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综述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形成原因,预防和护理措施。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正确评估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心脏事件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并发症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予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随机抽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24例)及对照组(24例)。其中,对照组中病人选择常规方法;而观察组则是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对所选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分析发现,观察组的临床效果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同常规方法相比,不仅疗效更佳,而且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近期内心脏的不良事件率等更少。

  • 标签: 老年病人 急性心肌梗死 冠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观察
  • 作者: 王一鳞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山西省大同市同煤集团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山西大同 037003)     【摘  要】目的:初步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观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调取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者的异同。并采用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吸烟饮酒者占比40.54%、糖尿病患者占比27.03%、心肌梗死患者占比56.76%、LDL-C(3.10±0.01)mmol/L、LVEF(58.91±0.35)%、支架直径(3.00±0.12)mm、支架长度(31.01±1.95)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介入治疗有效率100%,并发症发生率5.41%。结论:导致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与吸烟饮酒、糖尿病、心肌梗死、血脂水平、心功能及支架长度与直径选择不当有关。给予介入治疗,效果较好。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以2021年1月—2021年6月为研究时间节点,研究对象则选择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30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结果:实验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及家属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能明显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导管室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进行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Ovid、Medline数据库自1997年1月至2016年7月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将CIN的发病率作为主要终点。结果8项RCT纳入本研究,纳入病例数1269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能显著降低CIN的发生率(P<0.0001)。结论CAG/PCI术前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可以降低正常或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CIN的发生率。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造影剂肾病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直接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中“无复流”的作用。方法选择PCI治疗中存在“无复流”现象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入选普通组,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200斗g;23例入选改良组,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病变远端:12例为对照组,经微导管注射O.9%氯化钠溶液至靶病变远端。10min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定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orrectedtb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framecount,CTFC)。结果3组均可改善PCI治疗后的“无复流”现象。普通组12例靶血管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由用药前的(83.2±8.3)帧降至(38.1±7.5)帧;而改良组21例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从(85.6±6.9)帧降至(27.3±6.8)帧;对照组1例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从(84.3±7.4)帧降至(50.8±8.2)帧。改良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治疗中,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均能改善“无复流”现象。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病变远端比经指引导管注射能更有效地改善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现象 硝普钠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应用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术近期预后情况。方法将40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64排螺旋CT指导组。CT指导组在斑块CT值大于200HU时的钙化病变行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支架植入术或补救性旋磨术.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VS.9.2%,P=0.739;1.5%vs0,P=0.249;3.9%VS.2.0%,P=0.382;7.3%vs5.6%,P=0.547)。两组支架内血栓总的发生率及早、晚期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造影随访提示支架内及血管段再狭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支架内最小直径及血管段最小直径常规治疗组均较CT指导组有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56)mmvs.(2.67±0.62)mm,P=0.032;(2.49±0.50)mmvs(2.57±0.57)mm,P=0.021)];而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及血管段管腔晚期丢失cT指导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07)mmvs.(0.22±0.06)mm,P〈0.001;(0.22±0.09)mmvs(0.25±0.07)mm,P=0.003)]。结论通过无创64排螺旋CT了解钙化病变性质,提前合理分类,术中有效结合旋磨术及药物支架植入术,将有效提高即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出现,是处理重度钙化病变的较佳办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旋磨术 药物支架 冠状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1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进行PCI治疗,术前均接受冠状动脉CT检查并计算CCS,根据CCS水平分为A组(CCS≤100,n=37)、B组(100<CCS≤400,n=45)和C组(CCS>400,n=39)。比较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PCI治疗后完全血运重建率的差异,随访12个月,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绘制三组患者PCI治疗后累积无MACE发生的生存曲线图,比较无MACE累积生存率的差异性。结果C组患者多支血管病变率高于A组和B组(χ2=15.253、11.895,P<0.05),A组和B组多支血管病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比较,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三组患者无MACE累积生存率比较,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后,CCS>400是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PCI治疗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CCS水平越高则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PCI治疗后MACE发生率也就越高,CCS是预后不良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完全血运重建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预测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压迫止血方案用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I)后的止血效果及患者舒适度。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接受TRI治疗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A组)采用螺旋式压迫穿刺点止血(术后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1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另外80例(B组)采用螺旋式压迫穿刺点止血(术后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2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术侧肢体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疼痛程度评分、术后2 h、12 h的疼痛及舒适度评分。结果A组患者的术后4 h、术后12 h的SpO2值分别为(96.6±0.7)%、(97.8±0.5)%,均高于B组的(96.2±0.6)%、(97.6±0.7)%(t=3.88、2.08,均P < 0.05);术后2 h,A组和B组患者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2 h,A组患者的心理、生理及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总分分别为(23.64±3.02)分、(12.64±2.05)分、(68.25±6.04)分,均高于B组的(22.20±2.96)分、(11.38±2.47)分、(64.42±6.71)分(t=3.05、3.51、3.79,均P < 0.05);术后2 h,A组和B组患者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4 h、12 h,A组患者的NRS评分分别为(2.51±0.58)分、(1.75±0.76)分,均低于B组的(2.95±0.63)分、(2.31±0.71)分(t=-4.59、-4.82,均P < 0.05);术后观察,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75%,低于B组的20.00%(χ2=4.11,P < 0.05)。结论TRI术后采取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1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的方式压迫止血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保证术侧肢体供氧,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手术后出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止血技术 桡动脉 止血带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近年来,介入心脏病学飞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广泛开展,也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加上高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医护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能力,对病人加强术前术后知识宣教,指导病人正确的活动方法,杜绝假性动脉瘤的发生。方法立即停止活动,加强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争强战胜疾病的信心,B超下加压包扎,密切观察血肿的变化。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3例假性动脉瘤病人均康复出院。

