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RVMI患者中选取8例。临床治疗期间,实施优质护理,观察治疗护理效果,评估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8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护理满意率为87.50%;干预后患者的SAS评分明显降低,QOL评分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VMI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 标签: RVMI 优质护理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质量等情况,以便以后诊疗此类患者有可参考数据。方法取本院心内科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诊疗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43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系统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接受对症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总有效率达到95.3%(41/43);血流动力学无出现异常情况。结论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掌握病情后制定针对性抢救措施,全面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期间要密切监测其身体体征变化,控制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 标签: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 临床 诊治体会
  • 作者: 冯斯婷 范婧尧 郝鹏 白杉 王溪 贾立昕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30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急诊危重症中心,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冠心病中心,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心力衰竭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肾功能恶化(WRF)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1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综合病房的急性RVMI患者共98例。根据WRF情况分为无WRF组(76例)和WRF组(22例),WRF定义为住院第6天(住院<6 d则为出院时)血肌酐水平较基线升高≥0.3 mg/dl。获取患者基线资料、静脉补液、利尿和出入量明显正平衡[住院6 d内(住院<6 d则为入院至出院前)任意1个24 h入量较出量≥1 000 ml或任意1个连续72 h入量较出量≥2 000 ml]的情况,分析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V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WRF的相关因素。结果WRF组和无WRF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50,68)、63(52,72)岁,男性比例分别为63.6%(14例)、76.3%(5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RF组出入量明显正平衡的比例为31.8%(7例),高于无WRF组的14.5%(11例)(P=0.034);WRF组袢利尿剂使用比例为4.5%(1例),低于无WRF组10.5%(8例)(P=0.027)。调整了年龄、性别、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术前异丙肾上腺素/临时起搏器/阿托品使用、出入量明显正平衡和袢利尿剂使用后发现,eGFR≥60 ml·min-1·1.73 m-2、出入量明显正平衡是发生WRF的相关因素,OR值(95%CI)分别为0.71(0.62~0.86)、1.21(1.02~1.43)(均P<0.05);剔除上述模型中的出入量明显正平衡变量后发现,袢利尿剂使用是发生WRF的相关因素,OR值(95%CI)为0.89(0.72~0.97)(P<0.05)。结论急性RVMI患者住院期间出入量明显正平衡是第6天或出院时发生WRF的危险因素;在出入量明显正平衡的情况下,袢利尿剂使用是发生WRF的保护因素。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 肾功能恶化 扩容 利尿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不同分期尘肺病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于2020年6月,收集114例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尘肺病壹期组45例,尘肺病贰期组36例,尘肺病叁期组33例,以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并对比各组研究对象右心室游离壁中段以及基底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S)、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S)和圆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CS),采用3D-STI计算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右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右心室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GCS)、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RS)、右心室面积变化率(FAC)、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TVSPV)以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尘肺病贰期组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LS和R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 5),尘肺病叁期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LS、CS、RS以及中间段R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 5);尘肺病壹期组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LS、CS和RS均明显高于尘肺病叁期组(P<0.012 5),尘肺病贰期组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RS明显高于尘肺病叁期组(P<0.012 5)。尘肺病贰期、叁期组患者RVEF和GL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AS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12 5);尘肺病叁期组患者FAC和TVSP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 5);尘肺病壹期组患者RVEF、GLS和FAC水平明显高于尘肺病叁期组(P<0.012 5),PASP水平明显低于尘肺病叁期组(P<0.012 5),尘肺病贰期组患者FAC水平明显高于尘肺叁期组(P<0.012 5)。结论尘肺病患者早期可出现右心室功能下降,3D-STI可较为准确地检测右心室纵向、径向、圆周运动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右心室功能,对早期发现尘肺病患者右心室功能不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尘肺病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 右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66例,按术后6个月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心室起搏比例,将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A组36例和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B组30例,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血清氨基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心脏超声检查各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脏超声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NT-proBNP明显升高,B组明显下降(P〈0.05),术后A组NT—proBNP高于B组(P〈0.05);A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B组[(83.6±3.7)%VS(21.8±6.5)%,P〈0.05];NT-proBNP与心室起搏比例呈正相关(r=0.736,P〈0.05),与LVEF无相关性(r=-0.112,P〉0.05)。结论病窦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患者中,血清NT—proBNP水平可随心室起搏比例增高而升高,心室起搏比例增高对患者的心功能可产生负面影响。

