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主要探究创伤性休克应用不同补液方法进行院前急救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内接收共9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展开研究,利用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采用传统补液法,研究组采用亚休克疗法补液,观察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输液量低于参照组,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参照组,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指标高于参照组,同时并发症发生病死均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补液方法 院前急救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效果、致残病死和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组,给予一体化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61例患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综合指标(急诊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转至手术时间)均比较短,(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72%,致残为1.64%,病死为1.64%,并发症发生为4.92%,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80.33%,致残为11.48%,病死为8.20%,并发症发生为18.03%,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实施一体化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显提升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致残病死和并发症发生,促使患者尽快转危为安。

  • 标签: 急诊 严重创伤 一体化护理 病死率 致残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年龄校正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I)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患者的住院病死及1年病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武汉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纳入者均经主动脉CT或MRI血管造影确诊且发病时间在14 d以内。对存活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得到1年生存资料。根据入院时合并症及年龄计算其ACCI评分,并分为0、1及≥2三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住院病死及1年病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住院病死及1年病死的因素。结果1 133例ATAAD住院患者中,ACCI评分为0、1、≥2分的人数分别为383例、357例、393例,≥2分的患者住院病死及1年病死显著高于0分的患者(25.4% vs. 17.0%,30.0% vs. 19.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CCI≥2分为住院病死增加(OR=1.670,95%CI: 1.176~2.370,P=0.004)及1年病死增加(OR=1.762,95%CI:1.264~2.456,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每增加10岁)、脑血管疾病与住院病死及1年病死相关,为危险因素;而糖尿病与住院病死相关,为保护因素。结论ACCI能预测ATAAD患者的住院病死及1年病死,ACCI≥2分的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年龄校正查尔森合并症指数 合并症 预后评估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席卷全球,疫情结束前,其病死的估计受现有确诊病例和发病到死亡时间分布的影响,且结论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年龄别病死进行估计。方法收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CDC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信息,采用Gamma分布拟合发病到死亡时间分布规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估计年龄别病死。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到死亡时间M=13.77(P25~P75:9.03~21.02)d,总病死为4.1%(95%CI:3.7%~4.4%),0~、10~、20~、30~、40~、50~、60~、70~和≥80岁组病死分别为0.1%、0.4%、0.4%、0.4%、0.8%、2.3%、6.4%、14.0%和25.8%。结论校正删失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方法适用于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期间的病死估计,尽早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死有助于疫情的防控。

  • 标签: 病死率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病死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病区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治疗的2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共管组)。男66例,女194例;年龄为(78.7±5.1)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4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1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5例。并与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采用传统治疗模式治疗的24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48 h内手术、术后30 d病死、术后肺炎及压疮发生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及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共管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为(41.9±36.5)h,显著短于传统组患者[(71.4±13.9)h];48 h内手术为66.5%(173/260),显著高于传统组患者(8.7%,21/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管组患者术后肺炎发生(3.1%,8/260)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9.9%,24/242),术后压疮发生(5.4%,14/260)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11.2%,27/242),术后30 d病死(2.3%,6/260)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5.8%,14/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多学科诊疗体系的建立,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显著缩短,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以降低术后30 d病死

  • 标签: 髋骨折 并发症 病死率 绿色通道 多学科诊疗模式
  • 简介:摘要从全世界疫情报告来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死高。糖尿病患者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合并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死较高,所以认为高血糖是重症新冠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重症患者目前也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中观察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持续高水平的细胞因子造成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的弥漫性损伤,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是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宿主导向疗法(HDT)是抗感染领域中的新兴治疗方法,可以激活人体自身保护性免疫反应,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用于辅助传统药物治疗以缩短患者病程。二甲双胍被证实有宿主导向疗效,可以辅助治疗病毒和细菌感染性疾病。本文对二甲双胍辅助治疗重症新冠肺炎的合理性及潜在机制进行讨论,推测对重症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降糖治疗,有可能预防或抑制ARDS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病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通路,阻断"细胞因子风暴",延缓肺纤维化进程,抑制内吞作用,从而上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二甲双胍 宿主导向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全弓置换患者病死与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TAAD患者资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187例患者纳入分析。统计30天病死,将患者分为死亡组(18例)和非死亡组(169例)。比较两组各时间点VIS、围术期指标,分析VIS预测死亡的价值。结果本组病例30天病死9.63%(18/187)。死亡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呼吸机辅助、气管切开、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各时间点VIS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P<0.05)。各时间点VIS对死亡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500(P<0.05),其中ICU 48 h VIS的AUC最大(0.817),并确定其最佳分界点为9,灵敏度61.1%,特异度9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 48 h VIS是TAAD全弓置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65,95%CI:1.194~1.796,P<0.001)。结论ICU 48 h VIS≥9时TAAD全弓置换患者死亡风险增高,VIS或可成为术后早期预警TAAD全弓置换患者病死的有利指标。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全弓置换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心电图特征与其住院期间临床预后的关系,提高对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能力,提高患者住院生存。方法纳入2020年2月1日至4月30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住院确诊COVID-19并且至少有1份完整心电图的患者459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一般心电图特征。结果①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多为男性(74.1%对44.1%),年龄较大(中位年龄:69.0岁对59.0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伴有合并症比例更高,死亡组入院时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显著升高(P<0.01)。②死亡组更容易出现ST-T异常(69.0%对38.2%,P<0.01),ST-T异常伴超敏肌钙蛋白Ⅰ(hs-TNI)升高的患者住院生存显著下降(P<0.01)。③死亡组P波振幅更高[(1.28±0.38)mm对(1.02±0.38)mm,P<0.01],ΔP波振幅≥0 mm患者住院生存显著下降(P<0.01)。④高P波振幅、ΔP波振幅≥0 mm以及ST-T异常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32(95%CI 1.93~9.64,P<0.01)、12.95(95%CI 2.54~65.96,P<0.01)及3.10(95%CI 1.59~6.04,P<0.01)。结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可引起广泛的心脏损伤,P波振幅增加、ΔP波振幅≥0 mm以及ST-T异常是预测死亡风险的重要因子。

