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报道了1例于同腮腺区同发多行性腺瘤和淋巴上皮癌的罕见病例。通过系统回顾与之相关的单唾液腺同发良恶性肿瘤的文献,阐述其诊治要点与特殊性,以期具有更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淋巴上皮癌 腮腺 唾液腺 单侧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推磨牙向远中的口内装置并研究其对安氏Ⅱ类上颌第一磨牙的远中倾斜作用以及患者的配合情况。方法选择2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位受试者的治疗方案都需要推磨牙向远中以纠正错牙合。一名患者拔除上颌第二磨牙以远中移动第一磨牙;另一名患者拔除上颌第三磨牙以远中移动第一磨牙。使用一种新研制的口内装置-Keles滑动杆,推磨牙向远中。Keles滑动杆包括2个双尖牙带环、2个磨牙带环和一个由大面积基托Nance弓组成的支抗单位。该矫治器不需配合使用头帽或弹性牵引,而且患者不可自行摘戴。为了保证磨牙整体远中移动,远中向力的作用点施加于上颌第一磨牙抗力中心的腭。使用镍钛螺旋推簧加力,每施加200克的力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结果安氏Ⅱ类上颌磨牙向远中整体移动,双尖牙仅丢失很少支抗,切牙仅发生轻微唇倾;但是,用Nance弓保持的2个月期间,双尖牙在越隔纤维的作用下向远中漂移。结论与其他大多数推磨牙向远中机制不同,这种矫治器可以使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整体移动。和拔除第三磨牙相比较,拔除第二磨牙的患者牙齿远中移动更加快速,同时支抗丢失更少。

  • 标签: 滑动机制 双侧上颌磨牙 Keles滑动杆 牙齿远中移动
  • 简介:随着成人正畸需要的增加,隐形矫治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正畸医师所关注.舌矫治技术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近十余年来,舌矫治技术的倡导者和先驱们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探索已使舌矫治技术成为一种成熟、高效的固定矫治技术,同时也是口腔正畸临床领域中的一项热门技术.

  • 标签: 舌侧矫治器 舌侧矫治技术 综述 结构 个体 固定矫治技术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手术进路一下颌骨舌松解进路(mandibularlingualreleasingapproach)治疗口腔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2月之间接受下颌骨舌松解进路方式治疗的口腔癌病例20例。采用病历对照方法,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和分期相当的20例下唇或下颌骨切开进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20例,原发灶部位分别为:口底(8例)、舌活动部(6例)、舌根(2例)以及其他部位(4例)。临床I期2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8例。随访1~40个月,中位随访期15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研究组和对照组的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6.2%和64.9%(P=0.792);3年生存率分别为52-3%和50.0%(P=0.672)。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40%和30%(P=0.501)。结论:初步结果显示,与传统下唇裂开或下颌骨切开进路比较,下颌骨舌松解进路方式治疗口腔癌,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既克服了口腔进路受限制以及切除不彻底的弊病,又避免了下唇裂开进路在面部遗留瘢痕的弊端。手术后患者外观改变不明显,生活质量提高。

  • 标签: 口腔肿瘤 手术进路 下颌骨舌侧松解
  • 简介:目的探讨单正锁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对称性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7-2009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28例单正锁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14~39岁,平均(19.64±5.45)岁。选择同期收治的28例安氏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4~38岁,平均(18.93±5.13)岁。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拍摄数字全颌曲面断层片,并将其输入计算机后利用AdobePhotoshop软件测量,比较髁突形态特点。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髁突形态的不对称在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髁突上部高度(UH)的不对称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支高度(RH)以及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之和(URH)的不对称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每髁突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的比值(U/R)及髁突高度与髁突颈部宽度的比值(H/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正锁患者髁突上部高度存在不对称,提示我们单正锁应尽早矫治。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锁 全颌曲面断层片 髁突形态
  • 简介:目的建立生长发育期大鼠的间歇性双完全鼻阻塞的动物模型.方法30只3周龄SD大鼠,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单鼻阻塞组,C组:双鼻阻塞组(张口呼吸组),每组各10只.用特制的阻塞器阻塞大鼠鼻腔,阻塞的时间为8:00am至4:00pm,4周后处死30只大鼠.结果A组、B组大鼠以鼻呼吸为主;C组表现为张口呼吸.A、B、C三组的呼吸频率分别为(96.8±5.91)次/min、(92.8±2.98)次/min和(48.6±4.38)次/min,C组的呼吸频率较A组与B组明显减慢(P<0.001).建模4周时,A、B、C三组的体重分别为(276.60±20.17)g、(236.80±19.46)g和(127.33±24.8)g,C组的体重较A组和B组明显的降低(P<0.001).结论本研究通过间歇性的双完全阻塞大鼠的外鼻初步建立了一个存活率高、重复性较好与人类张口呼吸较相似的大鼠的间歇性张口呼吸模型.

