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指侧方皮和静脉皮在断指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断指再植修复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掷色子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静脉皮修复治疗,观察组使用指侧方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有所提高,其中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2%,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皮治疗和指侧方皮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但是采用指侧方皮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所以,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主治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治疗方式,进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指侧方皮瓣 静脉皮瓣 断指再植修复
  •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游离皮危象发生的相关因素,以便总结经验,提高游离皮移植的成功率。方法:2006-2015年共制备273例游离皮.其中259例成功.14例发生皮危象。对发生皮危象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连续性校正旷检验,同时统计14例皮危象患者在发生皮危象6h内积极抢救的成功率。结果:游离皮危象与患者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常年饮酒所导致的酒精戒断症状.以及超重(即BMI数值〉25)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显著相关(P〈0.01)。皮危象时间超过72h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33.3%。结论:局部或全身感染是皮危象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BMI过高、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发生酒精截断症状与皮危象无关。皮危象发生时间越晚,皮的抢救成功率越低。一旦发生皮危象.即使超过72h.及早探查、纠正危象原因.也能取得一定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游离皮瓣 手术探查 皮瓣危象 危险因素
  • 简介:临床上手部多部位皮肤缺损尤其是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许亚军报告足背分叶皮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移植修复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从1999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该皮修复25例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报告如下。

  • 标签: 分叶皮瓣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足背 串联 小腿 皮瓣移植修复
  • 简介:摘要周漏(PVL)是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TAVR)的常见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TAVR术后发生PVL的老年患者,再次行TAVR联合PVL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无人工反流,轻度周漏。“”技术是TAVR人工瓣膜衰败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有经验的中心可以选择介入封堵处理严重PVL。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瓣周漏 介入封堵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TAVR)对比外科主动脉置换术(SAVR)治疗主动脉狭窄的预后。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发表于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的文献,筛选对比评估TAVR和SAVR治疗主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个月及1、2、5年的全因死亡率、卒中发生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起搏器置入、心房颤动)发生率。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7篇文献,共11 712例患者,其中接受TAVR治疗者6 007例,接受SAVR者5 705例。高质量研究4篇,中等质量研究13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接受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1个月,TAVR组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28,95%CI 0.21~0.38,P<0.001),全因死亡、卒中、起搏器置入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1年,TAVR组的全因死亡率(RR=0.85,95%CI 0.74~0.97,P=0.01)及新发心房颤动率(RR=0.28,95%CI 0.20~0.39,P<0.001)低于SAVR组;但起搏器置入率高于SAVR组(RR=1.79,95%CI 1.11~2.89,P=0.02),而两组的卒中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2年,TAVR组的起搏器置入率高于SAVR组(RR=2.23,95%CI 1.28~3.86,P=0.004),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46,95%CI 0.38~0.56,P<0.001),两组在全因死亡、卒中及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5年,TAVR组的起搏器置入率(RR=1.89,95%CI 1.13~3.17,P=0.02)及再手术率(RR=3.64,95%CI 1.75~7.58,P=0.000 5)均高于SAVR组,而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45,95%CI 0.37~0.55,P<0.001),两组在全因死亡及卒中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AVR术后全因死亡率和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均低于SAVR,对于主动脉狭窄患者其为一种优选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随机对照试验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2例颅脑损伤去骨减压术后迟发性硬膜积液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对我科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发生的42例迟发性硬膜积液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去骨减压术后迟发性硬膜积液共42例,占同期去骨减压病人的16.3%,术后治疗效果较好。结论迟发性硬膜积液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去骨减压术后发生率很高(16.3%),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去骨减压以后,压力填塞效应消失,脑肿胀脑水肿消退,脑脊液循环受阻等有关,其发生率比一般外伤性硬膜积液的发生率高但手术治疗后效果较好,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该类重病人的康复,故需早期预防和治疗。

  • 标签: 去骨瓣减压 颅脑损伤 迟发性硬膜下积液 原因 硬膜下积液微创钻孔引流术
  • 简介:摘要乳腺癌的外科手术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乳房缺失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极大地降低生活质量。自体组织乳房重建中,以腹壁深血管穿支皮(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 DIEP)为代表的重建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组织血供充足,重建乳房轮廓、质地自然,供区并发症低;也是其他重建失败后的重要替代方案。但DIEP手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其技术要点和难点不仅贯穿于手术全程,也存在于手术前后。在深刻理解DIEP的主要概念的基础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阐述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细节,强调术后皮监测及其应对预案,有助于更好地推广该手术技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手术并发症,造福更多的乳腺癌患者。