  • 标签: 心电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P波振幅 ST-T异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早期预测脓毒症器官功能损伤发生及28 d病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成人脓毒症患者815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和诊断脓毒症24、48及72 h的外周血常规指标,并计算NLR。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AK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肝衰竭(ALF)的发生;次要终点为脓毒症合并器官功能损伤患者28 d内死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发生器官功能损伤及28 d病死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LR对脓毒症患者发生器官功能损伤及28 d病死的预测价值。结果共714例脓毒症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诊断脓毒症24、48及72 h的NLR在发生器官功能损伤(AKI、ARDS、DIC、ALF)与未发生器官功能损伤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脓毒症24 h的NLR与28 d病死无明显相关性〔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为1.006(0.994~1.019),P=0.323〕;但诊断脓毒症48 h和72 h的NLR与28 d病死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48 h NLR与28 d病死的OR及95%CI为1.026(1.013~1.040),P=0.001;72 h NLR与28 d病死的OR及95%CI为1.021(1.005~1.037),P=0.010〕,说明脓毒症诊断48 h和72 h的NLR是预测患者28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脓毒症48 h的NLR预测28 d病死的AUC为0.598,95%CI为0.540~0.658,P=0.02;当NLR为10.1时预测28 d病死的敏感度为75.2%,特异度为58.0%;诊断脓毒症72 h的NLR预测28 d病死的AUC为0.595,95%CI为0.536~0.655,P=0.03;当NLR为9.24时预测28 d病死的敏感度为75.3%,特异度为59.9%。结论NLR不能早期预测脓毒症相关AKI、ARDS、DIC、ALF的发生。NLR在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其预测效能偏低。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脓毒症 器官功能损伤 28 d病死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4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08例,女241例;平均年龄为76.3岁(60~104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90例,股骨颈骨折159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术前甲状腺功能水平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290例)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组(59例)。记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及并发症发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30 d内病死及并发症发生等。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为3.4%(12/349),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为14.6%(51/349)。两组患者除术前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及麻醉和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6.9)d,术后30 d内病死为1.7%(1/59),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为16.9%(10/59),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患者[(10.7±7.5)d、3.8%(11/290)、14.1%(41/2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明确甲状腺疾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甲状腺功能异常并不影响其术后30 d内病死及并发症发生,不建议对此类患者常规行甲状腺功能筛查。

  • 标签: 髋骨折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 手术后并发症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病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37例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观察患者入院时NLR与术后1年病死的关系。结果337例患者经随访后1年内死亡72例,1年病死为21.36%。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和生存组间NLR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LR≥3.8是影响1年病死的风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显示,N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灵敏度、特异度、最佳截断值(Cut-off)、曲线下面积(AUC)和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87.5%、72.8%、3.8、0.866、0.819~0.914。结论入院时NLR≥3.8是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病死的重要因素,可用于术前常规检查,对入院时NLR较高患者可通过选择微创手术、给予他汀或阿司匹林等改善炎症状态的措施以降低术前NLR水平,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髋骨折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病死率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救护理策略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间、病死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年5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把它们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6人,我们按照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56人,我们按照常规护理路径进行护理,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病死以及抢救成功率,研究急救护理策略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成功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救治时间、病死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急救的过程中按照急救护理策略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显著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救护理策略 急诊严重创伤 救治时间 病死率 抢救成功率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住院及远期病死的影响.方法将248例连续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2例)和非糖尿病组(16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远期[平均(42.33±17.13)个月]病死.结果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3%.糖尿病组患者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P<0.01,P<0.05).糖尿病组心功能不全(killipⅡ~Ⅳ级)的患者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患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单支病变的患者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住院病死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期病死糖尿病组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3.65,95%CI1.11~11.96)和心功能不全(HR=3.85,95%CIl.41~10.46)是远期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住院病死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远期病死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病死率
  • 简介: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卫生部发布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中表明,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人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人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感染H9N2、H7N7、H7N2、H7N3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据目前医学资料报告,病死超过30%。

