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血管并发症,也是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是视网膜血管渗漏、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增生。尽管目前DR的治疗方式多样,但大多针对疾病中晚期且疗效欠佳。因此,DR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十分重要。近年来,DR相关生物标志的研究发展迅速,在疾病的风险评估、早期干预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经典的DR生物标志如糖化血红蛋白,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随着对DR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炎症类生物标志、血管生成类生物标志已被证实与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先进设备与技术为DR相关生物标志的探索构建了广阔平台,组学类生物标志、影像类生物标志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为实现DR早期准确诊疗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就DR发生与发展中相关生物标志表达与测定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DR的高效防控与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生物标志物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脑组织失去功能,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当前关于应用生物标志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研究逐渐展开,其发挥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可对缺血性脑损伤特定的生物标志进行检测,从而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对目前常用的生物标志,如炎性生化反应标志、神经系统血清标志、非编码RNA、血清铁蛋白等的现阶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损伤 生物标志物 早期诊断
  • 简介: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以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明显的异质性为特征。基于临床、超声、基因检测的HCM病情评估仍然不完善。需要有其它的方法来指导病情评估和临床管理。近年来,反映HCM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生物标志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HCM生物标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危险分层、治疗策略、预后分析等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生物标志物 危险分层
  • 简介: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1型和2型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多,在西方国家DN已成为导致ESRD的首要病因,在我国这一比例也在逐年递增。在DN的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mg/d),而大量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300mg/d)则预示该疾病的持续性恶化[1]。一旦进展至ESRD阶段时,很多患者须采取肾脏替代疗法,即透析或肾移植。可见,对早期DN给予有效诊断及治疗,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发病早期 MIRNAS 生物标志物 尿白蛋白排泄率 潜在性
  • 简介:本文系统评述了生物标志和暴露组学的定义及其在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应用的重要性。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生物标志与暴露组,生命阶段暴露组映像,基于标志的全暴露组关联研究和以生物标志为中介、阐释暴露与疾病的关系。并对今后需要重点加强的研究方向给予系统介绍,包括生物标志应用的有效性、标志的器官特异性验证和多层次组学标志之间关联分析的生物信息技术。

  • 标签: 环境暴露 生物学标记 环境卫生
  • 简介:摘要:生物标志生物学过程的指示,依赖其来确定疾病进展和转归,何时及如何开始药物治疗,评价治疗效果。临床传统上使用实验室和其他措施的生物标志,来监测治疗进展、疾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直到近年来,生物标志才正式用于药物开发。本文基于生物标志在药品周期中的应用与相关法规展开论述。

  • 标签: 生物标志物 药品周期中的应用 相关法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诊疗中心电学及生物标志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2月—2018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中选取128例,对其心电学特点与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CRP(C反应蛋白)、Pre-BNP(B型脑利钠肽前体)以及D-D(D二聚体)等生化指标进行结合,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死亡组肌钙蛋白I/T、NT-proBNP、DD异常升高率均为100%,高于存活组患者,χ2=12.6258、7.8625、8.6227,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诊疗中结合心电学及生物标志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推广。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诊疗 心电学 生物标志物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结缔组织疾病,临床并发症以狼疮性肾炎、神经精神狼疮、SLE相关心血管事件为主,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早期诊断对判断SLE严重程度、评估疾病活动度、预测疾病进展、监测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以往在SLE患者血清中发现的SLE自身抗体及近年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自身抗体 生物标记
  • 简介: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疾病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及预后评估均受到影响。近年来基于ALS患者体液的生物标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进展监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的可行性,同时也为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线索。本文总结了ALS患者脑脊液、血液和尿液等不同来源的体液生物标志及其意义。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生物标志物 脑脊液 血液 尿液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已知的主动脉夹层生物标志如D-二聚体、C反应蛋白等多被用于在已经发生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作为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标志,且缺乏特异性。对于存在主动脉夹层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能发现血液中早期的生物标记包括蛋白质、microRNA等,对于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概率和早期诊断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与主动脉夹层相关性较高的血液标志进行综述,并对和其相关的预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技术进行阐述和展望。

