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杜甫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其以诗记史,从其涉及边事战争的诗篇(这里主要是指唐朝与吐蕃之间的边事战争)我们可以看出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对吐蕃的政策是不一样的,这与唐王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变化是有直接的关系。

  • 标签: 杜诗 唐王朝 吐蕃 关系
  • 简介:凤凰山十号汉墓中出土的竹简和木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郑里廪簿是郑里贫民向政府借贷种粮的记录,牍文中的"口钱"并不是口赋。有关"算"的赋税项目就是"算赋",不是"杂税",并不存在另外数目为百二十钱的算赋;且算赋的征收是每月重新定算,每月征收一次。另外,该牍文所记算赋可能只是战争之际较大提高了赋额的算赋,文景时期的常规算赋并没有该简文记载的那么高。

  • 标签: 凤凰山汉简 十号墓 郑里廪簿 算赋
  • 简介:吐蕃时期的政治制度研究是藏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其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成果不突出.文章从部落与会盟制度、行政与职官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财政经济制度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近十年来对吐蕃政治制度的研究成果以及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一时期在吐蕃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特点,最后,根据当前对吐蕃政治制度的研究状况,提出了改进吐蕃政治制度研究的建议.

  • 标签: 近十年 吐蕃 政治制度
  • 简介:敦煌吐蕃文献资料是研究我国藏族古史的重要早期文献。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分析敦煌吐蕃文献中藏文应用文书的种类和写作方法,解读当下藏文应用文书的现状及应用意义。

  • 标签: 敦煌 吐蕃藏文应用文书 种类 应用意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02
  • 简介:三、吐蕃告身制度来源于唐朝 ,故吐蕃的告身制度与唐朝在等级及告身的装饰、法律经济利益等方面都有一些差别,吐蕃的告身

  • 标签: 吐蕃影响 君主理论 政治制度君主
  • 简介:文章分析了公元699年吐蕃大相论钦陵以反叛的罪名被赞普逼迫自杀、赞婆率其后代降唐这一事件的原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论钦陵兄弟把持吐蕃朝政多年,相权威胁到了君权,引起赞普的不满与打击;其次,钦陵与王室、其他贵族、平民百姓之间的矛盾使然;再次,唐朝的离间政策加速了论钦陵的败亡。认为论钦陵势力的消亡有利于吐蕃赞普加强君主的权力,促使封建因素在吐蕃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 标签: 吐蕃 论钦陵 赞婆
  • 简介:要阐述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首先必须要界定一个吐蕃王朝的起止时间。本文参照恰白·才旦平措等的《西藏通史·松石宝串》的说法:以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诸部、定都逻些(公元628年)为吐蕃王朝建立的时间,以达玛赞普被刺杀(公元842年)为吐蕃王朝解体的时间。本文所谈的政教关系也是就这个时间段而言的。不妥之处,请专家及读者赐教。

  • 标签: 吐蕃王朝 政教关系 宗教学 起止时间 演变 吐蕃时期
  • 简介:《王昭君变文》的创作年代虽然没有定论,但是通过史料可以推断其创作于敦煌被吐蕃占领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对昭君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并赋予昭君悲剧性女性像色彩。作为一种庶民文学形式,变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敦煌普通民众的生存形态和心理状态。

  • 标签: 《王昭君变文》 敦煌 吐蕃 庶民像
  • 简介:"行国政治"是草原民族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最高首领及其宫帐的居止之所,亦即国家阙廷之所在,也就是举国的政治中心。文章利用唐代汉文文献、古藏文文献"大事纪年"及相关史料分析吐蕃政权的性质问题,进而论证"行国政治"之成立,具体表现为吐蕃社会"逐水草无常所",政府官员扈从赞普及其大拂庐,组成一个移动迁徙的中央政府,常年在夏季草场和冬季草场之间迁徙游牧。

  • 标签: 吐蕃王朝 行国政治 大拂庐 “大事纪年” 季节性营地 逻些
  • 简介:摘要:成文法的制定和产生标志着社会由个人独裁走向阶级独裁的过渡,君主的话本身等于法律现象逐步被成文的阶级意识所取代。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社会走向文明的表现。基础《三十六种大法》是吐蕃第一部根本大法,也是吐蕃王朝走向繁荣发展的象征。本文通过阅读古代的藏文文献,探讨了吐蕃《三十六种大法》制定年代和相关问题。

  • 标签: 《三十六种大法》 松赞干布 芒松芒赞 十善法
  • 简介:敦煌文书显示,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教团都司对教团经济进行严格的管理。都司发布了防止教团财产外流的宣言,不定期对教团的全部资产进行总体清点与核算;都司僧官亲自收取佃户缴纳的地租,参加寺院及教团其它机构财物的算会和点检,审核交割点检历状和算会牒;寺院等机构的僧官和僧职人员的任职和辞职都必须经过都司的同意。都僧统还亲自过问普通僧职人员和依附阶层的经济利益。敦煌都司的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其它地区教团的经济管理状况。

