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发症状为静脉形成(DVT)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4例以DVT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病因、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本组DVT患者中,发现有明确病因者107例,包括解剖结构异常39例、恶性肿瘤35例、免疫性疾病15例、遗传性易栓症18例,并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结论对DVT患者进行病因分析,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并发静脉(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高危患者预警管理及评估机制,提高DVT患者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吉林省肿瘤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DVT的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大多为60岁以上(66.2%),多为晚期患者,肿瘤类型以肺癌较多,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P<0.05);24.9%的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76.7%的患者接受化疗,65.9%的患者行PICC置管;并发部位以下肢股静脉比例最高(39.3%),其次为腘静脉(24.9%)和上肢静脉(1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60岁者的1.310倍,具有血栓病史者发生DVT的风险是无血栓史患者的1.599倍,长期卧床者发生风险是非长期卧床者的1.489倍,晚期患者发生风险是中早期患者的2.788倍,腺癌患者发生风险较其他病理类型患者高,接受过手术治疗、化疗以及PICC置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未接受过上述治疗方法的1.489、2.557和1.591倍。结论根据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部位、分期、化疗用药及诊疗措施等对高危患者给予适当的预防性用药,可降低肿瘤患者DVT发生风险。

  • 标签: 恶性肿瘤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所致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以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预防性护理。结果:只有2例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占比2.00%。结论:加强预防性护理,能够进一步降低静脉形成风险。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深静脉血栓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肿瘤介入术后对患者施行静脉症预防护理的价值与效果。方法:72例施行肿瘤介入术治疗的患者,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行临床基础护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给予静脉症的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症的患者占比为2.78%,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深静脉血栓症 肿瘤介入术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下肢静脉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 2019年 6月 1日 -2020年 5月 31日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主干激光闭合术患者 469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实验组 235例行针对性护理,对照组 234例行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x2=5.4545,p=0.0185)、实验组凝血指标 PT、 aPTT、 TT、 Fbg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可降低患者术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术 主干激光闭合术 针对性护理 护理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方式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化下肢护理干预对脊柱手术患者下肢静脉的发生进行预防的效果。方法:将 2017年 2月至 2019年 2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数据库中进行资料抽选,纳入 46例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作为实验样本 ,按照 Excel中公式表格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为 23。 对照组选择常规医疗配合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加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方案进行下肢静脉预防,对比组间差异。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血栓发生率实验组明显更优,组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对脊柱手术患者进行护理管理时,应用护理敏感指标进行质量控制,能够强化患者的护理效果,对于患者的下肢静脉形成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在临床上可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强化下肢护理干预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的护理对策及实施心得。方法:将我院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8月的 78例下肢静脉形成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干预组下肢静脉形成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对策组下肢静脉形成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开展针对性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满意度;患肢肿胀、活动障碍以及淤血、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住院的天数;护理前后下肢静脉流平均速度、 PT以及 APTT;下肢静脉治愈率。 结果:针对性护理对策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P< 0.05。针对性护理对策组下肢静脉流平均速度、 PT以及 APTT、患肢肿胀、活动障碍以及淤血、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住院的天数、下肢静脉治愈率对比常规护理干预组有优势, P< 0.05。 结论:下肢静脉形成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策效果确切,可促使患者凝血功能改善,增加下肢静脉流速度,加速患者症状消失和提高满意度。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对策 实施心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急诊综合护理在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患者中的价值,旨在降低急诊患者下肢静脉的发生风险。方法:以2018年6月-2020年1月为研究对象纳选时间,共计纳选急性DVT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发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人数均为15例,分别施于急诊常规护理及急诊综合护理,评价护理结局。结果:观察组下肢肿痛、重度下肢静脉淤积性改变、肺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经SPASS22.0检验p

  • 标签: 急诊综合护理 急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利伐沙班预防髋臼骨折手术后静脉( 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 2012年 8月至 2014年 10月我院髋臼骨折手术患者 34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 10mg,口服,每日 1次,应用 14天。血管彩色多普勒观察下肢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结果 34例患者未发现 DVT。结论 利伐沙班能有效的预防髋臼骨折术后 DVT发生。

