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的特征。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65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在治疗过程中检查患者的心电图,比较其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两者的心电图有相似的形态,即呈现典型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同时伴有心电轴右偏,但是因为其的起源不同如前间隔性、后间隔性、游离壁性等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征。结论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不同的心电图特征,熟练掌握这些特征,可以在患者接下来的治疗中较为准确地初步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起源灶,帮助以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更改,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起源右心室 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右心室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急救办法与护理措施及其临床效果讨论。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3年3月我院总共收治的11例急性右心室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例资料,对其中的措施与效果进行会诊讨论。结果经过充分输液扩容、抗休克,积极溶栓、保证灌注,严密监测、谨防心律失常等治疗,11例患者中5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4例患者出现好转,病情稳定并得到控制;3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总有效率81.82%。结论急性右心室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属于危重病例,患者愈后较差,死亡率高。接诊时应及时、有效进行急救;护理过程中应谨慎。通过及时并且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患者生命可最大程度的得到恢复。

  • 标签: 急性RVI 心源型休克 抢救及护理措施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对大鼠肺动脉高压致右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2只,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组,n=8)、肺动脉高压组(PH组,n=6)和丙泊酚组(P组,n=8)。PH组及P组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制备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C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P组于造模后2周开始腹腔注射丙泊酚100 mg/kg,2次/周,连续注射6周。分别于造模前和给药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计算体重差值(△BW=给药结束后体重-给药前体重)。于给药结束后,采用心脏超声测量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右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RVWT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肺动脉瓣口最大峰值流速(PV)。然后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和右心室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结果,Masson染色观察右心室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和右心室心肌组织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PH组△BW和PV降低,RVWTd、IVTd和RVEDD增加,肺小动脉壁厚度和右心室心肌细胞穿核面积增加,肺组织和右心室心肌组织IL-6和TNF-α的表达上调(P<0.05或0.01),光镜下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结构紊乱,右心室心肌细胞间隙增宽,出现明显纤维化;与PH组比较,P组△BW和PV升高,RVWTd、IVTd和RVEDD减少,肺小动脉壁厚度及右心室心肌细胞穿核面积减少,肺组织和右心室心肌组织IL-6和TNF-α的表达下调(P<0.05或0.01),光镜下可见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结构紊乱、右心室心肌细胞间隙及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结论丙泊酚可减轻大鼠肺动脉高压致右心室肥厚,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早期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二异丙酚 高血压,肺性 肥大,右心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同种异体肺移植术中监测吻合血管及右心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因临床终末期肺疾病行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的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行术中TEE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开胸前及吻合口开放后左上肺静脉流速、左下肺静脉流速、右上肺静脉流速、右下肺静脉流速、左肺动脉流速、右肺动脉流速;开胸前、单肺通气、肺动脉夹闭、吻合口开放后右心室基底段内径及中段内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术前比较,肺动、静脉吻合开放后血流速度均增快(P均≤0.005),但均未出现显著狭窄。本研究中9例患者右心室基底段内径及右心室中段内径在单肺通气后较开胸前无显著变化;肺动脉夹闭后右心室内径较开胸前显著增大(P均<0.005);吻合口开放后右心室内径较肺动脉夹闭后显著缩小(P均<0.001),较开胸前也显著缩小(P均<0.05)。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TAPSE、RVFAC在术前即低于正常范围,吻合口开放后这2例患者TAPSE及RVFAC无显著改善。本研究9例患者的TAPSE在单肺通气后较开胸前无显著变化,肺动脉夹闭后较开胸前显著降低(P<0.005),但吻合口开放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本研究9例患者的RVFAC在单肺通气后较开胸前无显著变化,肺动脉夹闭后较开胸前显著降低(P<0.005),吻合口开放后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仍低于开胸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同种异体肺移植中,TEE不仅可以评估吻合后肺动、静脉有无吻合口狭窄,还可以在整个肺移植过程中监测右心功能变化情况,对手术进程及术后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经食管 肺移植 心室功能,右
