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心室双出口诊断中超声心动图的运用评估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7月的20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右心室双出口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超声心动图确诊18例(90.00%),误诊及漏诊2例(10.00%)。超声心动图诊断敏感性、准确度、特异度分别91.18%、90.48%、91.02%。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双出口有着较高诊断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借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右心室双出口诊断 超声心动图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无创诊断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45例,均行心电图检查,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介入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心电图V3R~7R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10h者64.44%,QRS波呈QS波者62.22%,ST段恢复到等电位时,T波已呈倒置状态者62.22%,与同一指标中其他心电图变化情况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好转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P<0.05)。结论右心导联心电图检测不同导联ST段改变可用于右心室心肌梗死无创诊断中,在保守治疗基础上行介入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右心室心肌梗死 无创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是临床最常见可能导致患者猝死的器质性心脏病。ARVC病变主要累及右心室,并以右心室部分心肌被纤维和(或)脂肪组织替代、右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和发生单个或多个室壁瘤为主要表现。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肌病 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心血管造影术(angiocardiography,ACG)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对11例临床确诊ARVC的患者行左心室右心室造影,观察其形态及运动功能(特别是漏斗流出道、心尖小梁部以及下壁).结果11例均行右心室造影,形态上表现为漏斗流出道扩张,其中7例为局限性扩张,3例为局限性扩张并囊袋状突出,1例为局限性扩张并叠盘状影;心尖小梁部8例叠盘状影,2例囊袋状突出,1例叠盘状影并囊袋状突出;下壁9例囊袋状突出,1例叠盘状影,1例囊袋状突出并叠盘状影.在运动功能异常方面,运动减弱最明显,分别见于漏斗流出道8/11,心尖小梁部10/11,下壁10/11;其次为无运动,分别发生在漏斗流出道2/11,心尖小梁部1/11,下壁1/11.1例还另行左心室造影,表现为:小梁粗大,心尖囊袋状突起,切迹,室间隔光滑.结论右心室造影,征象明确,只要抓住发育不良三角形态及功能变化,就能作出正确诊断.ACG是ARVC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心血管造影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医护人员为了提高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的护理效果,通过采取心理护理治疗模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护理质量,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接受护理治疗的100例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为分析研究对象。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来到医院选择就医后,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以往的就医记录、治疗方案以及身体症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询问,与此同时排除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患有其他疾病的概率。医护人员为了更好的区分常规护理治疗方式与心理护理治疗方式,给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带来的护理治疗效果,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过对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医护人员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情绪波动情况进行整理,从而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医护人员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就医期间负面情绪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后续通过所记录的数据信息可以分析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医护人员在对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护理治疗过程中,通过采取心理护理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拉近医患之间的关系,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心理护理 急性右心室心梗 护理治疗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其进行性发展会导致患者右心室功能减低,而对右心室功能的评价在患者病情评估、治疗决策、疗效和预后判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一批心功能定量检测新技术。现就常用定量检测技术在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室功能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并右心室梗死(RVMI)的临床诊断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急性下壁(AMI患者106例,其中合并RVMI37例(观察组),不合并RVMI79例(随机抽取37例为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诊断特点及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提示下壁AMI并RVMI改变37例,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37例,右冠近中端闭塞34(91.9%)例,远端0例,均为右冠脉优势型。回旋支阻塞3例(8.1%),且呈左冠脉优势型。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常合并右心室梗死。对右心室梗死的识别颇为重要,因为应急处理的原则不同。下壁AMI并RVMI的血管病变部位多见于优势型右冠脉的近中段。

  • 标签: 右心室梗塞 临床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在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梗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20日—2018年2月20日期间本院接收的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将66例患者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为2组,33例/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将两组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的情绪评分、住院时间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其不良情绪的改善,可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中青年 急性右心室心梗 心理护理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针对66例本医院诊治的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纳入实验资料,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是抽取时间,以奇偶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3例。分别予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比对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情绪水平、抑郁情绪水平。结果:(1)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梗患者护理前焦虑情绪水平具有一致性,显示出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情绪水平均低于护理前,实验组护理后焦虑情绪水平低于参照组,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护理后抑郁情绪水平均低于护理前,实验组护理后抑郁情绪水平低于参照组,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青年 急性右心室心梗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110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电极组60例和被动电极组50例,主动电极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被动电极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两组植入前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电极植入即刻及随访过程中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结果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延长(P〈0.01),组间差异显著(P〈0.01)。主动电极组在术后即刻起搏阈值较被动电极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测试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起搏应用可行而稳定。