  • 标签: 乳房重建 腹壁下深血管穿支皮瓣 显微吻合技术 术后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温室颤全胸腔镜再次二尖手术与正中开胸常规再次二尖手术的围手术期结果,探讨全胸腔镜再次二尖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收治的再次二尖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低温室颤全胸腔镜组(全胸腔镜组)和常规正中开胸组(正中开胸组),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结果,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1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全胸腔镜组25例,正中开胸组66例。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胸腔镜组在二尖成形率(32.0%对7.6%,P=0.008)、输血率(72.0%对98.5%,P<0.001)、机械通气[(19.0±27.8)h对(43.3±58.3)h,P=0.009]、术后胸腔引流量[(489.6±319.1)ml对(913.6±568.4)ml,P=0.001]、胸腔引流管留置[(2.2±1.9)天对(3.7±2.4)天,P=0.004]、术后住院时间[(8.0±2.7)天对(13.9±12.8)天,P=0.026]等方面具有优势。全胸腔镜组具有更长的体外循环[(180.8±41.7)min对(143.2±39.7)min,P<0.001],术中室颤时间为(100.2±42.5)min。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对21.2%,P=0.481)和病死率(4.0%对4.5%,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胸腔镜入路相比正中开胸入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低温室颤相比常规阻断升主动脉,简化了升主动脉处操作的同时可减少心肌损伤。低温室颤全胸腔镜再次二尖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技术。

  • 标签: 全胸腔镜 低温室颤 再次二尖瓣手术 正中开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带感觉神经腹壁动脉穿支皮移植再造乳房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单侧早期(Ⅰ/Ⅱ期)乳腺癌患者12例,均为女性,年龄33~52 (37.4±3.5)岁。1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并应用带感觉神经腹壁动脉穿支皮行同期乳房再造术,皮携带的肋间神经感觉支与受区肋间神经吻合,腹壁血管与受区胸廓内血管或者胸背血管吻合。记录皮长度、宽度、厚度及血管蒂情况,携带感觉神经长度及选择的受区血管和神经。随访再造乳房的感觉恢复情况,将乳房分为5个区,包括4个象限和中央区,对每区的压力觉和温度觉恢复情况进行记录。完成患者主观感觉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外形恢复、感觉恢复和满意度。结果皮长(32.3±0.4)cm、宽(12.7±1.6)cm、厚(3.8±0.4)cm,腹壁血管蒂长度为(12.5±0.4)cm,动脉管径为(1.7±0.4)mm,伴行静脉管径为(2.2±0.7)mm,携带肋间神经感觉支长度为(2.3±0.4)cm。受区血管为胸廓内血管(7例)和胸背血管(5例)。所有受区神经为同侧第3肋间神经。所有皮顺利成活,1例皮供区发生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未见其他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圆润,弹性质地可,未见皮发生溃疡;皮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未见影响。12例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19.6个月,未见乳腺癌复发情况。术后12个月调查患者的感觉恢复效果,12例(100%)带感觉神经腹壁动脉穿支皮再造乳房病例中,所有再造乳房至少有1区恢复了温度觉。患者对再造乳房外形及感觉恢复均满意。结论游离带感觉神经腹壁动脉穿支皮与受区胸壁第3肋间神经吻合有助于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感觉功能恢复。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乳房再造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皮瓣感觉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冠状静脉窦持续低流量逆行灌注在二尖及主动脉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得出结论冠状静脉窦持续低流量逆行灌注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对有效预防重症心脏双瓣膜病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双瓣置换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内侧微法治疗广基声带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广基声带息肉患者为目标对象,均接受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内侧微法治疗。结果61例患者得到治愈,5例有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均顺利成功完成手术,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声带恢复良好,未见复发。结论对广基声带息肉患者采取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内侧微法治疗可得到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且预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支撑喉镜 鼻内镜 内侧微瓣法 广基声带息肉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阻断腹壁血管后行术前延迟带蒂腹直肌皮(TRAM)乳房重建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13例乳腺癌患者中10例为即时重建,3例为延迟重建,术前阻断双侧腹壁动静脉、7~43d后行单侧带蒂腹直肌皮乳房重建术.予血管彩超测量带蒂侧腹壁上动脉内径、阻力指数等在阻断术前后的变化,观察评价皮血供情况;随访观察重建术后并发症情况及美容效果.[结果]13例乳房重建术后皮均成功存活.阻断腹壁血管后带蒂侧腹壁上动脉内径增加,阻力指数降低,皮供血情况(直径、血流状况等)有所改善(P<0.05),术后发生局部脂肪坏死(<10%)2例(15.38%),无皮坏死及其他腹壁并发症发生.随访6~21个月(平均13.3个月),患者均生存,术后无1例局部复发、转移.美容效果:优9例,良3例,一般1例,差0例.[结论]阻断腹壁血管后行术前延迟带蒂腹直肌皮乳房重建,能够改善皮的腹壁上血管供血,重建乳房形态良好,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