  • 作者: 李金晶 赵博文 潘美 彭晓慧 陈冉 陈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 浙江省胎儿心脏超声诊断技术指导中心 浙江大学邵逸夫临床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16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湖州 313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 浙江省胎儿心脏超声诊断技术指导中心 浙江大学邵逸夫临床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心脏定量(fetal HQ)分析技术在右室流出道梗阻性疾病(RVOTO)胎儿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RVOTO的胎儿55例,根据其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分为单纯性肺动脉狭窄(PS)组和动脉圆锥干畸形(CTD)组。在标准四腔心切面,利用fetal HQ分析技术获得舒张末期基底-心尖长度(4CV-Length)、横向宽度(4CV-Width),计算心脏整体球形指数(4CV-GSI)。将左、右心室由基底至心尖分为24节段,利用fetal HQ追踪获得心室内膜曲线,计算得出24节段横向宽度(ED)、球形指数(SI)、短轴缩短率(FS)及其Z-评分。从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方面对RVOTO胎儿左、右心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RVOTO胎儿心脏4CV-Length在正常范围,4CV-Width不同程度增大,GSI下降,心脏整体呈球形改变。PS组左室ED较右室增大,在S5~24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较右室更趋球形;CTD组左、右心室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较左室更趋球形;RVOTO胎儿24节段FS均不同程度下降,PS组左、右心室在S5~19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组左、右心室在S1~11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室较左室下降更明显。结论fetal HQ分析技术能够对RVOTO胎儿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右室流出道梗阻 胎儿心脏定量分析技术 Z-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右心室内迹线、波前和心室内相对压的变化规律,为定量评估ASD右心室流场运动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就诊的继发孔型ASD患者97例,按照肺动脉高压(PAH)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组:不伴PAH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30 mmHg]30例,轻度PAH组(PASP 30~50 mmHg)25例、中度PAH组(PASP 50~70 mmHg)22例和重度PAH组(PASP>70 mmHg)20例,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29例为对照组。采用VFM技术分析右心室内迹线和波前的变化规律,并定量评估各组间主肺动脉内径(MPA)、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左心室收缩末期偏心指数(LVEIs)、左心室舒张末期偏心指数(LVEI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内压差(IVPDs)、右心室横径(RVTD)、右心房横径(RAT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Tei指数,三尖瓣E峰流速、A峰流速、E/A,三尖瓣环速度e、a、e/a以及E/e等参数,对以上参数与IVPD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对照组、不伴PAH组与轻度PAH组右心室迹线和波前均显示舒张期能顺利到达心尖顶部;中度和重度PAH组整体呈漩涡状不能顺利到达心尖顶部,血流流动效率随PAH压力升高逐渐减低。②各组间MPA、RVAW、LVEIs、LVEId逐渐增大,LVEF逐渐减小(P<0.05);与对照组和不伴PAH组比较,轻度、中度、重度PAH组RVTD、RATD逐渐增大(P<0.05),Tei指数、E/e逐渐增大,TAPSE、RVFAC、E、E/A、e、e/a逐渐减小(P<0.05)。③与对照组和不伴PAH组比较,轻度、中度、重度PAH组IVPDs逐渐降低(P<0.05),IVPDs峰值均出现在快速充盈期。④IVPDs分别与TAPSE、RVFAC、E、e呈正相关(r=0.848、0.735、0.915、0.822,均P<0.05),与Tei指数、E/e呈负相关(r=-0.711、-0.905,均P<0.05)。结论迹线、波前以及相对压成像可为定量评估ASD右心室血流流场变化、PAH压力大小及右心功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标签: 血流向量成像 房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迹线 波前 相对压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及其参考范围。方法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收治、无需正压通气、无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均在出生>24 h且7 d内测量并计算Tei指数,部分新生儿在第1次测量1~2周后复查。根据胎龄分为<32周组、32~36周组、≥37周组,根据出生体重分为<1 500 g组、1 500~2 499 g组、≥2 500 g组,根据测量日龄分为1~7 d组、>7 d组。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日龄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分析日龄1~7 d新生儿Tei指数参考范围。结果最终纳入128例。<32周42例、32~36周43例、≥37周43例;<1 500 g 42例、1 500~2 499 g 42例、≥2 500 g 44例;早产儿>7 d复查63例,足月儿>7 d复查31例。日龄1~7 d时,≥37周组左右心室Tei指数小于32~36周组和<32周组(左心室:0.382±0.069比0.431±0.069、0.439±0.060,右心室:0.373±0.038比0.431±0.035、0.452±0.064),32~36周组右心室Tei指数小于<32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36周组与<32周组左心室Te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2 500 g组左右心室Tei指数小于1 500~2 499 g组和<1 500 g组(左心室:0.385±0.069比0.434±0.067、0.434±0.064,右心室:0.376±0.039比0.431±0.043、0.450±0.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500~2 499 g组与<1 500 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和足月儿>7 d时左右心室Tei指数与1~7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龄1~7 d时新生儿Tei指数参考范围均随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足月儿和出生体重≥2 500 g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明显小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日龄1~7 d时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参考范围与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成负相关。

