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7世纪中叶到9世纪末,吐蕃军队在青藏高原上迅速崛起,建立了强大的吐蕃政权,军事体育发展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长期频繁的征战,使吐蕃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军事体育思想。同时,开明的外交政策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促进了吐蕃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也使得军事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 标签: 吐蕃王朝 军事体育 体育活动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07
  • 简介:近读王森教授(1912—1991年)大作《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他在第一篇《吐蕃时期的西藏佛教》中论及赤松德赞(742—797年)迎请印度寂护、莲花生大师,又建立桑耶寺(约799年)之后,评论说:“但实际上,密宗在吐蕃时代并末广泛流传”。王森教授是研究藏传佛教的权威专家,是我敬仰的前辈学者。

  • 标签: 吐蕃时期 康巴地区 中国藏学出版社 传布 西藏佛教 2010年
  • 简介:敦煌莫高窟于盛唐时开始图绘报恩经变,之后一直流传至五代。经变画的依据是《大方便佛报恩经》,经文有七卷九品,其中序品、孝养品、论议品、恶友品和亲近品等五品进入到经变画中,经文中讲述的故事是经变表现的重点内容。

  • 标签: 《大方便佛报恩经》 敦煌莫高窟 信仰 吐蕃 经变画 经文
  • 简介:本文主要从法律史和经济史的角度对敦煌出土吐蕃文契约文书的资料价值作了言简意赅的分析,以期引起学界之关注。

  • 标签: 敦煌 吐蕃文 契约文书
  • 简介:西藏史籍关于"吐蕃僧诤"的记载,其主干部分大多数来源于《拔协》,包括论辩的过程、"僧诤"的结果以及摩诃衍禅法的内容等,由此造成了众多史书在这一事件上的单一化视阈。去除《拔协》在"吐蕃僧诤"研究中独一权威地位且研究视域多元化之后,就可以发现:首先,"吐蕃僧诤"中并不存在一个正面的交锋过程,所有佛学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书面文字的方式展开的,持续时间为三年左右。其次,讨论的结果是禅宗在吐蕃"停废"之议的取消,虽然禅宗在吐蕃发展的黄金期结束,但禅宗系弟子在吐蕃依然活跃。再次,就摩诃衍的禅法而言,也不存在"无分别说"破坏善法的存在基础问题,"无分别说"是在胜义的层面阐释的。

  • 标签: 吐蕃僧诤 拔协 禅宗 无分别
  • 简介:致书和致籍是汉简中的一类重要的文书,目前对它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认为作为通关文书的致书或致籍是津关收到的有关门部门对所管过关人员的情况通报,或是事先对过关人员过关时的登记,是他们检验、放行的凭证,符传与致书并用,津关案验符传与致书的记载无差,方得出入。

  • 标签: 秦汉简牍 致籍 津关
  • 简介:在秦汉简牍法律文献中,常见有罪刑共名的现象。所谓罪刑共名,实际是将某犯罪行为应受的刑罚之名称作为该种罪名。比如,“耐”本是一种刑罚,有时又说“耐罪”;“刑”本指施加肉刑,有时又说‘‘刑罪”;“黥城旦”本是一种复合刑,有时又说“黥城旦罪”;“腐”本指宫刑。有时又说“腐罪”等。通过例证分析,我们认为该种现象属于古人的一种习惯称谓法.即用罪名来指称该犯罪行为应受的刑罚。这说明古人对罪与刑的区分还不甚讲究,较为笼统.还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细致严密。

  • 标签: 秦汉简牍 法律用语 罪刑共名
  • 简介:在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隐官"的确切记载,并可发现秦"隐官"的四个来源:冤假错案的平反者;军功以免的部分工隶臣;受肉刑处罚而后获免罪者;私属放免者.从而说明"隐官"不可能是某种机构,而应该是受过肉刑处罚,因特殊原因被官府确认为可怜悯者,并给予一定的补偿或照顾,但他们既不属黔首或庶人,也不是官私奴婢,应该是处在两者之间的身份特殊的低贱者.

