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时应用翻以及不翻手术取得的效果,评估修复后软组织美学效果及牙槽骨吸收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的26例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分为不翻组与翻组,对比手术治疗满意度,评估修复后半年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量以及红色美学评分。结果:不翻组手术满意度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翻与不翻技术治疗口腔种植患者的短期效果。方法 以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为本次研究的时间段,将此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口腔种植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将其按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翻组与不翻组,各46例。翻组采用翻技术治疗,非翻组采用不翻技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种植技术的效果。结果 非翻组患者的种植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VAS评分及术后用药时间均优于翻组(P<0.05)。非翻组患者的口腔种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35%,翻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39%,非翻组较翻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口腔种植患者采用不翻技术的治疗效果优于翻技术治疗的效果,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及用药时间,降低病人的痛苦,还可减少口腔种植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翻瓣技术 不翻瓣技术 口腔种植 短期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与双额冠状骨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86例,按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开颅减压术,对照组行双额冠状骨开颅减压术。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33例,中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2例,中残9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76.74%)明显高于对照组(51.26%;P<0.05)。两组术前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7d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疝1例、颅内感染3例、急性脑膨出2例、脑积水2例、脑脊液漏2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疝4例、颅内感染4例、急性脑膨出3例、脑积水4例、脑脊液漏8例。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26%)明显低于对照组(53.49%;P<0.05)。结论双侧标准大骨开颅去骨减压术可有效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充分减压,疗效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 双额冠状骨瓣 去骨瓣减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运用MVA软件结合三维成像技术对缺血性二尖反流(IMR)和非缺血性MR患者的二尖环瓣膜进行定量评价,初步探讨MVA的临床应用。方法患者分为3组:IMR组(10例)和非缺血性MR组(7例),无二尖异常及反流者为对照组(11例)。采用经食管二尖环的三维图像采集和重建,将三维图像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用SiemensMVA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测量参数包括二尖环三维前后径(AP径)、三维交界径(CC径)、三维前外-后内径(AL-PM径)、非平面角度(NPA)、前环长度、后环长度、三维环周长、环面积(MAA)等,并用体表面积校正。计算上述参数在心动周期的变化值(舒张末-收缩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MR组环空间成角NPA增大,环趋于平面化(P〈0.01);二尖环较对照组明显扩大(P〈0.05),收缩期扩张(中位△后环长度:-2.71mm/m^2VS0.52mm/m^2,P〈0.05)。对非缺血性MR组,MVA软件能精确显示二尖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机制,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MVA软件可精确地显示二尖的几何形态及关闭不全的部位和范围,可定量评价环的空间构型及其动态变化,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二尖瓣反流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 简介:模块化作为新产业结构的本质特征,其结构由三部分构成:设计规则、隐形模块生产和系统集成与检测。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组织形态,在模块化结构,市场结构是分散型的大系统,市场行为表现为三种新竞争形态,最终市场绩效是增进的。

  • 标签: 模块化 设计规则 隐藏信息 竞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磨镶术(LASEK)矫治薄角膜近视眼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行角膜屈光术的186例(337眼)薄角膜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2例,女94例,年龄(22.8±5.2)岁,年龄范围为18~44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薄LASIK组(n=158,283眼)和LASEK组(n=28,54眼)。薄LASIK组行薄LASIK,LASEK组行LASEK,术后3、5、10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验光、眼压以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影响视力的并发症,术后视力稳定,无明显视力下降。术后10年,两组患者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均未见角膜扩张。术后3、5、10年薄LASIK组裸眼视力的平均值(1.09±0.23、1.08±0.17、1.06±0.22)优于LASEK组裸眼视力的平均值(1.01±0.21、0.93±0.16、0.9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EK组裸眼视力术后10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5)。术后5、10年薄LASIK组屈光度的平均值[(-0.16±0.49)DS,(-0.19±0.52)DS]优于LASEK组屈光度的平均值[(-0.49±0.61)DS,(-0.64±0.57)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4、64.54,P<0.05)。LASEK组屈光度术后10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5)。结论在符合手术适应证,谨慎术前设计以及合理术式选择的基础上,准分子激光矫治薄角膜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在远期稳定性方面,薄LASIK优于LASEK。