  • 标签:
  • 简介:目的在GEO(geneexpressionomnibus)和TCGA(thecancergenomeatlas)数据库中挖掘宫颈癌缺氧标志并对其预后进行生存分析。方法利用GEO数据库中宫颈癌表达谱(GSE75034)缺氧组织和非缺氧组织中的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再运用基因功能分析(geneontology,GO)与通路富集分析(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筛选出相关的通路和相关功能的基因,结合TCGA数据库中宫颈癌的数据对其预后运用KaplanMeier与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337个基因表达存在差异,缺氧组织中上调的基因有184个,下调的有153个。GO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血管形成等有关;KEGG分析显示主要富集在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生存分析显示富集在HIF-1通路上的PAI-1、BCL-2、HK-2与宫颈癌病人预后相关,其中PAI-1、HK-2是预后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高表达组与患者生存期缩短相关,BCL-2是保护因素(χ^2=6.508,P=0.011),高表达组与患者生存期延长相关。结论PAI-1、BCL-2、HK-2可以作为宫颈癌缺氧生物标志,与宫颈癌病人的预后相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宫颈肿瘤 缺氧 数据库
  • 简介:摘要肝衰竭是一组严重的临床症候群,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近年来,国内外评估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不断涌现,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甲胎蛋白、半乳糖凝集素-3、骨桥蛋白、高尔基体蛋白73、人β-防御素-1等,这些生物标志对早期识别肝衰竭患者,准确评估其预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衰竭 预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高尔基体蛋白73 人β-防御素-1
  • 作者: 崔玉宝 杨智勇 阿祥仁 郑佩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检验科,无锡 214023 ,青海省人民医院 青海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宁 810007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广州 510120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以气道炎症、支气管高反应和反复发作的可逆性气道阻塞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病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病程、治疗反应、表型等呈现多样性,因此需要生物标志评价疾病性质和严重程度等。目前,已经从哮喘患者外周血发现血细胞和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非编码RNA以及其他蛋白质类标志。本文就近年来发现的这些标志及其在哮喘诊断、表型识别、预后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哮喘 生物标志物 外周血 气道炎症 表型
  • 简介:摘要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较好,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可遗留记忆障碍等后遗症。早期免疫治疗是该病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该病在免疫治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因此,找到可以反映病情进展的生物标志,对于指导诊疗、评估预后都有较为积极的意义。笔者现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异常升高的生物因子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期筛选出有作为生物标志潜力的生物因子。

  • 标签: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 生物因子 生物标志物 脑脊液
  • 简介:摘要肺癌是当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脑转移是导致高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精准诊断脑转移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意义重大。分子检测敏感度高,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而生物标志的探索也因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原发灶、转移灶、外周血和脑脊液分别阐述与肺癌脑转移发生相关的生物标志研究进展,其中脑脊液中生物标志检测可能是未来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检测方式,为今后开展有关肺癌脑转移多组学诊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肺癌 脑转移 生物标志物 分子检测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作为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会导致局部脑组织功能和代谢失调,甚至死亡,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准确及时的诊断IS至关重要,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血液生物标志的检测可以为脑卒中的诊断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信息,用单一或多种血液生物标志可以早期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临床上也利用一些检验指标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率,血液生物标志是IS值得研究和临床实践重要科学问题。血液生物标志的研究将为IS的预测和诊断提供新视角和新依据,并可能提高IS的诊断效率。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血液生物标志物 诊断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上,对于职业性尘肺(以下简称为“尘肺病”),目前仍缺少一种对其具有生物学作用的标记。近年来,随着基因甲基化、IL-6、TGF-β1、TNF-α、 ECM、 NOS、Pre-activated protein 3以及Pre-Activating protein等一系列尘肺疾病的分子标记不断涌现。它们与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免疫应答、损伤修复等密切相关,对尘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尽管这些指标的作用机理和特征已经基本明确,但仍缺少相应的临床诊断指标,且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等亟待提升,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验证。

  • 标签: 尘肺病 生物标志物 DNA 甲基化 炎性细胞因子 肺纤维化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肿瘤生物标志检验中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法的价值。方法:实验对象90例为体检者,入院后以随机双盲法分为健康体检者即参照组(n=45)、肿瘤患者即实验组(n=45)两组,均予以化学发光免疫法检验,并对比检验价值,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3月-2023年5月。结果:实验组的肿瘤生物标志检验结果和阳性率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验肿瘤生物标志的价值较高,可提高阳性率,给临床医师提供可靠依据,推荐应用。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肿瘤生物标志物 检验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