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骨性Ⅱ类成年女性患者髁状突形状与位置CBCT的关系。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正畸治疗的骨性Ⅱ类成年女性患者中随机抽取5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BCT摄片。结果骨性Ⅱ类患者左右两侧髁突各项观察指标测量值经对比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骨性Ⅱ类患者双侧髁突位置以及形态基本对称。结论应用CBCT对骨性Ⅱ类成年女性患者髁状突形状与位置进行确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器质性改变或者退行性变化,能够为其制定正畸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对于改善其生理功能可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骨性Ⅱ类 髁状突形状 位置 CB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的相关性,并对其相互影响进行总结,为今后正畸治疗提供可靠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进行正畸的45例患者,分别对其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的进行正畸治疗,且愈后效果较好,颞下颌关节位置稳定。结论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有明显的相关性。

  • 标签: 颌位差异 髁突位置 相关性
  • 简介:摘要分析1例高性能战机飞行员良性阵发性位置位置性眩晕的护理治疗过程,总结护理经验。强化护理理论,提高临床宣教,促进对良性阵发性位置位置性眩晕的护理识别,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飞行员 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 复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复粉碎性Colles骨折并保持位置的方法。方法在治疗26例粉碎性Colles骨折患者过程中对整复、固定、锻炼环节进行改良,随访观察骨折整复与保持情况,并与健侧对比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7例骨折位置获得满意的保持,7例桡骨缩短约0.3cm~0.5cm,2例桡骨缩短达0.5cm~0.7cm。结论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对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手法整复 粉碎性Colles骨折 石膏托 改良 位置保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化钾静脉滴注时由于药物刺激引起的输注部位肢体的疼痛,通过抬高的输注部位肢体位置,达到减轻疼痛的的体会和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门诊输液输注氯化钾的患者55例,作为自身对照的实验对象,在肢体疼痛发生后,将患者输注部位的肢体抬高45~60度,观察其肢体疼痛改变的程度,以数字分级法(NRS)评估疼痛,进行对比,分析是否有差异显著性。结果抬高的输注部位肢体位置后疼痛有差异,有显著性(P<0.05)。讨论将患者输注部位的肢体抬高45-60度后,能加快输注部位局部血管中血液的回流,降低局部血管中钾离子的浓度,从而使疼痛得到缓解。

  • 标签: 氯化钾静脉滴注 输注部位肢体 减轻疼痛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盲插鼻肠管管道位置判断方法的价值。方法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12月共收治接受盲插鼻肠管的患者98例,分别采用负压试验、回抽液体性状、负压试验+回抽液体性状、负压试验+PH、负压试验+听诊及单独听诊和单独PH判断等方法来判断盲插鼻肠管管道未知的准确性。判断胃肠管留置过程中患者肠道内管道达标状况,于X线摄片辅助下确认管道末端,分析其临床判断符合率,从而探讨盲插鼻肠管管道位置判断方法的价值。结果所有诊断方式中,负压试验+回抽液性状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为98.0%;显著高于其他诊断方式,失误率以听诊方式相对较高;98例患者中,共有15例患者未经幽门后再次置管,7例患者末端于十二指肠内接受调整,并送至空肠;因此可证实负压试验联合回抽液性状判断方法具有十分理想的诊断效果,同时其灵敏度及特异度相对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回抽负压联合回抽液观察方式,能够得到与X射线片较为相似的判定效果,其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盲插鼻肠管 管道位置判断 吸入性肺炎 液体回抽 pH值 负压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敷贴所致的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的皮肤症状的评估与处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我院放疗科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0日共85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置管后穿刺处皮肤给予常规护理与观察,对出现皮肤症状的患者给予评估和判断,针对性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单纯性皮肤瘙痒患者增加常规的皮肤清洁消毒1次,过敏患者常规皮肤清洁消毒后使用超薄泡沫合成敷料(爱立敷)治疗局部皮炎。结果85例PICC患者中20例发生单纯性皮肤瘙痒(23.53%),6例发生过敏性皮炎(7.06%);过敏患者使用爱立敷治疗局部皮炎的症状缓解时间为7至26天,治疗有效率100%。结论重视敷贴局部皮肤的变化,正确评估判断敷贴引起单纯性皮肤瘙痒还是过敏性皮炎,给予针对性防治措施,可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 标签: 爱立敷 PICC 过敏性皮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进行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已复位成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90例,对筛选患者进行随访至头晕完全缓解。残余头晕的特点分析及相关临床因素。结果90例患者中27例男性,6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5.5±6.2)岁,其中43例有复位后产生残余头晕。残余头晕症状持续的头昏目眩或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发生的短暂头晕不稳感。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在成功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率较高,而未经特殊治疗的在三个月内均可自行缓解。在早期阶段进行成功复位可降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成功复位 残余头晕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螺旋刀片的不同位置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2例股骨转子间各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73例在C臂机透视下采取螺旋刀片均位于正侧位片的中心,59例在正位片上位于股骨颈中下1/3处,侧位片在中心。结果在术后3-5年的长期随访过程中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情况等。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两组的优良率为97.49%和9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刀片的位置在股骨颈中下1/3和股骨颈的正中,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效果没有差异,临床工作时都可以采用。