  • 标签: 准分子激光 薄角膜 近视 远期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ALTPF)及腹壁动脉穿支皮(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区进行穿支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区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切取时间、皮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穿支体区 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皮串联第二足趾组合甲移植修复桡骨并拇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到2019年12月,我科收治桡骨并拇指缺损患者4例,按术前设计切取对健侧腓骨皮及第二足趾组合甲,将二者串联后移植于受区,同时修复桡骨缺损和全形再造拇指,腓骨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第二足趾剩余组织组合覆盖趾创面。结果术后4例腓骨皮及再造拇指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10~16个月,平均13个月,外形美观,按Enneking系统评分:平均23分,功能恢复81%。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例,良2例。供区外形、功能良好。结论游离腓骨皮串联第二足趾组合甲能够一次手术解决多部位组织缺损,最大程度改善患肢功能,恢复肢体外观,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第二足趾 拇指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缝接神经的接力皮修复指端缺损及供区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对11例手指指端缺损采用缝接神经的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蒂皮修复,皮面积为0.6 cm×1.2 cm~1.6 cm×2.0 cm,同时皮供区采用掌背动脉皮支皮修复。术后通过门诊预约复查及微信方式随访。结果11例22块皮完全成活,创面I期愈合。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3个月,皮及蒂部无臃肿,手指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肤色接近正常手指皮肤。感觉均恢复超过S3,皮TPD为6~11 mm,平均8.4 mm。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不需要牺牲主要血管及神经,术后能恢复患指良好外形及感觉,活动接近正常,是修复指端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接力皮瓣 指端缺损 修复 神经缝接 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力穿支皮修复股前外侧皮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宿迁市第三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中心因外伤或瘢痕切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设计并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从股前外侧皮供区邻近的4个区域(股前内侧、股前外侧近端、股前外侧远端和髂腹股沟)选择切取接力穿支皮修复股前外侧皮供区创面,接力穿支皮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股前外侧皮、接力穿支皮及其供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7.3岁。股前外侧皮切取面积为12.0 cm×10.0 cm~20.0 cm×13.0 cm。修复股前外侧皮供区切取的邻近接力穿支皮区域为股前内侧13例,股前外侧远端5例,股前外侧近端6例,髂腹股沟4例。接力穿支皮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1.0 cm×7.5 cm。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8个月,28例股前外侧皮和26例接力穿支皮完全成活,另2例接力穿支皮远端术后2周分别出现1.0 cm×2.0 cm和1.5 cm×1.5 cm小面积坏死,分别经换药3周和4周后愈合。股前外侧皮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稍臃肿,功能良好;接力穿支皮质地、色泽、厚度与股前外侧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其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优化股前外侧皮和接力穿支皮设计,采用接力穿支皮修复股前外侧皮供区,能够减小股前外侧供区损伤,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岛状皮联合腹股沟游离皮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收治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急诊清创或扩创后,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修复足跟部创面,腹股沟游离皮修复足底内侧供区创面,腹股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血运及存活、皮供区愈合情况,并对足跟外形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0~71岁,平均32.2岁。其中5例为足跟外伤,1例足跟鳞状细胞癌,1例足跟冻伤,1例足跟溃疡。足跟部创面面积4 cm×3 cm~7 cm×6 cm。手术过程顺利,足跟岛状皮及腹股沟皮切取范围较足跟创面扩大0.5~1.0 cm。8例患者术后皮血运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足跟弹性佳,外形无臃肿,耐磨、耐压,感觉及行走功能满意;足底内侧供区无凹陷,无瘢痕增生及挛缩,无局部皮肤溃疡;腹股沟供区仅见线性瘢痕。结论足底内侧岛状皮联合腹股沟游离皮修复足跟部缺损,足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底内侧皮瓣 腹股沟皮瓣 足跟 软组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在手足软组织创伤的治疗过程中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筋膜和皮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从我院选取30例手足软组织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将游离股前外侧皮应用于对照组中,而在观察组中则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进行治疗,比较组织的成活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组织的成活率较优,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足软组织创伤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较好,组织的成活率较高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游离股前外侧筋膜瓣 皮瓣 手足软组织创伤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皮移植术后皮臃肿微创整形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3年5月采用脂肪剥离吸脂术治疗的120例皮臃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20例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58岁,平均39岁。均采用一次性去除皮内所有脂肪及筋膜组织,皮下置负压管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术皮若为关节部位,行石膏固定制动。结果本组120例均一期完成皮整形术。有1例患者皮表层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另119例患者术后皮血运良好,外观满意,感觉功能早期恢复。术后4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5~10年(平均3年),患者对外观均满意,无一例复发。结论采用脂肪剥离吸脂术治疗皮移植术后皮臃肿,临床疗效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瓣臃肿 吸脂术 微创 整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二尖机械置换术后出现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共30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65例,年龄23~65岁(46.95±11.31岁),手术方法均为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置换术,术后随访1年,按照随访的有效口面积指数(EOAI)≤1.2cm2/m2定义为PPM,分为PPM组及非PPM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各项指标。结果术后1年出现PPM现象共61例,发生率为20.20%,其中使用25mm双叶32例(52.46%)、27mm双叶25例(40.98%)。PPM组在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体表面积、EOAI、平均跨压差及肺动脉压力与非PPM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PPM组术前、术后肺动脉压有统计学差异(P<0.001),PPM组术前、术后肺动脉压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二尖置换术后出现PPM对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尽量使用较大型号的双叶机械以降低PPM现象的发生率。

  • 标签: 瓣膜-患者不匹配 二尖瓣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五法联合筋膜皮整复治疗四肢蹼状瘢痕挛缩的效果,总结经验。方法选择2016.4~2019.8期间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烧伤患者,均给予五法联合筋膜皮整复治疗。观察治疗情况并和治疗前做比较。结果治疗后,腋窝、腘窝、颈部、肘部、腕部及虎口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率依次为88.89%、100.00%、80.00%、100.00%、100.00%、100.00%。术后各个部位中心轴线均有明显延长。结论五法联合筋膜皮整复四肢蹼状瘢痕挛缩,疗效确切,患者接受度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蹼状瘢痕挛缩 五瓣法 筋膜皮瓣 整复治疗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修复背阔肌肌皮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皮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皮,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皮,转移修复背阔肌肌皮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皮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皮22块,游离肌皮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修复背阔肌肌皮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皮,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皮,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1块自由设计穿支皮。螺旋桨皮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皮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皮的供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皮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修复背阔肌肌皮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皮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皮供区能直接关闭。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手指在日常工作、劳动中是较易损伤的部位,在临床工作中,手指软组织缺损很常见。而手指的组织结构特点导致了一旦发生软组织缺损,极易形成肌腱、指骨外露,游离皮片无法存活;且手指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会与外界经常发生挤压、摩擦,游离皮片薄弱不耐摩擦的特点导致了其无法成为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最佳选择。推进皮(V-Y、矩形推进皮)与带蒂腹股沟皮均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经典方法,皮存活率高,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推进皮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28例,采用带蒂腹股沟皮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5例,皮均存活,推进皮患者无感染发生,带蒂腹股沟皮3例感染。对于推进皮与带蒂腹股沟皮之间的比较,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 标签: V-Y 矩形推进皮瓣 带蒂腹股沟皮瓣 手指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