  • 标签: 鼻阻塞 大鼠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一上颌骨缺损应用赝复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收治的10例一上颌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制作上颌赝复体修复缺损部分。分别于修复前与修复后1个月,采用宋兆峻法测定咀嚼效率、主观语音清晰度测试法测试语音清晰度值,并进行患者的自我临床效果评价。结果一上颌骨缺损应用赝复体修复1个月后,咀嚼效率与语音清晰度值均得到明显的提高,患者自我临床效果评价良好。结论赝复体修复一上颌骨缺损可以得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上颌骨缺损 赝复体
  • 简介:目的探讨面旋转皮瓣修复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面旋转皮瓣对12例因良恶性病变切除造成的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进行修复.结果皮瓣全部成活,色泽、质地和厚度接近缺损区的皮肤,效果满意.结论面旋转皮瓣是修复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 标签: 面侧旋转皮瓣 眶下缺损 修复 颧部缺损 颞部缺损
  • 简介:根管治疗已经成为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主流方法。根管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对根管解剖形态了解不足[1-3]。完善的根管治疗一定是建立在充分了解根管解剖形态的基础上,应着重关注根管可能存在的变异。对于尖牙单根双根管的病例报告多出现在下颌尖牙,概率为4%[1,2]。上颌尖牙多为单根管,出现双根管概率较低[3]。

  • 标签: 上颌尖牙 双根管 根管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骨性Ⅱ类患者代偿矫治后貌美学变化及与美貌人群的貌美学差异.方法对骨性Ⅱ类代偿矫治患者及中国美貌明星各60名进行美学评分.比较矫治前后美学评分及软硬组织指标差异,比较矫治后高分患者与高分明星的美学评分及软组织指标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筛选与美学评分密切相关的软硬组织指标.结果骨性Ⅱ类患者代偿矫治前美学评分为3.22±1.25,矫治后为5.77±1.27,明星为7.98±0.89.矫治后SNA角等31项指标与矫治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矫治后高分组美学评分及G-Pm-Pos角等12项指标与明星高分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骨性Ⅱ类患者貌美观程度与U1-APog距、LLA-E距、ULA-E距、G-Sn-Pos角密切相关.结论正畸代偿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骨性Ⅱ类患者貌美观程度.

  • 标签: 骨性Ⅱ类错(牙合) 正畸代偿治疗 侧貌美学 正畸正颌
  • 简介:目的比较前牙唇入路一次性根管治疗与传统的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冠折率。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2例因牙齿根面龋和楔状缺损引起前牙慢性牙髓病变、根尖病变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51例采用传统的根管治疗方法,51例采用前牙唇入路碧兰糊剂一次性根管治疗,对其术后的冠折率和愈合率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前牙唇入路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成功率为90.20%,传统的根管治疗成功率为86.27%,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的根管治疗冠折率为9.80%,前牙唇入路一次性根管治疗冠折率1.96%,两组冠折率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唇入路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成功率与传统的根管治疗无差异,但术后冠折率低,且减少了患者的复诊次数,满意效果。

  • 标签: 一次性根管治疗 唇侧入路 碧兰糊剂
  • 简介:目的:评价对逆行内眦动脉瓣用于修复面中部皮肤癌术后中到大型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2例面中部皮肤癌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55~76岁。其中,基底细胞癌7例,鳞状细胞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手术切除肿瘤后,采用对逆行内眦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缺损。缺损大小为3.0cm×3.0cm~5.0cm×7.0cm,皮瓣大小为2.0cm×4.0cm~4.0cm×6.0cm。结果:12例移植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多数皮瓣血供良好,功能正常,色泽、质地良好,术后供区瘢痕隐蔽。结论:对逆行内眦动脉瓣修复面中部皮肤癌术后中到大型缺损简单、安全,疗效稳定。

  • 标签: 逆行内眦动脉瓣 鼻唇沟瓣 面中部 肿瘤 内眦动脉 面动脉
  • 简介:患者,男性,63岁,2017年5月因全口牙龈肿痛、咀嚼功能不佳数年就诊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特诊科.数年来全口牙龈反复肿痛,上前牙及左上后牙肿痛更为明显,8年前于外院行下颌活动义齿修复.既往无特殊史.颌面部基本对称及无畸形,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关节动度一致,开闭口无弹响,前牙覆盖正常,深覆牙合.

