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简牍未出土之前,西汉书法文字的研究几乎是盲点,而仅存的西汉碑刻又甚少,认为“前汉无碑”。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西汉时期统治者总结秦亡经验教训,主张“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治坟,不立碑。整个西汉时期没有出现像秦时那样庄重的刻石,这与社会风气及统治者的施政理念密切相关;

  • 标签: 西汉时期 简牍 文字 刻石 “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 简介:东亚简牍文化圈是由东亚这一地理空间内共同出现的文化要素组成,是有史以来中国和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国家共有的历史发展产物。从地理位置来看,我们所说的东亚地区包括以位于北纬40°、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为圆心,呈扇面展开的地区,北面至北纬50°萨哈林岛地区一线(帕米尔高原—新疆—阿尔泰山脉南部—蒙古—黑龙江北部—萨哈林岛),南抵北纬20°越南河内一线(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东面—西藏—河内),东面直到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太平洋西岸地区,大致包括今天的中国、韩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

  • 标签: 黑龙江北部 萨哈林岛 地理空间 乐浪郡 习字简 太平洋西岸
  • 简介:本文通过对秦汉县禄秩等级的动态考察得出:秦代县为千石至六百石的秩级,当时可能不存在大县与小县的划分,也不存在以"县长"称呼县长官的情况;西汉初期县的秩级向下延伸至三百石,且以六百石为界,明确区分为大、小两等,分别以"县令"和"县长"称呼其长官。西汉初期设立的低秩县打破了商鞅以来县的禄秩框架,而直接将乡邑聚升格为县(特别是封为侯国)的做法,使得西汉中后期县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随着时代的演进,地方郡县的地位都有所下降。但从县数量的增加和县令长的迁转都可以看出,县秩级的下调并不表示县在地方行政中地位的下降。

  • 标签: 禄秩 百石 邑聚 西汉初期 千石 县令长
  • 简介:“尚”作为吐蕃王朝时期重要的政治身份,与“论”组成的“尚论”,是吐蕃王朝的为官阶级,自吐蕃王朝成立以来在王朝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吐蕃王朝的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往的吐蕃历史研究内容丰富,成果显著。但是,把“尚”作为吐蕃王政时期的一种独立的统治势力,考察其在吐蕃王朝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并对此加以专门讨论的文章并不多见。故本文依据敦煌文献等历史资料来考释吐蕃王朝时期的“尚”(外戚)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同时阐述外戚势力的专权干政,以及不同外戚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来说明吐蕃外戚势力对吐蕃王朝中后期产生的影响。以及吐蕃当政者采取打压庞大外戚势力的措施,企图以此达到缓解社会矛盾与权力重新分配的目的。并以此说明吐蕃王朝不同外戚势力对内对外的利益斗争是怎样对吐蕃王朝的最终灭亡产生了决定性的负面影响。

  • 标签: 吐蕃 外戚 利益斗争
  • 简介:长期以来,吐蕃远古小邦问题一直颇存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一、小邦存在的时代是否为吐蕃时期;二、诸小邦是何时被吐蕃所征服的;三、在悉补野王统时代和吐蕃王朝时期,吐蕃与诸小邦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四、吐蕃之前究竟有多少个小邦;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吐蕃史的角度以及具体的地理环境、文化与史实背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认为诸小邦存在于悉补野王统出现之前,小邦的具体数量超过了40个,在悉补野王统时期一些小邦已经被征服,并从敦煌吐蕃藏文写卷、近年新发现的11世纪苯教古文书等出土文献资料出发,结合《弟吴宗教源流》等后期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载对吐蕃与小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推测。

  • 标签: 小邦 吐蕃 悉补野王统 关系
  • 简介: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有不少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年)的作品。就其使用的文字而言,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古藏文文献,数量约在12000件左右;其二为汉文文献,数量也非常可观。这些文献主要是佛教典籍,既有佛教经典,又有僧人行记,还有各类释门杂文,真实地反映了前弘期吐蕃佛教的兴盛状况。与吐蕃王朝历史有关的文献数量虽不是很多,但非常重要,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用编年的形式记录了吐蕃王朝每年的大事,包括会盟、狩猎、征战、税收等,成为唐代吐蕃史研究的基础。敦煌写本中与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很多,为唐代吐蕃社会史、宗教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可补充或印证汉文史籍及后世藏文文献的记载。此外,还有其他多种古代文献,如法律文书、占卜类文书、伦理文书、文学作品等,不管是藏文或汉文,都是弥足珍贵历史资料。

  • 标签: 吐蕃文献 历史学 敦煌写本唐代
  • 简介:本文针对史学界对北宋与河湟吐蕃关系考证的偏失与不足,从前宋与河湟吐蕃的关系入手,着重考察了仁宗后期至英宗时期与河湟吐蕃的关系,并将神、哲、徽三代朝廷对吐蕃政策的变化联系起来,试图从中把握史的联系与演变