  • 标签: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假性动脉瘤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发展,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逐渐被认同,一次性使用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是我科近期开始应用的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材,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成功率高于传统方法,相比血管并发症明显减少,安全性高,经实践研究可广泛应用于经桡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术后压迫止血。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止血器 动脉压迫 护理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钙化不但是严重冠脉病变的标志,而且是决定各种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和再狭窄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识别、诊断和处理冠脉严重钙化病变,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并发症,降低患者术后再狭窄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经桡动脉途径 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 冠状动脉钙化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利用血氧灌注指数( PI)指导术后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2016年 11月至 2018年 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行介入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 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50例)和 PI导向组( 43例)。对照组:每半小时观察并记录,同时记录 PI值。 PI导向组: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进行 PI测定,每半小时记录术肢 PI数值变化。结果 PI导向组术后疼痛、麻木、肢端发凉及手部肿胀等并发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复查桡动脉 B超,提示对照组有一例桡动脉闭塞,但与 PI导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 30分钟的 PI值均低于 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从术后 1小时开始至术后 4小时,两组 PI值均逐渐升高,但 PI导向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4.5小时开始至术后 6小时解除压迫,虽然两组 PI值进一步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通过新一代脉搏氧饱和度测量仪动态监测 PI值,客观评估患者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压迫强度,避免过度压迫导致肢体损伤,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同时未增加穿刺点出血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桡动脉穿刺 灌注指数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应用专用止血的护理。做好压迫止血前的准备及压迫止血时的护理,停用止血带后加强观察与护理,可减少股动脉穿刺局部出血,提高止血效果。

  • 标签: 冠脉综合症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股动脉 止血带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并分析患者院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PCI的老年AMI合并CS患者共86倒,按治疗结果分为院内病死组(病死组,32例)和院内存活组(存活组,5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的预测因素,统计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介入治疗成功率、院内病死率及存活时间。结果病死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高于存活组(43.8%vs24.1%,P=0.049),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病死组[(9.8±3.2)hvs(12.7±5.9)h,P=0.004];病死组梗死发生部位为前降支,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59.4%vs35.2%,P=0.0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年生存率为51.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时间及梗死相关动脉与院内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诊PCI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有较好的近期和中期疗效。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梗塞 休克 心源性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救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AMI并行急诊PCI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12月收治的此类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将2018年1~12月收治的此类患者47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DTB)、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DTB时间(77.18±19.59)min,对照组患者DTB时间(88.51±22.63)min,两组患者DTB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短(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用于AMI患者急诊PCI救护中,有助于缩短患者DTB时间、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