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原禅宗是早期传入吐蕃的三大教派之一,其传入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因教义不同,中原禅宗传入吐蕃以后,与苯教发生了冲突。经过三次规模不等的教派斗争,中原禅宗最终成了吐蕃宗教的一大支流,并对整个吐蕃宗教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中原禅宗 吐蕃苯教 教派斗争
  • 简介:摘要:唐蕃关系是唐朝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通过联姻的方式确立了双方的甥舅关系,促进了两国文化经济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西南边疆的稳定。唐与吐蕃建立的甥舅国关系随着唐朝国力的由盛转衰而发生变化,逐渐由长幼关系发展为平等关系。这种关系的调整也符合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的发展规律。双方关系的演进对西藏最终纳入中国版图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 简介:本文对吐蕃统治河西时期的两位"破落官"王锡及S.1438文书中的沙州长官所遗存的文字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揭示吐蕃统治河西时期没蕃汉人的普遍心理,以及他们在吐蕃上层统治者与汉人百姓之间所起到的调和作用,并探及其文章的文学特性.

  • 标签: 破落官 王锡 沙州长官
  • 简介:在整个吐蕃时期,吐蕃和唐朝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使者往来。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遣使入唐,唐太宗随之遣冯德遐赴藏抚慰,唐蕃之间长达200多年的官方交往由此开启。唐蕃首次遣使往来是在赞普弃宗弄赞平息部落叛离,于633年迁都逻些后,内部局势稳定,积极向外拓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为文成公主入藏作了积极的铺垫,为此后藏汉两族人民之间更进一步地频繁往来,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 标签: 唐朝 吐蕃 使者互访 考述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07
  • 简介:近读王森教授(1912—1991年)大作《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他在第一篇《吐蕃时期的西藏佛教》中论及赤松德赞(742—797年)迎请印度寂护、莲花生大师,又建立桑耶寺(约799年)之后,评论说:“但实际上,密宗在吐蕃时代并末广泛流传”。王森教授是研究藏传佛教的权威专家,是我敬仰的前辈学者。

  • 标签: 吐蕃时期 康巴地区 中国藏学出版社 传布 西藏佛教 2010年
  • 简介:敦煌莫高窟于盛唐时开始图绘报恩经变,之后一直流传至五代。经变画的依据是《大方便佛报恩经》,经文有七卷九品,其中序品、孝养品、论议品、恶友品和亲近品等五品进入到经变画中,经文中讲述的故事是经变表现的重点内容。

  • 标签: 《大方便佛报恩经》 敦煌莫高窟 信仰 吐蕃 经变画 经文
  • 简介:本文主要从法律史和经济史的角度对敦煌出土吐蕃文契约文书的资料价值作了言简意赅的分析,以期引起学界之关注。

  • 标签: 敦煌 吐蕃文 契约文书
  • 简介:西藏史籍关于"吐蕃僧诤"的记载,其主干部分大多数来源于《拔协》,包括论辩的过程、"僧诤"的结果以及摩诃衍禅法的内容等,由此造成了众多史书在这一事件上的单一化视阈。去除《拔协》在"吐蕃僧诤"研究中独一权威地位且研究视域多元化之后,就可以发现:首先,"吐蕃僧诤"中并不存在一个正面的交锋过程,所有佛学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书面文字的方式展开的,持续时间为三年左右。其次,讨论的结果是禅宗在吐蕃"停废"之议的取消,虽然禅宗在吐蕃发展的黄金期结束,但禅宗系弟子在吐蕃依然活跃。再次,就摩诃衍的禅法而言,也不存在"无分别说"破坏善法的存在基础问题,"无分别说"是在胜义的层面阐释的。

  • 标签: 吐蕃僧诤 拔协 禅宗 无分别
  • 简介:公元6至7世纪,西藏高原处于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形成的时候,雅隆部落崛起,吞并了许多部落。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任赞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稳定内部、建立法制、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进而统一了西藏高原。公元633年迁都拉萨。公元634年吐蕃已成为西藏高原统一的强大的王朝。这个时期的造型艺术,得到巨大发展。也体现了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与繁荣。大昭寺建筑是汉藏文化交汇的具体体现

