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DAP肾肿瘤评分系统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于我院行肾部分切除术的1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由5名泌尿外科医师(2名主治医师和3名住院医师)采用DAP系统独立进行评分,其中2名住院医师间隔3个月后再次进行评分,分别应用Kappa和Kendalltau-b分析法评估同一评分者和2名评分者间DAP各参数及总分的一致性,ICC检验分析不同资历医师的一致性。结果同一评分者DAP各参数及总分的Kappa值分别为0.889、0.817、0.787、0.693和0.897、0.834、0.830、0.708。2名评分者之间DAP各参数及总分的Ken—dalltau—b值分别为0.896、0.832、0.847、0.832。Bland—Altman图显示,D、A、P参数均有超过90%的位点在95%的置信区间的参考线内。高年资医师间评分的一致性较低年资医师高。结论DAP肾肿瘤评分系统在同一评分者及不同评分者间的一致性好,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 标签: 肾肿瘤 DAP评分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准确率高,容易为超声医师掌握和量化的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通过超声诊断仪器进行诊断,同时应用超声的评分法进行评分,观察患者诊断的情况。结果恶性结节患者共有13例,包括: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1例,髓样癌患者1例,乳头状癌患者11例。良性结节患者共有36例,包括髓样增生患者6例,甲状腺肿患者26例,腺瘤患者4例;将4分、5分与6分当做临界值,对结节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判断,均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超声评分法 甲状腺结节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准确率高,容易为超声医师掌握和量化的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通过超声诊断仪器进行诊断,同时应用超声的评分法进行评分,观察患者诊断的情况。结果恶性结节患者共有13例,包括: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1例,髓样癌患者1例,乳头状癌患者11例。良性结节患者共有36例,包括髓样增生患者6例,甲状腺肿患者26例,腺瘤患者4例;将4分、5分与6分当做临界值,对结节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判断,均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超声评分法 甲状腺结节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环评分系统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来我院手术室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于观察组患者采用循环评分系统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情况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护理风险为3(6.00%),切口感染2(4.00%)例,器械药品使用错误3(6.00%)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16.00%),护理质量评分为68.43±2.39。观察组50例患者中,护理风险为1(2.00%),切口感染0(0.00%)例,器械药品使用错误0(0.00%)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00%),护理质量评分为85.31±3.55。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循环评分系统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升整体的护理质量,确保患者有良好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循环评分系统 手术室 护理质量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手术室循环评分系统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采用常规的手术室评分的手术室情况为对照组,另选2018年1~12月采用手术室循环评分系统的手术室情况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水平、手术室管理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 从2组中分别随机抽取65例患者的手术室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药品管理、消毒管理、医疗质量、压力性损伤防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组中分别随机抽取18名医护人员的手术室管理质量调查问卷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教育培训管理、物品五常管理评分和护士在位情况、手术医生满意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组中分别随机抽取40例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17例,较满意19例,不满意4例;对照组满意12例,较满意17例,不满意11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循环评分系统的实施,可以大大提高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水平,改善手术室管理质量,值得在临床管理工作中加以重视。

  • 标签: 手术室循环评分系统 护理质量管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早期输血预测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于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的92名ICU患者作为本次探究的主要对象。将其平均分到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46名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ICU早期输血预测评分系统,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CU滞留时间、ICU交接时间低于参照组,输血成功率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ICU早期输血预测评分系统能够提高ICU患者的输血质量,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值得在ICU管理中推广使用。