  • 标签: 吐蕃归义军时期 敦煌都司 经济管理
  • 简介:摘要:物候学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提出。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1]。竺可桢先生和宛敏渭先生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物候在我国具有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高下差异以及古今的差异[2]。其中物候的古今差异理论为研究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农业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竺可桢先生1972年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应用考古材料、物候资料和方志文献首次勾勒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周期波动性变化的基本状况,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四暖四寒”模式。[3]先生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反映的是东部季风区的一般规律性,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西部非季风区,更无法直接套用于青藏高原复杂地理环境的气候变化。但这种研究模式已被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并逐渐形成了历史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以这一方法对《弟吴曲迥》(吐蕃史)中记录的历史物候资料进行梳理,抛开文本中带有明显的文明修饰和文法比喻成分,通过分析有用的历史物候资料,试图探索吐蕃时期青藏高原腹心地带粗线条的历史农业地理轮廓。

  • 标签:
  • 简介:《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有倒书现象,自清代汪越以来,不少学者参与讨论,发表了不少意见。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倒书有特别的用意,一派认为没有。但多数学者仅是从传世文献入手,更多的是分析倒书文字的内容,或通过分析表的真伪来立论。所得结论,合理不合理的成分均有。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各地陆续出土了大批的秦汉简牍,有一些简牍上便写有倒书。因为《史记》有很大可能最早是写在竹筒上的,所以出土文献中的倒书就为解开《史记》中的倒书现象提供了新的材料,可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利用出士简牍对倒书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旨在发现更多的证据,提出新的可能,为问题的最终解决作出努力。

  • 标签: 史记 倒书 简牍
  • 简介:论氏家族即是698年投降唐朝的吐蕃噶尔家族,先前已有《拨川郡王碑》《论惟贤神道碑》和《论博言墓志》等有关该家族的石刻史料传世,最近发现的《论惟贞墓志》为学界增添了新的史料。本文在对《论惟贞墓志》进行释读的基础上,综合现有的汉藏文史料,对吐蕃噶尔家族的兴衰,入唐之后唐廷对论氏家族及其所率领的吐谷浑部落的安置,论氏家族在安史之乱和奉天之乱中的作用,唐末论家的没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借此探讨唐代蕃将家族的历史地位。

  • 标签: 吐蕃 噶尔 论惟贞 论博言 蕃将
  • 简介:<正>《药师经变》是莫高窟吐蕃、归义军张氏时期洞窟壁画中出现最频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药师经变》不仅数量多,场面宏大,而且,几乎每幅都有乐舞的内容。因而,对这一经变中乐舞的研究成为敦煌舞乐形象研究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集中了莫高窟吐蕃、归义军张氏时期的《药师经变》共32幅,试图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乐舞场而在《药师经变》中的布局演变规律以及乐舞自身布局的基本特点,并对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 标签: 吐蕃 中国化 壁画 归义军 佛国净土 佛教
  • 简介:吐蕃历史上的赞普统治时代,朗达尔玛是最末一位赞普。从朗达尔玛执政开始至公元十世纪末,这段时期的史料很少,即使偶有所见也很混乱。所以,想写一部相关的比较详尽的史记是很困难的。不仅如此,我们自己的史学家又几乎都是忠实的佛教信徒,因此,他们只能看到和记录藏传佛教的神圣和权贵施主们信教的伟大品行,而很少记录和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什么叫史记?

  • 标签: 赞普 历史 统治 吐蕃 藏传佛教 史学家
  • 简介:作为古代吐蕃王朝时期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吐蕃社会的民事法律有着自身独特的内容。作为维护本民族经济基础和民事权利,为维护一定的所有权制度和可能产生的商品关系、婚姻关系、财产继承关系等领域的法律规定,能够体现出以调整其所有制关系和其所反映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主要是由吐蕃王朝社会高层通过赞普诏书和各机关或各级官吏针对吐蕃全局的经济、人身、婚姻、财产领域的民事纠纷案件的处理规则,以及通过藏族古代社会特有的议事会议制度中盟誓后宣布的决定或法规演变而来,另外由地方各级官吏针对各自的统辖区处理大小事务时,征求吐蕃中央君臣意见后制定的各种民事领域的习惯法,还包括诸法合体的各种法典和契约表现出来的内容等,构成了吐蕃王朝时期法律体系中具有藏族本土法文化特色的民事法律制度。

  • 标签: 吐蕃王朝 民事法律 藏族
  • 简介:唐代吐蕃,是中国边疆民族史上重要的一页。由藏族先民们所创造的吐蕃文化,是中华民族史上华美的篇章。吐蕃民族尚武雄健,推崇武力,其兵威震撼亚洲腹地,但在社会生活方面,却又崇尚华美,追求精致,给后世留下无数灿烂辉煌的遗宝。

  • 标签: 吐蕃 中华民族史 衣物 织锦 海外 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