  • 标签: 乳腺癌 乳房重建 带蒂腹直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二尖成形术后影响6H拔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7例行腔镜二尖成形术(MV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拔管时间分成两组(术后6h内拔除气管插管分为正常组70例,大于6 h拔管的为延长组37例),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快通道麻醉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两组体外循环时间(CPB)、主动脉阻断时间(ACC)、术前肺动脉收缩压>60 mmHg、持续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术中泵注右美托咪定(DEX)及术后第一天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合并有冠心病[OR=4.020,95%CI(1.341,16.607),P=0.023]、CPB时间延长[OR=0.950,95%CI(0.911,0.990),P=0.015]、以及术后PCT升高[OR=0.799,95%CI(0.701,0.912),P=0.001],防止延迟拔管的保护因素是术中泵注DEX[OR=0.309,95%CI(0.090,1.063),P=0.042]。结论合并冠心病、体外时间延长、术毕PCT升高是影响胸腔镜MVP 6H内拔管的危险因素,术中泵注DEX是防止延迟拔管的保护性因素。

  • 标签: 胸腔镜 二尖瓣成形术 危险因素 延迟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舌黏膜耦合阴茎皮一期修复残废型尿道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6例残废型尿道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5~44岁,平均35.2岁。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最大尿流率(Qmax) 3.8~9.6 ml/s,平均6.7 ml/s。16例入院前有2~7次尿道修复手术史,平均4.6次;6例伴阴茎弯,2例伴尿道憩室,2例伴尿道皮肤瘘。16例均接受舌黏膜耦合阴茎皮一期尿道修复手术,通过去除缺血、纤维化的尿道,采用舌黏膜铺板重建尿道板,阴茎皮翻转覆盖于重建的尿道板形成新的尿道管腔,一期重建缺损的尿道。术后3周拔除导尿管,拔管后1个月行尿流率、尿道造影和膀胱镜检查等。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5~150 min,平均128.4 min。16例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8.6个月。14例手术修复成功,术后7周尿流率检查Qmax为15.6~29.8 ml/s,平均22.4 ml/s。2例出现尿道皮肤瘘,经瘘修补术后正常排尿。2例仍有一定程度的阴茎弯,患者自我感觉满意,未进一步处理。结论舌黏膜耦合阴茎皮替代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有多次手术史的残废型尿道裂患者手术周期短,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短期内尿道狭窄的复发率低,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尿道下裂 尿道成形 舌黏膜 阴茎皮瓣 残废型
  • 简介:目的探讨带蒂复合组织鼻腔黏骨膜植入术对萎缩性鼻炎的疗效及手术体会。方法35例(70侧)萎缩性鼻炎患者采取带蒂复合组织鼻腔黏骨膜植入术,记录手术过程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全部手术成功,均光移植脱落、坏死及被吸收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疗效,总有效率为100%(35/35);术后鼻黏膜功能检测,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鼻黏膜血管渗透性较术前均有所提高;病理检查显示鼻黏膜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上颌窦前带蒂骨-骨膜肌并附结缔组织的复合组织植入鼻腔黏骨膜治疗萎缩性鼻炎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鼻炎 萎缩性 复合组织瓣植入手术
  • 简介:摘要头颈部肿瘤切除术是该部位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手术,该手术通常会对患者的头颈部形成一定创伤,因此,对该手术患者进行术后缺损修复治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颏岛状皮的应用以及颏岛状皮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应用三个角度入手展开综述,以期为颏岛状皮的应用优化以及其他头颈部缺损修复术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颏下岛状皮瓣 头颈部肿瘤切除术 口腔颌面部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评价逆行面动脉-颏动脉下颌骨肌修复Brown2A型上颌骨缺损的可靠性。方法:以逆行面动脉一颏动脉下颌骨肌修复8例因切除良性肿瘤造成的上颌骨缺损。男5例,女3例,年龄16~33岁。其中,上颌骨牙源性黏液瘤3例,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和成釉细胞瘤各2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结果:应用逆行面动脉一颏动脉下颌骨肌同期修复Brown2A型上颌骨缺损,所有骨肌均成活,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美观效果及功能恢复。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逆行面动脉-颏动脉下颌骨肌修复上颌骨缺损快速、简单、安全可靠。

  • 标签: 上颌骨 BROWN 2A型缺损 骨肌瓣 重建外科 义齿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