  • 标签: 心室功能 婴儿,新生 参考值 胎龄 出生体重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PH)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肺血管重构,肺血管阻力增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随着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右心室后负荷增高,发生右心室重构,最终可导致右心功能衰竭。右心衰竭是导致PH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对PH患者心室功能评价是目前临床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热点。心脏MR(CMR)可以提供多种右心室结构、功能、应变、心肌组织特征及血流等多种参数,用于评估PH严重性及病因诊断、监测预后情况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是评估心室功能的金标准。笔者就CMR在评价PH右心室结构功能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讨论CMR在未来评价、监测PH的一些重要发展,旨在提高对CMR评价PH的认识和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肺动脉高压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的5例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的临床资料,总结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超声诊断特点,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5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异常改变,4例有不同程度的右心扩大,3例右心室局限性膨出形成室壁瘤,5例均有右心室壁变薄、室壁运动减低等征象,而左心系统及肺动脉正常。结论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特异性超声心动图特点为右心扩大合并室壁瘤或室壁变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的临床诊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 简介:目的对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应用Carto系统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85例RVOT起源的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VT/PVCs)患者行RFCA治疗,患者年龄4~84岁,平均年龄(40.5±12.3)岁,病史3~22年,平均病史7.2年。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所有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呈现左束支阻滞,其中Ⅱ、Ⅲ、aVF导联呈高R波,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为5342~52460/24h,伴或不伴室速。应用激动+起搏标测成功判定消融部位。18例患者尝试应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149例RVOT偏间隔部,36例偏游离壁。绝大多数病例通过激动标测最早心室激动时间(EVA)距离体表QRS时间(EVA-QRS)为(32.6±9.4)ms,同时结合起搏标测成功进行消融。在4例复发病例中8mm头端消融导管或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较4mm头端消融导管更具优势。在2个月至8年的随访中,4例(2.1%)复发,在重新手术后获得成功。应用Carto系统标测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传统的激动+起搏标测下,RVOT起源单形态VT/PVBs的RFCA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和低复发率。Carto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性 导管消融术 右心室流出道
  • 作者: 陆佳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期
  • 机构:急性心肌梗塞是危害病人的急、危、重症之一,而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右心室心肌梗塞对病人的危害程度更是险上加险,我科于2008年10月2日收治一例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右心室心肌梗塞的病人,经我科治疗护理后,于10月31日康复出院,现就我们的治疗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电图检查运用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心电图检查,然后将心脏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心电图的诊断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本组的85例患者中,80例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4.12%(80/85);80例患者的ICTnl和CK-MB的均值分别为(75.68±4.36)ng/ml、(90.34±5.34)U/L;同时,在80例患者中,合并窦性心动过缓11例,占13.75%,窦性停搏2例,占2.5%,交界区期前收缩31例,占38.75%,3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占40.0%,房室传导阻滞41例,占51.25%。结论: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中,运用心电图检查的准确性较高,并且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电图 急性下壁 右心室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亚临床右心室功能障碍时,其肺动脉硬化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4月我院接收的54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的健康者54例作为参照组,通过二维超声采集研究对象的常规超声参数,通过速度向量成像技术采集患者右心室应变和应变率参数,对采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两组常规超声参数、右心室游离壁超声应变和应变率参数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后发现,该疾病患者具有亚临床右心室功能障碍,肺动脉硬化度和右心室应变与应变率存在明显关联,所以可以利用肺动脉硬化度作为患者早期右心室功能障碍和右心室治疗有效与否的判断依据。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亚临床右心室功能障碍 肺动脉硬化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亚临床右心室功能障碍时,其肺动脉硬化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4月我院接收的54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的健康者54例作为参照组,通过二维超声采集研究对象的常规超声参数,通过速度向量成像技术采集患者右心室应变和应变率参数,对采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两组常规超声参数、右心室游离壁超声应变和应变率参数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后发现,该疾病患者具有亚临床右心室功能障碍,肺动脉硬化度和右心室应变与应变率存在明显关联,所以可以利用肺动脉硬化度作为患者早期右心室功能障碍和右心室治疗有效与否的判断依据。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亚临床右心室功能障碍 肺动脉硬化度
