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在不同疗效的韧带样纤维瘤病(DF)中的信号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8至2015年经病理证实的术后复发DF患者124例的MRI资料,MRI资料包括确诊复发后发病部位的基线MRI图像,至少每半年随访1次MRI,随访满3年且有第3年末的MRI扫描图像。采用基于肿瘤大小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其疗效,将患者分为进展(PD)、缓解(PR)、稳定(SD)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或χ2检验比较PD、SD和PR组中特征的差异,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ei校正P值,采用Spearsman相关系数检验信号评分与肿瘤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PD组17例、SD组37例、PR组70例。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和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基线检查病灶最大径和末次检查最大径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D、SD和PR组的T2基线评分、T1基线增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末次随访MRI图像的T2评分、T2评分变化、末次T1增强评分和T1增强评分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肿瘤最大径与T2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0.434,P<0.01),肿瘤最大径与T1增强评分呈强正相关(r=0.743,P<0.01)。结论MRI在评价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疗效方面具有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韧带样纤维瘤病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此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 2017年 5月 -2017年 8月于我院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 40例分组为: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常规护理 +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各项研究数据详细记录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其功能评分变化比对照组优, P< 0.05。结论: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予以常规护理 +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充分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其功能,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 术后护理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腕关节是生活和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关节之一,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会严重影响生活自理、学习工作和运动健身等能力。腕关节尺寸较小但组成复杂,骨与韧带结构比较精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会增加对这些结构或其血供造成破坏的风险,因而恢复效果受限。随着小关节内窥镜相关器械及技术的发展,腕关节镜辅助下的韧带损伤修复、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骨不连植骨固定、复杂骨折的复位固定等微创手术技术逐步出现,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治疗走向微创化。应用新兴的3D打印导板技术、导航技术对传统手术技术进行改良,使得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治疗变得更加精准。因而,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外科手术技术发展趋势更加微创和精准,以降低医源性损伤的程度和风险,提高手术疗效。腕关节镜技术已成为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外科诊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手外科医师的必备技能。笔者对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骨折固定及韧带修复等手术技术在微创化和精准化方面的进展进行阐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腕损伤 韧带,关节 外科手术,微创性 精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神经性因素在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狭窄处的分布特点。方法将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患儿手术切除的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段进行病理分析,常规石蜡包埋。石蜡标本,从输尿管切缘处开始切片,每个病例依次于切缘处、1/4处、2/4处、3/4处分别薄层切片(3um)(A,B,C,D组),进行病理分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的分布。分析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在各组中的分布以及差异情况。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为A组>B组>C组>D组,距切缘越远越有明显差异。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证实神经性因素在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在临床手术中,可考虑通过冰冻切片检查输尿管离断处切缘平滑肌中神经纤维情况,从而充分切除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段,以减少术后的复发。

