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4 个结果
  • 简介: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认为:魏晋为经学中衰时代,南北朝是经学分立时代,并不能代表这个时期经学的全貌。东汉末年郑学的出现,标志着经学兼容古今而演变的方向。三国时期经学在南方传播,出现了南北互动的新气象。魏晋经学在北方继续传承,并在演变中得到发展。十六国北朝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变夷从夏”,缩小了胡汉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原儒学虽历经丧乱而得以存续,更值得注意的是妇女也参加了经学教学与学术传承。北朝经学继承两汉以来的传统,比较重视考证,而不善于创新。东晋南朝儒学受玄学的影响,清谈之风推动了儒释道的交流,教育格局多样化促进了儒学的玄化。所谓“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出现了南北学风的不同趋势。陆德明撰《经典释文》,由陈入隋入唐,将南学传入北方。颜师古、孔颖达定《五经正义》,亦多从南学。南学终于成为唐朝经学的主流,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经学 学风演变 更新
  • 简介:2015年5月29日,在重庆大渡口区钓鱼嘴片区一块菜地中意外发现南北朝早期、距今约1600年的砖石墓葬,这座合葬墓中有6具身份不明的骨骸。令考古人员感到惊讶的是:历经千年的骨骸不仅保存较好,而且还在随葬物品中发现了西晋至唐初流行的青瓷器一一盘口双系“鸡首壶”……

  • 标签: 南北朝 合葬 早期 钓鱼 重庆 大渡口区
  • 简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不曾间断的五千年历史中,我们勤劳睿智的祖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她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本文拟从南北朝美术的角度来探讨艺术的中国化。

  • 标签: 佛像 样式 兼容 中国化
  • 简介: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言道:“盖有自东汉末年之乱,首都洛阳之太学,失其为全国文化学术中心之地位,虽西晋混一区字,洛阳太学稍复旧观,然为时未久,影响不深。故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

  • 标签: 学术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风尚 士族 洛阳太学 东汉末年
  • 简介:北朝后期秀才选举重视文才,是社会重视士人文才的大环境下的必然现象。秀才对策偏重于文采,尽管是对察举制度本身的反动,却在客观上对北朝的文学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

  • 标签: 北朝后期 秀才选举 文学因素
  • 简介:本文讨论南北朝的位阶制度,计划对南朝与北朝位阶体制的演化步伐之异,提供一个宏观的比较,以期说明,魏晋以来位阶变迁的阶段性可以概括为“魏晋一南朝一北朝一隋唐”,即,北朝领先於南朝,北朝的位阶体制更接近唐制。

  • 标签: 体制变迁 南北朝 南朝 隋唐 魏晋
  • 简介:本文为窪添庆文先生2003年9月由汲古书院出版的著作《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的序章。该章回顾了至2002年为止的日本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的历史,含有非常丰富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学说史价值。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官僚制 日本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1-20
  • 简介:北朝文散官"阶官化",主要是诸大夫和东省散官,散官与将军号的"双授"更混淆了文武职类

  • 标签: 发展清浊 官发展 散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5-10
  • 简介:因此北朝文散官的阶官化,北朝文散官"阶官化",然而北朝文散官的阶官化

  • 标签: 发展清浊 官发展 散官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孝文化 士族制度 “孝治天下”
  • 简介:通过综合研究、北朝三才、北地三书、北朝乐府民歌等若干方面,对20世纪的北朝文学研究做一宏观的回顾,考察、梳理了一百年来北朝文学的研究历程,凸现了北朝文学在20世纪的研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研究者对北朝文学逐步深入的认识.

  • 标签: 20世纪 北朝文学研究 回顾
  • 简介:武山拉梢寺石窟是天水地区规模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一处始凿于北朝的古代佛教石窟,主佛造像是世界第一大的摩崖浮塑造像。本文从拉稍寺石窟造像的艺术特色与匠作技艺等角度入手,结合实地考察调研结果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及论述。

  • 标签: 拉梢寺 摩崖浮塑 匠作技艺 造像
  • 简介:汉魏南北朝时期,《孝经》的神秘化、北魏中晚期围绕“子贵母死”的政争格局以及儒教、道教、佛教、沃教等的交汇杂糅,赋予孝子画像以多样视觉构成、庞杂的思想体系、丰富的观念形态以及深邃的图像内涵。北宋以来,孝子画像的研究因学术语境的不同而数度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西方重构艺术品“原境”学术潮流影响,孝子画像这一古老绘画主题与学术个案,在多学科交汇的方法论语境中,“历史性”、“象征性”、“思想性”研究日益凸显。

  • 标签: 汉魏南北朝 孝经 孝子画像 子贵母死 东园秘器 思想性
  • 简介:《隋书·经籍志》作为对唐以前文体典籍和学术流变的总结,其四部分类及各类内的部次序排列、著录模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学术在经、史、子、集各方面的发展。在经学方面,体现了古文经学的繁兴及经书注解集解体和义疏体的兴起;在史学方面,体现了史学的发展及史学独立意识的明确;在诸子学方面,体现了汉晋儒学衰落、玄学盛行之际,子书的繁多;在文集方面,体现了南北朝文集的兴盛和道、佛二教的流行。

  • 标签: 《隋书·经籍志》 魏晋南北朝 学术 经学 史学 诸子学
  • 简介:本文通过魏晋玄学与书学的参证,集中探讨了魏晋南北朝书学中的创作理论。论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书学文献的爬梳,提出魏晋书法创作思想的关键在于重视性灵的砺炼与投入,其根本的精神在于一种自然的精神。论文由此详细探讨了“天然”与“工夫”、“从容研玩”等书法创作思想。

  • 标签: 自然 性灵 工夫
  • 简介:童纬(1917—1994)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以治大藏经目录版本学和傣族佛教为主。20世纪50年代,他所发表的有关介绍云南上座部佛教的藏经目录和僧阶的文章,开创了我国当代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之先河,有不可磨灭之功。改革开放以后,童纬先生致力于《中华大藏经》目录的整理,对《中华大藏经》的编撰做出了贡献。这里发表的译经目录和译者小史即是当年童纬先生辛勤成果。前人之师不可没,我们今天能取得不少佛学研究的成果,除了依靠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与完全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外,还与老一辈佛学家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发表已故的老学者的遗著,让他们的辛勤劳动没有偏废,是我们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标签: 两晋南北朝 《中华大藏经》 20世纪50年代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经籍 改革开放
  • 简介: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比较重视友谊,出现了不少伤悼作品,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抒悲、颂友、同情亡友、悼友兼自悼。可见,这一时期悼友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并不单一,既有对友人的悲悼和颂扬,又有作者的自悼。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悼友诗 内容
  • 简介: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上,魏晋时期的儒、道、佛三教彼此借鉴与融合发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造就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自先秦以来,儒、道便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者有很多差异,但同时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儒道结合,这种互含在玄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 标签: 儒学 道学 玄学
  • 简介:与东汉三国时期相比,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向民间的传播及由此发生的民间化进程更加广泛,也更加深入,其路径的宽泛性、信仰的多样性、仪式的复杂性、象征的神圣性,乃至对于儒、道的基本关系都成为佛教民间化的重要体现。随着佛教向民间的不断传播,佛教在民间这个特殊领域得到不断地推进和演变,成为异质文化本土化的一个典型范例。

  • 标签: 两晋 南北朝 佛教 民间化
  • 简介:摘要魏晋南北朝史学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史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笔者重新回顾学术界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原因的研究成果,着重考察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和形成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特点的原因。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史学 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