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 在临床中,下肢静脉属于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患病以后患者会出现活动能力受限的情况,因此加强下肢静脉患者的有效护理尤为重要, 下肢静脉形成 尿激酶溶栓治疗 ,在血管外科诊疗和护理中,它属于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该文主要讨论下肢静脉的溶栓护理。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尿激酶溶栓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58例下肢静脉形成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以静脉造影检查为诊断金标准,观察记录检查获得的数据并分析其临床价值。结果 经静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在58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被确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被确诊的患者有55例,两种诊断结果的数据对比(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的诊断数据接近静脉造影诊断结果,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下肢静脉 1例临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下肢静脉患者 1例,给予患者全方位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焦虑情绪 SAS评分和生活质量 QOL评分。结果: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下肢静脉 1例患者经精心护理痊愈,无后遗症。护理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焦虑情绪 SAS评分和生活质量 QOL评分优于护理前, P< 0.05。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下肢静脉的患者经精心临床护理之后,其凝血功能情况改善,焦虑情绪减轻且生活质量改善。

  • 标签: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外科术后静脉形成的价值。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82 例脑外科手术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41 ),一组进行常规干预(对照组),另一组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护理干预在脑外科术后患者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预防静脉形成,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预防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脑卒中重症病人在治疗中展开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研究,所选入患者为 60例,在本科 2019年 2月至 12月所接诊,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取 30例,以常规方式护理,即对照组,余下 30例则将早期护理加以运用,即观察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结合对静脉发生率、血气指标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 P<0.05。结论 在对脑卒中重症病人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将早期护理干预加以运用,可实现对静脉的有效预防,帮助患者恢复。

  • 标签: 早期护理 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严重关节病变的最有效手术方法。通过关节置换可快速、有效的重建关节功能,达到消除疼痛、纠正畸形和促进功能恢复的目的。但手术可能会造成血管壁内皮损伤、静脉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等不良后果,从而引起下肢静脉( DVT)的形成。 DVT则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额外医疗费用支出;而且血栓一旦脱落还会引起脑血栓或肺栓塞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行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情况、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探求关节置换术后下肢 DVT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而为临床上更好地预防下肢 DVT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降低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性 (下称: 新冠 )肺炎患者静脉形成发生率的防治策略; 方法、 2020年 2 月至 2020 年 3 月对武汉军队组建医院 385 例重症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采用分级个体化防治措施,定期彩超检查下肢静脉形成发病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本组仅一例重症患者发生左下肢静脉形成,无肺栓塞,总有效率达 99.8 %,治疗后下肢肿胀消失,与以往临床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重型新冠肺炎治疗期间,应高度重视下肢静脉形成及肺栓塞预防,分级个体化防治,可有效预防静脉形成,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 标签: 新 型冠状病毒性肺炎 深静脉血栓形成 分级个体化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DV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诊治的46例疑似DVT孕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范围22~38岁,年龄(30.11±32.92)岁,初产妇26例,经产妇20例,孕产妇体质量范围62~97 kg,体质量(79.48±7.76)kg;其中孕妇22例、产妇24例。所有孕产妇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孕产妇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6例疑似DVT的孕产妇中,有35例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现象,其中有14例孕产妇出现DVT,且均在产后发生,有9例出现在左下肢,5例出现在右下肢,4例出现在双下肢;有7例孕产妇其胫后、小腿肌静脉丛内血栓,为周围型;8例髂骨静脉血栓,为中央型;1例为混合型;对于14例DVT的孕产妇,对其实施超声追踪检测,结果显示有11例急性血栓形成者,在经过治疗后,栓塞血管再通,有3例治疗效果不佳,发展为亚急性、慢性血栓。结论孕产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对其DVT病情做出准确诊断,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孕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近年来,儿童静脉发病逐渐增多。若栓子脱落,易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轻者致残,重者致死,严重危害患儿生活质量和生命,因此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有助于提高存活率。由于儿童病情的复杂多变性和特殊性,且缺乏大规模试验和统计,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儿童预防和治疗标准。文章综合了目前有关的临床进展,介绍了静脉的特点,为静脉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肝素 中心静脉导管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脉络舒通丸在下肢静脉形成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静脉形成患者 9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5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脉络舒通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脉络舒通丸在下肢静脉形成中的应用有着较好的效果,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脉络舒通丸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RPR)预测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静脉(DVT)形成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120例,其中术后发生DVT患者48例(DVT组),无DVT发生患者72例(非DV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血常规化验和凝血功能检验中各项指标的水平。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VT组术前及术后3 d NLR、术前RPR、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分别为10.920±7.120、7.190±3.390、(0.090±0.040)%、(4.800±1.480) g/L、(5.960±3.370) mg/L,非DVT组分别为4.650±1.930、6.020±2.430、(0.058±0.020)%、(5.680±1.730) g/L、(3.910±3.060)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6、-2.065、-5.069、2.867、-3.45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LR、术前RPR及术后3 d 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1.171,95%可信区间(CI):1.016~1.350,P<0.05)。与术后D-D曲线下面积比较,术前NLR、术前NLR与术前RPR联合检测、术前NLR与术后D-D联合检测、术前RPR与术后D-D联合检测、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730、2.368、2.278、2.200、2.814,P<0.05)。结论术前NLR、RPR及术后D-D在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静脉形成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NLR与RPR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D-D,而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静脉的准确率。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 深静脉血栓 骨盆及下肢骨折 预测
  • 简介:摘要 上肢静脉是临床上的常见并发症,其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乳腺癌术后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于乳腺癌术后的患者而言,应该积极的预防上肢静脉的形成。