  • 标签: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 神经纤维 分布差异
  • 简介: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是目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ACL损伤患者往往还有其它伴随损伤,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半月板损伤。如对合并半月板损伤术前评估及准备不足,认识及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ACL重建的效果及患者的功能恢复。了解ACL与半月板的损伤相关性,一方面可指导选择较好的手术时机,减少半月板损伤等伴随损伤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术前良好评估合并损伤的情况及制订手术方案非常重要。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合并损伤的重视,现就ACL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半月板 胫骨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疗效观察。方法:选取102例在我院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病人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次调查时间于2019.05-2020.06。参与本次调查病人均在术后早起行康复治疗。分析病人治疗结果。结果:参与调查102例病人在治疗后的半年,经统计结果证实病人膝关节并无肿胀、疼痛情况,在进行下蹲、上楼梯、下楼梯时并未出现困难。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行早期康复治疗效果优异,此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 标签: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早期康复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采用铣刀与普通枪式咬骨钳在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40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8~75岁,平均56.2岁。随机分为铣刀减压组及普通减压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手术减压时间、出血量、硬膜囊损伤发生率、脊髓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的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铣刀减压组手术减压时间(34.0±9.8)min,减压失血量(166.7±52.1)mL,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仅出现1例硬膜囊损伤及脑脊液漏,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0.9%。单纯减压组手术减压时间(53.6±18.90)min,减压失血量(331.5±90.5)mL,术中出现2例硬膜囊损伤及脑脊液漏,JOA评分平均改善率57.6%,两组在手术减压时间及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铣刀对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与普通减压方法相比,可缩短手术减压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 后路 铣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应用MRI诊断及临床诊断。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5例,对这6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MRI诊断以及关节镜手术检查以及抽屉实验等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比较前交叉韧带损伤应用MRI诊断与临床诊断的诊断效果。结果6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检查中有23例(35.38%)真阳性,有17例(26.15%)真阴性,有4例(6.15%)假阳性,有11例(16.92%)假阴性;6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MRI诊断中有43例(66.15%)真阳性,有14例(21.54%)真阴性,有1例(1.54%)假阳性,有7例(10.77%)假阴性。其中,MRI诊断的真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检查,假阴性率与假阳性率明显低于临床检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应用MRI诊断准确率更高,与临床诊断相比MRI诊断的优势十分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MRI诊断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减压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1月一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42。67岁,平均54.1岁。采用后路椎板广泛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者36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者12例,后外侧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者9例,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者7例。评估患者的年龄、病程、影像学表现、病变类型、手术方式、术前合并疾患,及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的关系。手术疗效采用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进行判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6年(1—12年)。术前平均JOA评分为(4.5±1.9)分,末次随访时(7.8±2.1)分,平均改善率为(48.4±38.1)%。后路椎板广泛切除、减压、植骨融合组为(37.6±36.8)%,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62.9±32.6)%,后外侧经关节突减压植骨组为(30.8±29.2)%,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组为(59.5±39.1)%。患者的术前病程、年龄、手术方式,、MRI检查T2WI信号改变,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对术后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30例(46.9%)患者合并术后1种或多种并发症:1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恶化,12例患者合并脑脊液漏,3例患者硬膜外血肿形成,5例合并肺部感染。结论:对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外科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患者术前病程、年龄、手术方式、MRI检查T2WI信号改变,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胸椎 后纵韧带骨化 临床疗效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随访采用关节镜手术联合小切口辅助下缝合距腓前韧带缝合术式治疗的患者,分析此术式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近期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随访自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选择保守治疗无效的踝关节机械性不稳患者,排除功能性不稳、足踝部畸形等其他病史的患者。共纳入了西南医院关节外科63例应用关节镜手术联合韧带缝合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患者。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以上末次随访的踝关节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与后足(AOFAS)评分。结果患者末次随访较术前踝关节VAS评分、AOFA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20.8,两者均P<0.01)。关节镜手术探查发现:合并软组织撞击征47例,撕脱性骨折24例,前踝骨性撞击征11例,距骨软骨损伤8例,关节游离体8例,腓骨肌腱脱位1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关节镜手术联合韧带缝合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可以获得较理想的近期疗效。该联合方案,既可以应用关节镜微创术处理踝关节内合并损伤,又可以使用锚钉技术缝合距腓前韧带,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低的优势。

  • 标签: 踝关节 韧带 关节不稳定 关节镜
  • 简介:摘要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文章首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回顾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解剖特点和临床分级诊断,然后通过病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其临床损伤机制、辩证要点、中西诊断、治疗原则,再阐述针刺结合中药的治疗过程,最后比较针刺和中药治疗的异同点并论述二种治疗之间的结合优势。

  • 标签: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 内侧半月板撕裂 针刺 穿破石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15例OPLL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OPLL的认识,减少该病的误诊误治。方法15例OPLL均行X线和CT、MRI检查,其中CT增加多平面重建,分析评价各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结论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相结合,能够准确评价OPLL的各种征象,对OPLL作出正确、及时的诊断,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标签: X线 CT MRI OPLL 诊断
  • 简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始终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后路手术相对安全,并可达到和前路手术同样的远期效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在骨化物大的病例中,前路手术疗效更理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6例椎管成形术的临床疗效,以明确决定其疗效的相关因素。66例患者于1986年~1996年间行椎管成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术前均有髓性症状。平均随访10.2年(5~20年)。