  • 标签: 利伐沙班 预防 髋臼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下肢静脉(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及预防血栓形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2月至2018年10月148例确诊患有DVT的骨科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时期、同科室的148例没有确诊DVT发生的骨科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在骨科住院期间的电子病史资料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凝7项等指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DVT史等多个DVT常见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中患者发生右DVT63例占42.5%,病例组患者出现发热、肺部感染、咳嗽、咳痰、胸闷气短、胸腔积液、便秘临床症状特征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688~12.312,P<0.05或0.01)。病例组与对照组DVT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年龄、损伤类型、下肢关节置换、石膏固定、高血压、DVT病史、中心静脉置管、D-二聚体以及术前白蛋白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红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275~3.998,χ2值为4.889~13.305,Z值为-3.454、-3.50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关节置换(OR=0.383,95%CI0.190~0.773)、咳嗽(OR=0.085,95%CI0.010~0.731)、胸闷气短(OR=0.240,95%CI0.077~0.745)、便秘(OR=0.312,95%CI0.135~0.718)、红细胞计数(OR=3.314,95%CI2.105~5.216)和高血压(OR=0.534,95%CI0.292~0.976)是骨科住院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结论骨科住院患者发生DVT是多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其中,下肢关节置换、咳嗽、胸闷气喘、便秘、红细胞计数和高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应当予以监测和预防护理。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骨科住院患者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下肢静脉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治疗的116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下肢静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8例,B组采用精细护理,A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防下肢静脉成功概率。结果:A组中预防有效患者例数为48例,预防有效概率为82%,B组中预防有效患者例数为56 例,预防有效概率为96%,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患者,两个组差异明显(P <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提前预防采取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静脉的发生情况明显降低,可广泛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神经外科 危重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在诊断下肢静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 2019年 5月至 2020年 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45例疑似下肢静脉患者,均给予彩色超声、静脉造影检查,以静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重点探讨彩色超声在下肢静脉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性、漏诊率、误诊率,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45例患者中,经静脉造影检查确诊有 42例患者为下肢静脉,而彩色超声在下肢静脉诊断中的灵敏度为 92.86%、特异度为 66.67%、诊断符合率为 91.11%、漏诊率为 7.14%、误诊率为 33.33%,诊断准确度高。结论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灵敏度、诊断符合率高,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有较大应用价值。

  • 标签: 彩色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循证护理对 ICU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自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到本院 ICU 进行治疗的病患参与研究,根据研究的标准从中选取 20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均 100 例病患。参照组病患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病患采取循证护理方式。对比两组病患下肢静脉的发病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研究组病患的下肢静脉发病率明显低于参照组病患( P<0.05 );研究组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病患( P<0.05 )。 结论: 对 ICU 病患展开循证护理,能够用很大程度上避免下肢静脉的发生,有效控制其发病率,并且大大提升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医患、护患关系,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ICU 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和运用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40例DVT患者和40例非DVT患者,分组为DVT组、非DVT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2组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计算诊断效能指标。结果:2组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性别、BMI≥30kg/m2、手术/外伤史、红细胞(RBC)组间比较中有显著差异P<0.05;而组间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以及血小板(PLT)等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BMI≥30kg/m2、手术/外伤史以及RBC均是影响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多普勒超声在DVT患者中的诊断准确性为96.25%,敏感度为95.12%以及特异度为97.44%。结论:下次静脉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具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多普勒超声 危险因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普外手术后下肢静脉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观察病例筛选普外术后下肢静脉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分别有25例,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法华林,将两组最终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同对照组治疗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较少,两组指标数据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普外手术后下肢静脉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法华林联合进行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恢复速度,减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普外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骨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对于预防患者下肢静脉的应用效果。 方法 : 本次研究对象共 46 例,均选自我院收治的骨创伤患者,选取时间为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5 月,根据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应用,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在以往常规护理模式下,按照科室相关规定,为对照组患者提供饮食、用药、疾病监测等各方面的护理服务,组内成员共 23 例。其余患者归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内容同上,另外增加使用中医护理技术。 结果 :从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概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各项指标的比较上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 合理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将情志护理、辩证施护、术后功能锻炼贯穿至骨创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质量提高,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发挥。

  • 标签: 骨创伤 中医护理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围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静脉患者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我院下肢静脉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时段:2019年6月-2020年6月,系统抽样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围术期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即6.67%,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运用于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患者的介入溶栓疗法中,于临床疗效方面有推动作用,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介入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医用弹力袜在下肢静脉形成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收治的 86例下肢静脉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对照组43例采用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 43例患者在传统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施加配合使用医用弹力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症状 。结果:观察组肢体疼痛患者数、肢体肿胀患者数明显小于对照组肢体疼痛患者数,差异显著(P< 0.05)。 结论:对下肢静脉患者使用医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医用弹力袜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肢体肿胀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静脉形成中的疗效。 方法 将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我院所收治接受手术治疗的 68 例宫颈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 34 例。一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参照组,另一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加强预防下肢静脉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下肢静脉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别。 结果 经过护理后得出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表明统计学意义显著( p<0.05 )。 结论 加强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而且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