  • 标签: 北宋 河湟吐蕃 联盟的形成与发展 武力征服 得与失
  • 简介:摘要:本文对吐蕃时期碑文的研究基础上,从8至9世纪时期的碑文中出现的地名进行注释及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了阐述,并加以总结,展望未来。

  • 标签: 吐蕃时期 碑文 地名
  • 简介: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的记载,一位曾以三种不同身份——赞蒙、母后、太后出现的女性墀玛类(705~712在位)活跃在公元675年至712年间,她便是吐蕃历史上的一代女王墀玛类。

  • 标签: 吐蕃时代 墀玛类 敦煌学 执政时间 藏族
  • 简介:本文利用藏汉文史料,对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的建立年代、治所、辖区范围、历任长使等问题一一探讨,提出己见。同时,对宣慰司辖下的各个军政机构次第考证,有助于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

  • 标签: 吐蕃 宣慰司 脱思麻
  • 简介:本文通过对意大利亚非研究院藏《世间总堆》手抄本文献的缜密分析和研究,认为这部手抄本系吐蕃王朝时期的文献,其年代至少在公元8世纪之前。该文献内容对"苯教"名称的来源、对辛绕弥沃的历史地位、对苯教的发源地、藏族先民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吐蕃苯教的面貌等方面的了解和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 标签: 《世间总堆》 辛绕弥沃 苯教
  • 简介: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形态表现为封建农奴制性质,赞普虽拥有绝对权威,但朝中重大事项往往以会议形式决策。文章依据藏文史料,将其会议决策制度归纳为御前会议、尚论会议、臣民会议、辩论会议、区域性会议等5种形式,并就各种会议的规模、权威、议题、召集人员等内容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 标签: 吐蕃王朝 会议 决策制度
  • 简介:吐蕃时期,藏族史书为了神化王权,彰显赞普的地位,在某些词汇运用上,严格区分等级,在史料取舍与编排上,惩恶扬善,塑造德政形象,这种编纂方法明显具有汉族史书“春秋笔法”的特征,反映出吐蕃时期藏族史书的编纂深受内地的影响,史学与社会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吐蕃 历史文书 春秋笔法
  • 简介:中原禅宗是早期传入吐蕃的三大教派之一,其传入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因教义不同,中原禅宗传入吐蕃以后,与苯教发生了冲突。经过三次规模不等的教派斗争,中原禅宗最终成了吐蕃宗教的一大支流,并对整个吐蕃宗教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中原禅宗 吐蕃苯教 教派斗争
  • 简介:摘要:唐蕃关系是唐朝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通过联姻的方式确立了双方的甥舅关系,促进了两国文化经济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西南边疆的稳定。唐与吐蕃建立的甥舅国关系随着唐朝国力的由盛转衰而发生变化,逐渐由长幼关系发展为平等关系。这种关系的调整也符合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的发展规律。双方关系的演进对西藏最终纳入中国版图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 简介:近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地铁2号线”五一广场”站地下管道改造施工中,工人们在一口古井中再次发现了大量简牍。目前从古井外面往里看不但有木牍、木简,还有竹简,估计至少有一万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卜宪群认为,这一万多枚简应该是东汉时期的官文书,

  • 标签: 东汉时期 长沙市 早期历史 简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发掘
  • 简介:一、概说通过对中亚地区的考古探险,A.斯坦因爵士挖掘出土了一大批宝贵的考古学资料.在尼雅、安迪尔和楼兰地区的遗址中,他找到了一些写在木简、皮革、丝绸碎片和少量纸稿上的佉卢文文书.这批反映古代新疆地区日常生活的文书是一个信息宝库.其内容涉及了这一地区在公元2世纪到4世纪的社会、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

  • 标签: 新疆地区 出土 佉卢文文书 妇女 简牍 中亚地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6
  • 简介:户赋与刍稾税是分别征收的,户赋每年交纳16钱和1石刍,刍稾税是每顷3石刍和2石稾

  • 标签: 刍稾税 简牍赋 赋刍稾
  • 简介:《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筒牍》中的奴婢廪食粟出入簿及河堤简,其整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脱字处当补未补,亦有错补。筒文解释也有不当处。对这些脱字考补,错补的纠讹,释文不当处补释,不仅十分必要,对于其深入的研究也有所裨盘。

  •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筒牍整理 出土文献
  • 简介:在整个吐蕃时期,吐蕃和唐朝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使者往来。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遣使入唐,唐太宗随之遣冯德遐赴藏抚慰,唐蕃之间长达200多年的官方交往由此开启。唐蕃首次遣使往来是在赞普弃宗弄赞平息部落叛离,于633年迁都逻些后,内部局势稳定,积极向外拓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为文成公主入藏作了积极的铺垫,为此后藏汉两族人民之间更进一步地频繁往来,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 标签: 唐朝 吐蕃 使者互访 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