  • 标签: 深覆牙合 重度磨耗 腭侧瓷贴面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附着体应用于单上颌骨缺损修复的支架设计及制作方法。方法:在健余留牙舌面设计制作连续的舌面导板,MiNiSG附着体位于中切牙的近中,与舌面导板相结合。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赝复体基托,与腭部及舌面板紧密贴合。对制作完成的支架与基托做固位力测试。结果;获得了所设计的附着体支架及赝复体金属基托的实物模型,平均固位力达47N。结论:附着体应用于单上颌骨缺损修复在操作技术上切实可行,可增加整个修复体的固位与稳定。

  • 标签: 附着体 单侧上颌骨缺损 模型 设计 制作
  • 简介:目的:应用螺旋CT对单唇裂和唇腭裂患者畸形鼻进行初步测量分析。方法: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后.应用Amira软件对30例单唇裂和唇腭裂患者的畸形鼻定点,并进行线距及角度测量。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17个标记点共19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标记,并对其中7项指标进行了患、健比较。结果.单唇裂和唇腭裂患者双鼻翼发育程度不一致,患较健发育不全;鼻尖位置偏健,导致患鼻尖下点到鼻翼基底点的距离大于健;鼻梁多偏斜,表现为骨性及软组织共同偏斜;鼻面角小于正常人;患鼻孔宽度较健大;鼻小柱向健偏斜;鼻孔不同程度不对称。结论:应用螺旋CT及重建、测量软件能精确测量外鼻。并可以明确外鼻的畸形程度,患、健组织不对称程度及评价手术疗效。

  • 标签: 三维CT 外鼻 测量
  • 简介:目的:探讨前臂桡皮瓣(radialforearmfreeflap,RFFF)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因口内软组织缺损接受RFFF移植修复的患者178例,回顾分析其中因静脉危象行手术探查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3例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的病例经手术探查后,9例抢救成功,4例失败。其中,6例吻合2条静脉(失败2例),7例吻合1条浅静脉(失败2例)。除1例埋入瓣外,所有进行探查的皮瓣均出现颜色改变。4例出现皮瓣边缘渗出性出血,至皮瓣渗血停止、出现颜色变化后才进行手术探查。结论:RFFF发生危象主要是由于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吻合2条静脉与1条静脉相比,危象发生率与抢救失败率无显著差异。发生静脉危象时,皮瓣颜色由远及近改变,主要是由于远端静脉回流障碍所致。术后皮瓣边缘渗出性出血是静脉回流障碍的早期表现,应及时检查。静脉回流障碍时间越长,血栓范围越大,皮瓣坏死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 静脉危象 渗血
  • 简介:目的:利用CBCT测量老年人上颌前牙区唇软组织的厚度,获取其厚度值,建立老年人上颌前牙区唇软组织厚度数据库,分析其与性别的相关性,为临床中进行前牙区牙周治疗及种植修复等美学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方法:选取60例符合要求的老年人,进行CBCT扫描并三维方向重建,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剖面进行测量,在唇选取五个点进行软组织厚度测量(距离龈缘1mm、2mm,牙槽嵴顶,牙槽嵴顶根方1mm、2mm)。结果:受试者中切牙在五处软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0.90±0.04)mm、(1.23±0.12)mm、(1.48±0.09)mm、(0.60±0.10)mm、(0.67±0.04)mm,切牙分别为(0.78±0.03)mm、(1.02±0.10)mm、(1.29±0.04)mm、(0.51±0.09)mm、(0.59±0.04)mm,尖牙分别为(0.86±0.04)mm、(1.10±0.09)mm、(1.44±0.04)mm、(0.56±0.05)mm、(0.62±0.05)mm。结论:上颌前牙区唇软组织厚度在同一牙位不同位点处存在差异,表现为牙槽嵴顶处最厚,龈边缘到牙槽嵴顶处的软组织截面形态近似于三角形,不同牙位在同一位点处也存在显著性差别,表现为中切牙区﹥尖牙区﹥切牙区;切牙区唇软组织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但仅在龈缘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中切牙及尖牙区唇软组织厚度在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 标签: 锥形束CT 上颌前牙 软组织厚度 老年
  • 简介:发生在下颌骨的骨肉瘤比较少见,同时伴对颌骨骨髓炎者更为罕见。本文报告下颌骨骨肉瘤伴对颌骨骨髓炎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

  • 标签: 骨肉瘤 颌骨 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