  • 简介:摘要患者男,61岁,因活动后胸闷伴晕厥入院。入院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超声心动图探及右心室弥漫性占位病变,致右心室流入道和漏斗部变窄,致使左心室前负荷减少,心输出量下降,活动剧烈时因心输出量不足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发生晕厥,考虑该占位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因此,行右心占位切除术+三尖瓣置换术,术后病理证实占位性质为血栓,符合Löffler心内膜炎诊断,同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预后较好。Löffler心内膜炎为罕见病,表现为晕厥并最终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更为罕见,该病例有助于加强临床医师对Löffler心内膜炎的了解。

  • 标签: 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 晕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右心室拖带时与心动过速时冠状静脉窦(CS)导管最短室房(VA)间期是否可用于鉴别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间隔或右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射频导管消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排除了心动过速时CS导管明确离心性传导者、1种机制以上的SVT以及不能拖带者,最终纳入患者120例。通过常规电生理检查明确患者诊断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消融前行右心室起搏拖带。比较拖带与心动过速时10极CS导管最短VA间期。其通道应选择VA间期最短及局部心房波最早者。结果AVNRT患者CS导管最短VA间期差值显著大于AVRT患者[(85.5±28.8)ms对(-4.3±15.7)ms,P<0.000 1]。任一个AVNRT患者(慢快型、快慢型或慢慢型),差值均>40 ms;任一个AVRT患者(无论是间隔旁路还是右侧旁路),其差值均<30 ms。结论比较右心室拖带时与心动过速时CS导管最短VA间期可有效鉴别AVNRT或AVRT。

  • 标签: 心动过速,室上性 机制 心室拖带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究吸烟志愿者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右心室(right ventricle,RV)心肌应变(myocardial strain,MS)、RV结构及功能参数与吸烟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情况。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标准心脏图像采集的正常男性吸烟志愿者49例。记录、汇总每位志愿者的详细吸烟情况。于GE 3.0 T磁共振扫描仪完成心脏二腔心、三腔心、四腔心以及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短轴电影图像扫描。测量RV的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整体圆周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RV结构、功能参数。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志愿者吸烟参数与RVMS、结构及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情况。结果吸烟时间仅与RVGLS呈正相关(r=0.324,P=0.023);吸烟强度与RVGRS、RVGCS呈正相关(r=0.374,P=0.008;r=0.345,P=0.015);与RV的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nd-stolic volume index,ESVi)呈负相关(r=-0.318,P=0.026;r=-0.325,P=0.022);吸烟负担与RVGRS、RVGLS呈正相关(r=0.298,P=0.037;r=0.372,P=0.009)。结论吸烟会影响到RV,在一定负荷状态下,随着吸烟时间延长与吸烟数量增多,RVMS参数显著代偿性增高,RV心肌对吸烟造成的影响存在代偿性机制可能。

  • 标签: 心脏磁共振 右心室 心肌应变 吸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倒U法消融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RVOT及其延伸(肺动脉窦、主动脉肺干)进行消融的1 510例VA患者,年龄(48.10±16.31)岁,年龄范围6~85岁。根据纳入时间及消融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981例,男342例)和倒U法组(529例,男179例),比较2组腔内电图特征、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的差异。结果①倒U法组与常规组分别有经RVOT及其延伸消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20%(456/529)对87.56%(859/981),χ2=0.539,P>0.05];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倒U法组采用三维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R0 Swartz鞘支撑、有效靶点单极标测呈QS型伴降支挫折、双极标测呈初始高幅尖峰电位或初始多峰碎裂电位,可记录到远场A波的比例更高,且腔内双极电图有效靶点的V波至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时间(V-QRS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更长(均P<0.001),而放电时间更短(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排除了有效靶点V-QRS时间存在的差异(P>0.05),其他因素2组间差异依然存在(均P<0.001)。③倒U法组消融时剧烈胸痛发病率[22.31%(118/529)对8.56%(84/981),P<0.001]及心率明显下降的发生率[21.17%(112/529)对12.13%(119/981),P<0.001]明显高于常规组;常规组放电时有爆裂音出现率明显高于倒U法组[7.75%(76/981)对2.08%(11/529),P<0.001];倒U法组未见心包积液或心脏压塞。结论倒U法消融RVOT-VA安全有效。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电生理学 室性早搏 肺动脉窦 右心室流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