  • 标签: 文化交流 大昭寺 西藏高原 吐蕃时期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 简介:摘要吐蕃时期是藏族佛教发展和佛经翻译的重要时期。佛经翻译在整个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佛经的翻译主要靠译师们来完成。除了藏族本土的译师之外,外来僧人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翻译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要讨论了吐蕃时期外来僧人对佛经翻译方面的贡献。

  • 标签:
  • 简介:在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贸易关系史上,宋代四川与吐蕃族地区的贸易颇具典型性。本文从贸易的内容、宋廷对贸易的管理、贸易中所贯穿的民族政策、贸易的作用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考察,认为宋代四川与吐蕃族地区的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标签: 少数民族 吐蕃 茶马贸易 四川地区 中原王朝 封建国家
  • 简介:文章通过汉藏文献史料和古代壁画中的体育图像,以吐蕃马球、围棋、杂技百戏等为例,探讨了唐蕃文化交流对吐蕃体育的影响。并指出这与当时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 标签: 吐蕃体育 唐蕃文化 交流
  • 简介:公元八九世纪,唐朝、吐蕃、南诏之间战事不断。南诏政权相对弱小,对两大强邻和战政策随时局不断变化。沿时间梳理分为四阶段。一、南诏得到唐朝扶持统一云南,受唐册封。二、南诏与唐朝关系恶化,发生两次天宝战争,南诏结附吐蕃。三、唐朝为对付吐蕃联合南诏的进攻,欲重新结盟南诏,而南诏也因吐蕃压迫过深,重新与唐结盟。四、南诏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毁约攻唐,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最后国力虚空,政变过繁,终亡国

  • 标签: 唐代政治 南诏 吐蕃 和战政策
  • 简介:2016年,有关中国边疆治理、疆域沿革、边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等中国边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西藏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具启发性、更为多样化的思考维度.古代藏族与汉文史籍所载西羌、南羌、月氏、西戎诸族之间的同源关系,堪称上古西藏经古代丝绸之路与中原文明交流互通关系之明证.回顾历史是为经世致用.青藏高原考古、藏文文献整理与研究等专题领域的新成果,不但为象雄、吐蕃时期的西藏历史研究继续提供实证,更进一步激发学界关于古代西藏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的热议.这一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趋势,为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学理论体系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边疆学理论 象雄吐蕃 “一带一路” 综述
  • 简介:文章根据藏文古籍《门隅明灯》的相关记载,梳理了吐蕃赞普后裔在门隅的繁衍与承袭。门隅本为吐蕃属地,吐蕃末年王子藏玛被流放至此,其后裔在当地被尊为王,逐渐形成了弥森巴王和康巴王等两个王系,一直以来统治着广大的门隅(含珠隅)地区。赞普后裔在门隅的统治,使吐蕃文明传播到门隅各个角落,也奠定了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这是所有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者都无法改变的。

  • 标签: 门隅 赞普后裔 弥森巴王系 康巴王系 《门隅明灯》
  • 简介:摘 要:被国务院定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吐蕃陵墓群”有大小墓葬千余座, 覆盖柴达木盆地全境。墓群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内涵丰富、形制奇秘;墓群的结构、形制、殡葬仪轨、周边环境、殉葬种类等迹象众多。其所蕴含的文化属性、 宗教隐喻,史学信息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故作一简要论述。

  • 标签: 都兰吐蕃陵墓 文化符号 吐蕃苯教文化
  • 简介:本文主要根据敦煌文书P.3047《吐蕃占领敦煌时期乾元寺科香帖》为中心,对晚唐五代敦煌寺院对香料的科征和寺院香料消费情况进行了探讨,寺院使用香料主要向当事僧尼科征,科征标准约21个僧尼科征一两出产印度名贵香。敦煌地区除了使用印度波斯地区的香料外,还在沐浴和造药食中大量使用产自龟兹的安息香和当地的草豆蔻、香枣花和艾等香料。

  • 标签: 敦煌 寺院 香药 科征 消费
  • 简介: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僧侣可以通过博换、买卖、请田、继承祖业等方式占有土地,而吐蕃茄归义军政权在认可僧侣占田的同时,还通过对僧侣据地征税课役、控制僧侣土地所有权的变更等方式对僧人的私有土地经济进行管理,从而构成吐蕃和归义军政权对敦煌佛教教团经济管制的重要内容。

  • 标签: 敦煌 僧侣 土地 税役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