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介入导管室内护士职业接触的风险因素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60名介入导管室护士,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60名医护人员中,有10名有职业接触者,占16.95%,其中生理原因2名,生理原因占20.0%,生化原因占10.0%,放射性原因3名,化学原因占30.0%。结论介入导管室内护理人员职业接触的主要因素有:化学、放射性、生物、物理等,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护士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 标签: 介入导管室 护理 暴露危险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所在的医院中30例供应室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专业的护理培训护理行为规范加强预防措施以及防护用品的准备等方面来调查实施防护措施加强护理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知识知晓率及防护行为执行率的发生率和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变化,评价防护行为的干预效果。结果:护理人员采取加强防护干预后,职业暴露的知识知晓率防护行为执行率均高于干预前,并且职业暴露概率也大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职业暴露的干预能明显提高供应室人员的防护意识以及防护行为的执行率,降低职业暴露的概率可行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供应室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防护干预效果
  • 作者: 罗永会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1-03-13
  • 出处:《中国健康月刊》 2011年第3期
  • 机构:罗永会【中图分类号】R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45-0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有可能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楚雄州传染病医院对全州9家州级医院和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培训。现将培训学习效果报告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疾病。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也缺乏有效的疫苗预防。当前,随着艾滋病(AIDS)疫情逐年增加,医务人员因职业原因,在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常常会受到意外损伤或者意外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人数也逐渐增加。为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医疗机构应重视感染管理工作,需要对目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常见危险因素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从事艾滋病治疗的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防范与处理能力,有效降低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

  • 标签: 医务人员 艾滋病 职业暴露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肛肠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防护措施。方法对肛肠科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或遇到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及实施对策。结论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执行标准预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对保障肛肠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安全、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肛肠 职业暴露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医院消毒供应室的主要工作是对诊疗物品、器具、器械等进行清洗、灭菌、消毒,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会接触到血液、分泌物、细菌等病原体,让患者处于较高的职业暴露中,严重的威胁到身体健康。本研究将职业暴露因素分为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及噪音因素等四个方面,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在寻找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对护理人员造成的伤害,保证其身心健康。

  • 标签: 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 消毒供应室 护理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护理人员HIV职业暴露后会出现的心理状况展开探讨,分析其应对策略。方法选择我院20例出现HIV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分别在暴露3天后以及采取应对措施28天后者两个时间段,采用SCL-90量表这些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这些护理人员在HIV职业暴露后3天后其身体症状、强迫、抑郁、焦虑等评分很高,在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28天后,以上指标评分明显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别。结论护理人员的HIV职业暴露后会影响到其身心健康,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

  • 标签: HIV职业 护理人员 心理状况 策略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管理,以提高职业防护能力。方法对2007年3月发生的一起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回顾性调查和血清学追踪监测。结果此次事件中共36名医务人员发生H1V职业暴露,经完整皮肤暴露率为72.22%(26人),损伤性暴露率25.00%(9人),黏膜暴露率2.78%(1人)。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规范要求实施急救处理者仅1人(2.78%)。所有职业暴露人员经临床追踪12个月,全部HIV血清学监测阴性。结论医务人员是HO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该院职业防护管理工作存在重大隐患,必须加强培训和教育。

  • 标签: 艾滋病 HIV 职业暴露 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狂犬病暴露门诊医护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深入分析狂犬病暴露门诊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所有危险因素,探讨、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结果制定有效的职业防护管理办法,尽量降低狂犬病暴露门诊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结论分析狂犬病暴露门诊医护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有助于预防狂犬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传播。

  • 标签: 狂犬病 暴露门诊 医护人员 职业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PEP)是阻断HIV传播的一种生物学手段,欧美等国家及WHO均推荐在HIV高危人群中推广使用nPEP,但至今其使用率依然很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模型)可以准确的解释健康行为的发生和改变,本文以该模型为理论框架对nPEP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综述,为更深入研究如何促进nPEP的使用提供基础。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非职业暴露后预防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 简介:摘要职业及环境暴露相关性肺病为由于吸入职业或生活环境中的粉尘颗粒或化学烟雾导致的肺部疾病,目前其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信息以及影像学表现。其病理学表现较为多样,但也具有一定特征性。本文总结并详细介绍职业相关性肺病的常见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诊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病理及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院内的消毒中心为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其为手术器械的重要供应部门,消毒中心的工作包含工具的清洗、回收、发放以及包装等。如果消毒供应中心内护理人员忽视了工作中的细节,那么就有可能出现院内感染现象。现阶段,随着中国医疗科学模式的变化,医院中的消毒供应室也从原有的分散性管理转变成了集约化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院内消毒供应污染区变得更为集中,危险系数更高。

  • 标签: 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防护措施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肿瘤科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报告表探讨其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43例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护士的暴露部位、暴露途径、暴露原因、暴露级别、暴露后处理等临床资料。结果手部血液污染是多数护士的暴露部位和暴露途径,接触患者时未及时更换破损手套或不戴手套、接触患者或其体液后未及时洗手或消毒等防范意识不强者约占30%,输液拔针、癌术后长期化疗植管、静脉穿刺、采血、吸痰、注射等临床操作不规范者约占16%至56%,暴露后冲洗、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消毒、24小时内预防用药等暴露处理不当者约占26%至88%。结论防护意识薄弱、临床操作不规范、暴露处理不当是肿瘤科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可考虑开展有针对性防护以改善其职业暴露情况。

  • 标签: 艾滋病 职业暴露 护士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产生原因,分析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发生的手术室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120例,分析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相关信息,比较使用干预措施前后的效果。结果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部位主要为手部(91.23%),暴露环节主要为手术缝合(54.39%);职业医生发生率最高,工作时间越短越发生率越高,乙型肝炎病毒为73.68%,干预后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

  • 标签: 手术室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干预效果
  • 简介:(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23)摘要目的分析医务人员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应对措施,以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危害。方法对我院32名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分布人群、科室、暴露原因、应急处理、上报时限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人群护士24例,医生2例,工人6例。职业暴露原因空心针刺伤22例(其中收集整理医疗废物时发生暴露6例),血液或体液喷溅8例,手术缝针刺伤1例,被烦燥病人抓伤1例;发生职业暴露科室病房29例,消毒供应室2例,手术室1例;暴露后紧急处理采取有效紧急处理措施者32例;及时上报者32例。结论护理人员的HIV职业暴露事件最多,而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是针刺伤,为了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医院采取了多项护理安全对策,以降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 标签: 传染病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口腔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感染。方法对海口市人民医院口腔中心9名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伤的问卷调查。结果1个月内皮肤黏膜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1次的占66.7%,多次污染的占44.4%。12月内发生锐器刺伤者为77.8%;对标准预防和普遍预防知识的了解熟悉55.6%,不熟悉而听说过的占33.3%,未听说过的11.1%。结论口腔门诊护士为高危感染人群,锐器刺伤感染危险性大,发生率高,必须采取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措施,降低、减少口腔门诊护士执业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口腔门诊 执业暴露伤 锐器刺伤 标准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