  • 标签: 隐官 来源 肉刑处罚 怜悯 低贱者
  • 简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用来形容文字与书法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没有文字就无有书法可言,那么中国古代文字体系起源于何时,它是附载于何种材料上,这种文字书写材料的出现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及20世纪上半叶出土的简牍对现当代书法的发展有哪些影响?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了文字,那么记载文字的载体由此出现了,在东汉蔡伦发明纸之前,汉字的书写材料是什么呢?迄今为止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所以现代有很多文献认为龟甲、兽骨和青铜器是当时社会主要的文字书写材料。

  • 标签: 当代书法 艺术发展 简牍 文字体系 青铜器铭文 书写材料
  • 简介:文章对二十多年来学界利用简牍日书材料研究战国秦汉社会生活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这些成果丰富了我们对于战国秦汉时期中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了解,深化了我们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整体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史籍记载之不足,值得肯定。同时指出以日书为代表的数术文化曾对当时社会心理以及民众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以往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的讨论稍嫌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入。

  • 标签: 简牍学 日书 战国秦汉社会史
  • 简介:本文依据《藏文大藏经目录》等相关文献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吐蕃时期《丹格尔目录》、《旁塘目录》、《钦普目录》等藏文《大藏经》三大目录的成书年代、编撰者、版本、所载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大藏经目录》 成书年代 版本
  • 简介:公元6至7世纪,西藏高原处于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形成的时候,雅隆部落崛起,吞并了许多部落。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任赞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稳定内部、建立法制、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进而统一了西藏高原。公元633年迁都拉萨。公元634年吐蕃已成为西藏高原统一的强大的王朝。这个时期的造型艺术,得到巨大发展。也体现了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与繁荣。大昭寺建筑是汉藏文化交汇的具体体现

  • 标签: 文化交流 大昭寺 西藏高原 吐蕃时期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 简介:摘要吐蕃时期是藏族佛教发展和佛经翻译的重要时期。佛经翻译在整个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佛经的翻译主要靠译师们来完成。除了藏族本土的译师之外,外来僧人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翻译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要讨论了吐蕃时期外来僧人对佛经翻译方面的贡献。

  • 标签:
  • 简介:在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贸易关系史上,宋代四川与吐蕃族地区的贸易颇具典型性。本文从贸易的内容、宋廷对贸易的管理、贸易中所贯穿的民族政策、贸易的作用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考察,认为宋代四川与吐蕃族地区的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标签: 少数民族 吐蕃 茶马贸易 四川地区 中原王朝 封建国家
  • 简介:文章通过汉藏文献史料和古代壁画中的体育图像,以吐蕃马球、围棋、杂技百戏等为例,探讨了唐蕃文化交流对吐蕃体育的影响。并指出这与当时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 标签: 吐蕃体育 唐蕃文化 交流
  • 简介:公元八九世纪,唐朝、吐蕃、南诏之间战事不断。南诏政权相对弱小,对两大强邻和战政策随时局不断变化。沿时间梳理分为四阶段。一、南诏得到唐朝扶持统一云南,受唐册封。二、南诏与唐朝关系恶化,发生两次天宝战争,南诏结附吐蕃。三、唐朝为对付吐蕃联合南诏的进攻,欲重新结盟南诏,而南诏也因吐蕃压迫过深,重新与唐结盟。四、南诏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毁约攻唐,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最后国力虚空,政变过繁,终亡国

  • 标签: 唐代政治 南诏 吐蕃 和战政策
  • 简介:吐蕃时期是指7世纪吐蕃王朝未建立之前的雅隆赞普王朝时期,始于吐蕃第一代聂赤赞普。这一时期的多康藏区藏系部族人群,从历史记载看,多为氐羌系统族群。这些部落和人群分散居住,分布在几乎整个多康藏区的各个角落,互不统属,各领其地。这些被称为"外族"的部族与藏族先民有或多或少的族源关系,或多为藏系部族,跟藏族先民有种种亲缘关系。

  • 标签: 前吐蕃时期 多康藏区 部族
  • 简介:2009年,敦煌博物馆新获简牍数枚,其中有西晋封检和汉代缉令简各一枚,形制之完整为历次西陲出土简牍所罕见,为汉晋简牍及官文书制度难得的物证,是研究敦煌西晋历史、边疆史地、丝绸之路南北两道走向诸问题的宝贵史料。

  • 标签: 敦煌 烽燧 简牍
  • 简介:摘要:我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书法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秦汉简牍书法更是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秦汉简牍书法文化价值很高,且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很高的艺术美学价值,创造了我国书法发展史上书体演变的辉煌篇章。秦汉简牍书法在我国书法文化中不仅占据重要地位,更是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在整体书法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属于艺术精品力作。基于此,为了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文化,展现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秦汉简牍书法所取得的成就,本文接下来将会就秦汉简牍书法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美学展开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到秦汉简牍书法在书法文化中所具有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 标签: 秦汉简牍书法 文化价值 艺术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