  • 标签: 病窦综合征 室间隔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利钠肽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ASD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按肺动脉高压程度分为轻、中、重3组,并选取22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频谱多普勒技术分别测定三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波、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波,并计算e/a比值.然后进入DTI条件,测定三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波、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波,并计算E/A比值.结果ASD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随肺动脉压力的升高而逐渐减低;与频谱多普勒检测三尖瓣口充盈参数法相比,DTI法在ASD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对右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检出率更高,而在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中两者无差别.结论DTI在早期检测ASD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方面较频谱多普勒具有优越性,其不但能早期预测病情变化,且可以帮助判断病情变化程度.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肺性高血压 右心室功能 房间隔缺损 重度肺动脉高压 右心室舒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ractionalareachange,FAC)评估早产及足月产新生儿右心室(rightventricle,RV)收缩功能。方法分别测量76名早产新生儿及102名足月产新生儿的右心室舒张期末面积(rightventriclarend-diastolicarea,RVEDA)和右心室收缩期末面积(rightventriclarend-systolicarea,RVESA),计算RVFAC,并观察其与出生时孕周及体重的关系。结果早产儿RVFAC低于足月产新生儿(P=0.000),与出生时体重明显相关(r=0.769,P=0.000),足月产新生儿RVFAC与出生时体重无明显相关性(r=0.132,P=0.187)。结论RVFAC能简便准确的评估新生儿右室收缩功能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新生儿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右心室壁运动功能。方法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26例ARVC患者、24例特发性右室室速(IRVT)患者及28例正常人的右室游离壁各节段心肌应变、应变率、速度及位移,分别记录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t)、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位移(D),比较不同实验组间及不同室壁节段间的差异。结果正常人右室游离壁各节段的Vs、D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基底部值最大,中间段次之,心尖部最低,St、SrS亦存在类似梯度,但除心尖段St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RVT及ARVC病人中,Vs、D的梯度分布依然存在。IRV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右室游离壁各节段St、SrS、Vs、D均无统计学差异。ARVC组各节段St、Sr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ARVC组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及心尖段St低于IRVT组。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线表明,运用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诊断ARVC,当取-23.01%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7.5%,若以中间段应变率-1.27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3.8%。若以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鉴别ARVC与IRVT,当取-21.39%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法应变率检查发现ARVC患者右室游离壁各节段运动减弱,选择合适的截断值,可以为ARV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测量右心室容积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RVEF)的可行性,及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TDE)所测量的右心室容积、RVEF、右心室面积及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ightventricularfractionalareachange,RVFAC)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85例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集其右心室全容积图像,同时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相关数值。将超声心动图图像导入Tomtec4DCardioView工作站,手动调节图像并描记心内膜边界后,软件分析自动得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igh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ightventricularend-systolicvolume,RVESV)、RVEF;手动计算右心室搏出容量(rightventricularstrokevolume,RVSV)。对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值与二维超声测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得的RVEDV、RVESV、RVSV较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测得的R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两种方法所测RVEDV、RVESV、RVSV及RVEF相关性良好(r=0.79、0.82、0.68、0.64,P〈0.05);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所测RVEDV、RVESV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所测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相关性良好(r=0.76、0.79,P〈0.05)。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所测RVEF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所测RVFAC也有较好的相关性(r=0.56,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容积、RVEF是可行的,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值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更好的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右心室 风湿性心脏病
  •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心室不同比例及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4例,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上显示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患者分为A组(≥50%)和B组(<50%)各32例,将A组分为A1(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A2(右室心尖部起搏)两个亚组各1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A,B两组及A1,A2两亚组术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房内径(LAD)。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x-strain软件测量并比较两亚组术后1年左室室间隔各段及左室中段室间隔各层的心肌应变率。结果A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78.5±5.1)岁;B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77.1±4.9)岁。A1组共16例,平均(78.8±5.4)岁;A2组共16例,平均(78.0±5.1)岁。A,B两组术前LVEF、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时A组LVEF下降,LAD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D无明显改变(P>0.05),B组LVEF、LVEDD和LAD均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年时A组LVEF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和A2亚组术前LVEF、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时A1亚组LVEF、LVEDD和LAD均无明显改变(P>0.05),A2亚组LVEF下降,LVEDD和LAD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A1亚组LVEF高于A2亚组,LVEDD和LAD低于A2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1组左室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于收缩期、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的心肌应变率高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左室中段室间隔的内中外3层于收缩期、舒张