  • 标签: 后纵韧带骨化症 椎管成型术 手术治疗 前路手术 手术疗效 椎管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MR、CT和X线检查显示距跟骨间韧带(ITCL)及其所在间隙的可行性及可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行足部MRI检查且足踝部无创伤史的41例患者(82侧足)的影像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平均43(27~70)岁,身高平均167(152~185)cm;另选取30名志愿者行足部CT和X线检查,男女各15名,年龄平均23(21~24)岁,身高平均170(142~187)cm。分别行MR和CT扫描,行矢状面和斜冠状面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ITCL及其间隙的长度。行足侧位X线摄像,设定球管向肢体近端偏转为尾侧投照,向肢体远端偏转为头侧投照,依次自尾侧15°、10°、5°,中立位,头侧5°、10°、15°进行投照。选出清晰显示ITCL间隙及其跟骨侧和距骨侧界线的最佳图像,测量ITCL间隙长度,并与MRI和CT矢状位图像上对应的长度比较。结果在MRI或CT矢状面和斜冠状面上,ITCL长度或其间隙长度在同性别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异,同侧别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矢状面上长度小于斜冠状面上长度。在MRI矢状面图像上ITCL平均长度男性为13.1mm,女性为12.2mm;斜冠状面图像上ITCL平均长度男性为14.7mm,女性为13.7mm。在CT矢状面图像上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3.1mm,女性为12.3mm;斜冠状面图像上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4.7mm,女性为13.8mm。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中,头侧10°片显示跗骨窦及ITCL间隙清晰,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3.1mm,女性为12.4mm。结论头侧10°投照足侧位X线是显示ITCL间隙的最佳位置,ITCL间隙长度与CT和MRI矢状面图像上对应长度具有可比性。

  • 标签: 韧带 距骨 跟骨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主要方法,也是当前骨科及运动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既往综述多关注于该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鲜有研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该研究领域进行宏观分析。本文通过对该领域近20年间发表文献的计量学分析,直观展示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而使研究者能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该研究领域。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文献计量学
  • 简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运动损伤中的常见病。在足球、篮球、排球、跳高、体操等项目中尤多。体力劳动者也屡见不鲜。据我研究室近十多年来的不完全统计,以手法治疗,配合内外用药治疗24例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膝内 侧副韧带损伤 运动损伤 膝关节稳定 体力劳动者 胫骨内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和研究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中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分布,为急性踝关节扭伤及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征本体感觉缺失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对8具新鲜冷冻尸体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标本进行取材,并运用氯化金特殊染色、组织切片等方法对韧带内神经感受器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在大多数韧带中可以观察到三种“经典类型”(鲁菲尼小体、帕西尼小体、高尔基腱器官)的机械感受器,但它们与“经典”的形态有所区别。结论踝关节内侧韧带中存在三种“经典类型”的机械感受器,但它们从形态与“经典类型”有所区别,其本体感觉功能可能更加复杂。

  • 标签: 踝关节 三角韧带 机械感受器 形态学 本体感觉
  • 简介:摘要探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抽选我科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围术期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12例,有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其中19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中,显效8例,有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其中15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5%。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提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盆CT及三维重建图像测量髋臼横韧带(TAL)的解剖学前倾角,以明确其是否可以作为臼杯前倾角安放的参考。方法研究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骨盆CT三维重建且无明显骨性解剖异常的成年人共87例(174髋),其中男49例(98髋),女38例(76髋)。通过三维重建图像测量TAL解剖学前倾角,比较性别、左右侧别及年龄差异,统计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测量髋臼解剖学前倾角,比较其与髋臼横韧带之间的差异。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比较性别及侧别间差异,应用单向方差分析比较年龄组间的差异。结果髋臼解剖学前倾角的均值为(22±4)°,性别之间(t=-1.491)及侧别组间(t=-1.5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L解剖学前倾角均值为(18±5)°,性别之间(t=-0.319)、侧别之间(t=-1.4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 =0.828,P>0.05),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为98.85%。TAL解剖学前倾角小于髋臼解剖学前倾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9,P<0.001)。结论在无髋臼发育异常患者中,TAL可以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臼杯前倾角安放的参考。

  • 标签: 髋臼 韧带 成像,三维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