)vs(9.5±4.8)mm^2,P〈0.01),同时正性重构多为偏心性软斑块,发生钙化的较少。结论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的病理特征不同,正性重构病变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多见,冠状动脉重构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特征有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护理管理的具体实施方式及管理体会。方法笔者选取本院心血管疾病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n=35),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运用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69.09%;观察组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率为92.7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护理管理,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做事有标准,护理措施有明确流程。这样,医院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可以动态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具体的工作过程当中。由于护理服务不断拓展和深化,满足了病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得到了病人的认可。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 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从1974年Serbinenko首先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开始。随着介入材料不断更新和技术进步,血管栓塞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l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89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归纳了心血管科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对策。结果护理人员意识增强,规范操作规程、护理记录及护理行为,提高风险技能,可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事故发生率。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 对策
  • 简介:摘要:目前血流限制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的机制仍不明确。已知血管皮生长因子是促进血管生成或毛细血管形成的关键生长因子,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BFRT对血管皮生长因子影响,进行归纳总结,为未来血流限制训练的运用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流限制训练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5月份—2016年4月份我院收支的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血管介入治疗,对患者肺循环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加以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3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其中有3例患者改善不明显。治疗前患者平均肺动脉压为(35±5)mmHg,动脉血氧分别为(33±5)mmHg,溶栓治疗后分别为(21±4)mmHg、(65±5)mmHg,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给予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 标签: 内管内介入治疗 急性肺栓塞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为医疗专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教学是一种将医疗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诊疗的重要方法。这种教学对于学生医疗生涯和医疗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心血管科临床教学中必须要聚焦于实践教学,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临床技巧,同时还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从而达到彻底掌握所学专业技巧的目的。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临床教学 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性化优质护理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在我院内部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8例心血管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后,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心血管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心血管科的综合护理水平,宜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人性化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30a通过诱导血管皮细胞间质化(EndMT),促进血管膜增生,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进程。方法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检测ASO病变动脉形态、内膜中膜厚度;免疫荧光检测EndMT标志物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构建EndMT细胞模型。将体外培养的HUVECs分为转染miR阴性对照(miR-NC组)和转染miR模拟物(miR-30a组)。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ndMT标志物表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HUVECs(EndMT)增殖能力、小室细胞迁移实验、划痕实验检测其迁移能力。采用GraphPad Prism 7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分析实验结果。结果ASO动脉内膜增生且呈间质化改变[内膜厚度,对照组(178.40±29.61) μm,ASO (422.10±39.47) μm,t=4.940,P<0.01,n=6;中膜厚度,对照组 (315.80±48.46) μm,ASO (656.80±43.91) μm,t=5.200,P<0.01,n=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30a在HUVECs(EndMT)和ASO内膜中高表达,miR-30a表达上调能够抑制HUVECs的内皮标志物表达,同时促进其间质标志物表达[CD31,对照:3.535±0.116,miR-30a:1.360±0.185,t=9.966,P<0.01,n=3;人血管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对照:2.453±0.075,miR-30a:0.793±0.106,t=12.830,P<0.01,n=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对照:0.792±0.121,miR-30a:6.296±0.380,t=13.820,P<0.01,n=3;Ⅰ型胶原(COL1),对照:0.2413±0.063,miR-30a:2.859±0.142,t=16.840,P<0.01,n=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促进HUVECs(EndMT)的增殖迁移能力[细胞迁移率,对照:(50.160±1.210)%,miR-30a:(68.560±1.918)%,t=8.115,P<0.01,n=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30a在ASO增生内膜中表达上调,miR-30a能够诱导内皮细胞间质化,增强其增殖迁移能力,导致ASO内膜增生、促进ASO病情进展。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微小RNA 内皮间质转化
  • 简介:目的:研究阻断血管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ETA)功能对血管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山莨菪碱为工具药,喂食兔3mon后急性处死,剖腹取主动脉,HE及ET+VG染色光镜观察主动脉的组织学改变,电镜观察血管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同时取胸主动脉、肺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股动脉,进行离体血管功能实验.结果:生理状态下,长期给予兔山莨菪碱,血管皮细胞结构受损,光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垂直附着在内弹力板上,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网眼状损伤,有些内皮细胞即将脱落,线粒体肿胀.离体血管环实验研究发现ETA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显著减弱.结论:生理状态下,反复阻断ETA,可使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提示ETA具有内皮保护作用.

  • 标签: 药理学 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 内皮细胞 山莨菪碱 乙酰胆碱 舒张反应
  • 简介:摘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阵发性胸痛等症状,活动后加重。该病若未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可进展为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研究显示,炎症因子、脂质代谢紊乱及血管皮功能失调在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改善相关指标有助于提高疗效。临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常见药物包括钙拮抗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等。由于病情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曲美他嗪作为抗心绞痛心血管药物,可抑制细胞内ATP水平的降低,保证离子泵的正常功能及透膜钠-钾流的正常运转,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尼可地尔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适用于各类心绞痛,如劳力型心绞痛、痉挛性心绞痛等,其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本研究主要探讨心血管科综合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管皮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冠心病 心绞痛 血管内皮功能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鼠细胞模型实验,检测木瓜酶在体外培养环境下对血管皮细胞成血管向分化的促进功能。方法采用P3代大鼠血管皮细胞,将木瓜酶溶解于完全培养基内,按照10 μg/ml、50 μg/ml、100 μg/ml浓度配置含木瓜酶的完全培养基,与空白对照组共同培养0、7、14 d,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成血管分化相关基因VEGF(血管皮生长因子)、CD3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组细胞的增殖活力。统计学方法为方差分析。结果经14 d培养,添加木瓜酶的细胞VEGF、CD31表达水平及增殖能力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木瓜酶浓度达到50 μg/ml时VEGF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为空白对照组的3.28倍,CD31表达水平随着木瓜酶浓度升高而升高,最高达到空白对照组的3.66倍。结论适宜浓度的木瓜酶能够在体外促进内皮细胞的成血管分化及增殖,表明木瓜酶对血管组织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木瓜酶 内皮细胞 血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