  • 标签: H5N1型 人禽流感 病死率 潜伏期 感染病例 H5N1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降低患者病死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59例、对照组55例,实验组予以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病房常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人工气道建立、病情变化CT复发、术前准备、高热症状缓解等耗时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格拉斯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死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予以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ICU监护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测量中心静脉压(CVP)与脓毒症患者病死的关系。方法基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 v1.4(MIMIC-Ⅲ v1.4)中的健康数据,收集所有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人脓毒症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生存时间、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生命体征、入ICU首日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首日输液量和液体平衡、尿量、对肾脏替代治疗和机械通气的需求、脓毒症诊断以及在ICU中进行首次CVP测量的时间和数值。根据入ICU 6 h内是否测量CVP将患者分为早期测量和对照两组;根据获得首次CVP的时间将患者进一步分为≤3 h、4~6 h、7~12 h和12 h内未测量4个亚组。主要研究终点为28 d病死。使用局部加权平滑(Lowess平滑)分析来探讨初始CVP值与病死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对28 d生存情况进行单变量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CVP测量及时性与病死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 733例成人脓毒症患者,其中1 673例在入ICU 6 h内测量了CVP,另外3 060例未测量者作为对照组。CVP早期测量组除基础肾衰竭患者较对照组更少外,两组人口学特征和基础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VP早期测量组入ICU 24 h内病情较对照组更重,表现为更高的血乳酸(Lac)水平和SOFA评分。CVP早期测量组28 d病死显著低于对照组(34.2%比40.7%,P<0.01)。CVP早期测量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更短,ICU住院时间更长,需要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更高,24 h内液体入量和平衡量也更多。Lowess平滑分析显示,初始CVP与病死之间呈"U"形关系,提示过高或过低的初始CVP均与不良预后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12 h内未测量CVP患者相比,3 h内测量者28 d累积生存明显升高(66.7%比59.1%;Log-Rank检验:χ2=15.810,校正P<0.001);而4~6 h和7~12 h测量者28 d累积生存与12 h内未测量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4.4%、60.3%比59.1%;Log-Rank检验:χ2值分别为5.630、0.100,校正P值分别为0.053、>0.99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以12 h内未测量CVP患者作为参照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在校正混杂变量(性别、年龄、SOFA评分、初始Lac、肾衰竭以及24 h内最高血糖、最低血小板计数和最高白细胞计数)后发现,入ICU后及时测量CVP可降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3 h:风险比(HR)=0.65,95%可信区间(95%CI)为0.55~0.77,P<0.001;4~6 h:HR=0.72,95%CI为0.60~0.87,P=0.001;7~12 h:HR=0.80,95%CI为0.66~0.98,P=0.032〕。结论早期测量CVP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下降相关。在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时,CVP是一种易获取且可以指导液体治疗的安全性指标。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脓毒症 液体复苏 MIMIC-Ⅲ数据库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3-2012年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后艾滋病相关病死的变化,评估其对艾滋病防治的效果。方法利用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1993-2012年全国报告HIV/AIDS数据,以2004年作为"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干预分界点,对"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1993-2003年)和实施后(2005-2012年)2个阶段,应用中断时间序列(ITS)方法分析"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后的艾滋病相关病死变化。结果1993-2012年,我国艾滋病相关病死有所降低,HIV/AIDS中职业为农民的艾滋病相关病死高于整体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病死。ITS方法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整体HIV/AIDS艾滋病相关病死较1993-2003年减少1.5%(P=0.156);农民HIV/AIDS中艾滋病相关病死较1993-2003年减少2.6%(P=0.094)。2005-2012年后,整体HIV/AIDS艾滋病相关病死斜率为-0.466(P=0.005),呈下降趋势;农民HIV/AIDS中艾滋病相关病死斜率为-0.592(P=0.005),呈下降趋势;农民中,血液传播的艾滋病相关病死斜率为-0.766(P<0.001),亦呈下降趋势。结论2005-2012年,我国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病死有降低趋势,说明"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免费抗病毒治疗达到了较好效果。

  • 标签: 艾滋病 相关病死率 中断时间序列 "四免一关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