  • 标签: 右心室 起搏比例 起搏部位 心功能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激动延迟程度(LVED)及右心室与左心室起搏位点的距离(DRLV)在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应用左心室四极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测量其左心室4个起搏位点的LVED及DRLV。按如下流程优化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1)避免膈神经刺激(PNS);(2)合适的起搏阈值;(3)避开心尖部起搏;(4)选择最大LVED;(5)选择最大DRLV。按流程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进行CRT,统计左心室四极电极置入的靶血管分布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百分比;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统计CRT术后有应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应答的患者比例。结果入选29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66%),年龄(61.7±7.6)岁。扩张型心肌病17例(59%),缺血性心脏病12例(41%)。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室四极电极至靶血管内,且4个起搏位点亦均在靶血管内,侧静脉15例(52%),前静脉2例(7%),后静脉11例(38%),心大静脉侧分支1例(3%)。术后6个月双心室起搏百分比均大于95%。以最大的LVED及最大的DRLV作为依据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患者分别有19例(66%)和4例(14%)。最终29例患者中,有5例(17%)以D1作为起搏位点,5例(17%)以M2作为起搏位点,7例(24%)以M3作为起搏位点,12例(41%)以P4作为起搏位点。10例(34%)患者应用了传统双极电极具备的起搏位点(D1、M2),19例(66%)患者应用了左心室四极电极特异的起搏位点(M3、P4)。29例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NYHA分级分别为(171±24)ms、(231±79)ml、(28±5)%、(74±11)mm、(294±103)m、(3.2±1.0)级;术后6个月分别为(130±12)ms、(158±73)ml、(36±10)%、(66±12)mm、(371±86)m、(1.9±0.5)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CRT术后6个月应答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答率分别为97%(28例)、83%(24例)。结论左心室四极电极的4个LVED和DRLV可用来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且以最大LVED及DRLV作为依据选择起搏位点,CRT应答率较高。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 电极 心脏起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左、右心室功能的价值,同时运用本指标探讨右室压力负荷增加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7例,正常对照组30例,计算左右心室Tei指数。结果(1)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比正常对照组,右室IRT、ICT明显延长,ET明显缩短,右室Tei指数显著增高(P<0.00001);(2)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比正常对照组,左室IRT明显延长,ICT无明显差异,ET明显缩短,左室Tei指数显著增高(P<0.001)。结论(1)组织多普勒Tei指数测量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以较敏感的反映慢性肺心病病人左右心室整体功能的变化。(2)右室压力负荷增加对左室功能有明显影响。

  • 标签: 肺源性心脏病 Tei指数 组织多普勒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年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患者是否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方法41例MFS患者及43例正常对照者行M型、二维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annularplanesystolicexcursion,TAPSE)、右心室面积缩小率(fractionalareachange,FAC)及组织多普勒三尖瓣环收缩速度(S。)。结果MF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虽处于正常范围,但均低于正常对照[TAPSE:(21±2)mm口s.(26±1)mm,P〈O.01;FAC:36%±2%vs.42%±3%,P〈O.01;Su:(12±0.3)cm/svs.(16±0.9)cm/s,P〈0.01]。结论MFS患者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提示MFS可能累及右心室心肌。

  • 标签: 马凡综合征 右心室收缩功能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64岁女性患者,2天前在当地医院发现心脏异常肿块。有轻微发绀史7年。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流出道规则的等回声肿块,致肺动脉狭窄,胸部CT检查显示为低信号肿块。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1周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一、案情摘要2007年7月21日下午18时许,遂溪县杨柑镇豆坡圩居民欧某与人发生争吵,被对方持拳头猛击胸部,当场倒地死亡。

  • 标签: 右心室 猝死 破裂 拳击 遂溪县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辅助检查特点及不同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及预后,探讨ARVC的护理方法。方法采集ARV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进行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护理人员在ARVC患者入院时找出其现存的健康问题,及时提出护理诊断及护理对策,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寻找潜在的健康问题,不断修改护理措施,使护理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肌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氧输送及右心室功能不全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ICU收治的12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生脉注射液10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观察12h、24h患者氧输送及右心室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氧输送及右心室功能12h后发生轻度改变,24h后明显改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脓毒症患者的氧输送及右心室功能变化。

  • 标签: 生脉注射液 脓毒症 氧输送 右心室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D/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多数患者可有家族史,其发病较为隐匿,患者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昏厥、心力衰竭和猝死。心电图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室速发作后,心电图异常更为明显。近年来,关于心电图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有一些研究新进展,总结如下。

  • 标签: 心电图 ARVD/C 室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