  • 标签: 乳腺癌 上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护理干预服务在重症监护患者中预防下肢静脉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9月某人民医院收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VT(下肢静脉)形成的超声诊断价值与征象特征。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治疗的65例DVT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及同期门诊体检的65例健康人员作为正常组,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两组下肢静脉CDFI值、内径值,分析超声图像特征。结果:研究组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CDFI值均低于正常组,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腘静脉、股浅静脉、肌间静脉、股总静脉内径值均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在DVT形成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超声 征象特征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到 2020 年 6 月的 120例骨科创伤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60例,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 ;观察组 60例,采用预防治疗与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跟栓塞治疗效果。结果在本次探究中,观察组的下肢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对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提前预防与治疗可以明显地减少下肢静脉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骨科创伤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怀疑为DVT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血栓情况。结果:120例疑似下肢静脉患者经手术证实均为下肢静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116例患者存在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96.67%(116/120)。结论:下肢静脉形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能够提升诊断效果,可作为此病临床诊断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 检出率
  • 简介:摘要中医药疗法可降低下肢骨折手术后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以及颅脑或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形成发病率,且可减轻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预防作用较显著,且预防方式多样,涵盖了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法,充分发挥了"治未病"优势。相关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等局限性,今后应针对性加以改进。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中医预防医学 治未病 中医药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防治以及护理对策。方法:以88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下肢静脉形成加强防治,并总结相关护理对策。结果:8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5例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占比5.68%,其中2例右侧、3例左侧。结论:临床加强防治并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防治恶性肿瘤患者的下肢静脉形成。

  • 标签: 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改进入路一期清除腘静脉提高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全下肢型急性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31例通过改进穿刺入路对急性全下肢型静脉形成进行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采用对侧股静脉入路26例,另5例采用小腿静脉入路。29例吸栓前先喷注尿激酶,7例进一步行导管溶栓治疗,26例行髂静脉球囊扩张,14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平均住院时间为(7.6±1.8) d,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50%~99%)16例(51.6%)、Ⅲ级(100%)15例(48.4%)。31例患者有30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7个月,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3.3%,血管闭塞的5例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为16.7%(5/30)。结论通过改进入路采用机械吸栓治疗全下肢型急性静脉形成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改善流入道血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溶栓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