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方体定位置软管加尿激酶溶解冲洗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研究对象为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方体定位置软管加尿激酶溶解冲洗引流治疗,评价不同方法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死亡率、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体定位置软管加尿激酶溶解冲洗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提高血肿清除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方体定位 尿激酶 高血压性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整体护理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BPPV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个体化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BPPV临床治疗中应用个体化整体护理,能促进临床疗效提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BPPV 个体化整体护理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继发良性的阵发性眩晕(BPPV)的发病因素。方法将我院耳鼻喉科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诊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计127例为研究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者的详细病例资料,分析相关发病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共计127例其中继发性耳聋者24例(18.90%),继发BPPV者中男性8例(33.33%),女性16例(66.67%)(P<0.05)。结论在突发性耳聋继发BPPV患者中,女性、中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听力损失严重者的比例较高,故据此推测继发于突发性耳聋的BPPV患者相关发病因素为女性、中年、患高血压糖尿病、听力损失严重。采取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较好,应尽早给予患者治疗。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BPPV 发病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与培他司丁氯化钠注射液联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予利多卡因100mg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天、培他司丁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天;对照组60例予丹参250ml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天,对症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培他司丁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 利多卡因 培他司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几何坐标注射法在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减少了皮下出血的几率。方法选取脑缺血发作和诊断明确的脑血栓形成患者失去溶栓机会患者60人,进行低分子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每12h一次,连续治疗7-8d。其中30人按传统注射法注射,共注射387例次。另外30人按坐标图注射法注射,共注射402例次。注射后12h用直尺测量注射部位皮下出血范围情况,比较两种注射法出血的范围及相应例数。结果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患者局部出血的例次为72次,采用坐标图注射法的出血例次为20例,后者出血率明显降低。二者的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标图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减少了患者皮下出血的几率,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 标签: 几何坐标法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皮下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体位限制时间的长短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分成体位限制时间较长的观察组,体位限制时间较短的对照组各34例,给予两组正常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的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BPPV手法复位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且安全系数较高,患者可以进行自我复位,体位限制的时间较长疗效更好,值得在基层神经内科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 标签: 良性阵发性眩晕 手法复位 体位限制时间长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辅助Epley手法复位治疗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老年PC-BPPV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予以Epley手法复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及静脉滴注舒血宁);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89.4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辅助Epley复位法治疗老年PC-BPPV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手法复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BPPV Epley复位法 老年 舒血宁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III类患者舌体位置与下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下颌前突来我院正畸科就诊的骨性III类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将研究对象根据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均角、低角三组。在侧位片上测量休息时不同位点的舌体位置,测量CBCT中下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釉-牙骨质界S1层面及根中部S2层面处,高角组和均角组与低角组的下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与舌体位置高低呈负相关关系(p<0.05)。在根尖层面S3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与舌体前、后部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角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舌体位置高低与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舌姿势位 牙槽骨厚度 骨性III类 垂直骨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