  • 标签: 起搏电极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起搏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住院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共计23例,将该2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内住院治疗的无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23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ST段抬高情况以及冠心病相关因素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ST段的各项阳性指标大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冠心病相关因素发生情况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能够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下壁 右心室心肌梗死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内径与QRS间期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12月至2008年7月期间在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并经右心导管证实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住院当日记录患者静息状态下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选取QRS间期最大的导联。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生化标志物、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及右心导管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224例肺动脉高压患者,根据QRS间期,将患者分为三组,QRS间期〈90ms组,QRS间期90~119ms组;QRS间期≥120ms组。三组间的心电图QRS间期、右心室前后径和右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校正性别和心率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01)。QRS间期与右心室前后径(r=0.434,P〈0.001)和右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r=0.277,P=0.001)显著正相关。三组间的生化标志物、右心导管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内径与12导联心电图的QRS间期相关。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QRS间期 超声心动图 右心导管检查
  • 简介:多年来,人们一直怀疑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室激动及收缩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最终将诱发心力衰竭。为了减轻这种不良后果,有学者提出了更生理的起搏部位如右室中位间隔和高位间隔起搏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为此,我们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技术评估了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不同部位起搏 血流动力学 右心室 右室心尖部起搏 超声心动图 收缩顺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以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依据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71例,为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71例,为急性下壁合并未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均行12导联及右胸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可知,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是导致右心室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且以2或3支病变为主;且两组患者ST段抬高三项指标的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电图STV3R-V6R抬高≥1mm、或STⅢ/STⅡ抬高≥1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价值,诊断阳性率价高,可应用于该病的诊断中。

  • 标签: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室心肌梗死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简述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疗。方法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患者进行诊疗。结论超声心动图或心室造影发现有明显的右心室异常或室速不易控制后亦差。对那些可能出现猝死而药物不能满意控制的心律失常者,宜采用非药物方法治疗。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 右心室 心肌病 诊疗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右心室高位和中位室间隔起搏的QRS波宽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右心室间隔部最佳起搏部位。方法112例DDD型永久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高位间隔部组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组,比较两组的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及术后LVEF值。结果右心室高位间隔部组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组在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及改善LVEF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主动电极均能安全可靠地固定于右心室高位和中位室间隔,获得满意起搏参数及显著改善心功能,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右心室 高位室间隔 中位室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儿科患者心内膜右心室中间隔选择性位点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自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133例植入主动固定导线(3830)至右心室中间隔选择性位点起搏的患者资料,年龄(5.9±4.5)岁,体重(23.2±14.9)kg。心脏结构正常患者88例(88/133,66.2%),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无心内分流及血流动力学无异常患者45例(45/133,33.8%)。随访观察植入手术疗效和安全性、导线参数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133例起搏治疗患者将导线植入右心室中间隔,成功132例(132/133,99.2%),手术时间(93.5±36.3)min,X线曝光时间(2.5±2.7)min,X线曝光量(5.0±3.7)mGy。除1例术后1 d发生导线脱位复位成功外,随访未发生囊袋感染、心肌穿孔、导线晚期脱位、导线故障、膈肌刺激、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访(23.2±15.6)个月,导线参数中长期随访基本稳定,阈值轻度升高,感知无明显变化,阻抗下降[阈值:(1.25±0.89)V对(0.52±0.23)V,P<0.05;感知:(12.56±4.29)mV对(13.26±5.22)mV,P=0.076;阻抗:(550.7±117.2)Ω对(680.2±114.2)Ω,P<0.05]。植入后QRS时限为(110.90±10.65)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植入前相比维持在正常范围[LVEF:64%±8%对65%±4%,P=0.376;LVEDD:(40.21±7.17)mm对(40.69±5.93)mm,P=0.172]。结论主动固定导线(3830)在儿科患者中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实现儿童最佳位点起搏右心室中间隔起搏。中长期随访参数稳定,右心室中间隔起搏具有较好的心功能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导线 儿童 右心室间隔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患病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公共健康。准确评估右心室功能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右心室几何结构复杂,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估右室功能存在局限性。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展,右心室纵向应变被认为是右室功能评估的敏感参数。笔者就右心室纵向应变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右心室功能 纵向应变 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