  • 标签: ICU早期输血预测评分系统 ICU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骨盆骨折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本医院骨盆骨折危重患者中选取60例,采取双盲法分为两组,考察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护理,对比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感染、便秘、尿道损伤)发生率、不良事件处置成功率。结果:考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对比组较低,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考察组不良事件处置成功率与对比组比较更低,有意义(P<0.05)。结论:骨盆骨折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采取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可提高护理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骨盆骨折 危重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急诊危重患者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转运,这是保障患者得到安全救治的重要措施,但是对患者进行转运时存在一些难以提前预判的风险。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就可以更全面地对患者转运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提前预警,并且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近些年在国内外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就从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做具体综述,探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临床应用的情况、意义以及当前临床应用的进展,以此为临床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急诊危重患者 患者转运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分层救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4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0例,女310例;年龄60~98岁[(79.3±6.3)岁]。依据患者病情,采用DORSSSP进行术前风险预测评估,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A组,208例)、中风险组(B组,157例)、高风险术后未转入外科ICU(SICU)组(C组,23例)、高风险术后转入SICU组(D组,52例)。对各组并发症、病死率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1)A、B、C、D组DORSSSP预测并发症例数分别为52例、60例、14例、31例,各组实际并发症例数分别为45例、55例、13例、16例,A、B、C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P<0.05)。(2)A、B、C、D组DORSSSP预测死亡发生例数分别为0例、3例、2例、4例,各组实际死亡例数分别为0例、1例、2例、1例,A、B、C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病死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ORSSSP评分能较好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根据DORSSSP评分实施分层救治,将重症患者术后转入SICU治疗,能显著降低重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人 危险性评估 手术后并发症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P评分、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00例2015年1月-2017年8月因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计算其入院首次的CTP评分、MELD、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记录其再出血、生存或死亡情况。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比较4种方法对短期再出血及预后的预测能力。计算四种评分判断预后的最佳界值点。结果再出血组与生存组四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死亡组与再出血组、生存组四种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短期再出血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0.590、0.593、0.532。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4、0.934、0.947、0.954。最佳界值分别为9.5、13.5、13.5、30.1。结论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能较好预测短期预后,但不能预测短期再出血。iMELD评分能更好的预测短期结局。

  • 标签: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CTP评分 MELD评分 MELD-Na评分 iMELD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在临床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ICU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6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管理与基于ICNSS的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在医疗费用、ICU住院时间与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护理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于ICNSS合理分配ICU护理资源,对提高ICU患者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ICU ICNSS 资源配置 住院时间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 要】本文介绍华能洛阳热电350MW超临界机组火电机组仿真培训考核评分系统,采用“分解考核-综合计分”的方法研究考核过程,以机组不同阶段的工况要求为基础,提出4类考核规则,建立了合理有效的仿真机培训考核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合理的框架规则,此考核系统已应用于我厂仿真培训系统,考核效果合理.

  • 标签: 火电机组仿真 考核标准 考核系统
  • 作者: 李艳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06-10
  • 出处:《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21年 第18期
  • 机构: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珠海519000
  • 简介:目的:讨论对急诊患儿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效果,讨论其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于收治的急诊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所有患儿进行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判断患儿病症的危重情况,按照患儿的得分制定相应的护理方式;并将患儿的PEWS评分结合病情进行分析,记录患儿的评分效果。结果:PEWS4分以下患儿采用一般急诊护理,而得分5~9分患儿属于病情危重状况,在进行急诊护理时,给予患儿针对性急诊护理,对患儿完成急救后直接转入专科病房;得分10分以上患儿属于极危重患儿,实施特别护理,并在患儿急诊后直接进入ICU进行治疗。结论: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PEWS)应用到急诊护理中,使急诊患儿病情分值管理,从而使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式,从而能够提高急诊患儿的效率,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最终提高急诊工作的效果,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急诊;可行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流式(CLLflow)评分和Moreau评分(MS)系统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效能差异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郑州金域血液病理综合诊断中心的133例免疫表型不确定的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分为CLL组(83例)和非CLL组(50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或骨髓白细胞分化抗原CD5、CD10、CD20、CD19、κ链、λ链、FMC7、CD23、CD22、表面免疫球蛋白M、CD200和CD79b免疫标志物表达情况,分别计算CLLflow评分和MS;四格表法计算2种评分系统诊断效能指标,使用McNemar检验和Kappa检验进行2种评分系统的优效性和一致性检验。结果CLL组CLLflow评分阴性和阳性患者分别为4.8%(4/83)和95.2%(79/83),非CLL组分别为80.0%(40/50)和2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L组MS≤2、3和≥4分患者分别为1.2%(1/83)、10.8%(9/83)和88.0%(73/83),非CLL组分别为86.0%(43/50)、14.0%(7/5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Lflow评分对CLL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79/83)、80.0%(40/50)、88.8%(79/89)和90.9%(40/44),MS系统分别为98.8%(82/83)、86.0%(43/50)、92.1%(82/89)和97.7%(43/44)。CLLflow评分与MS总体符合率、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1.0%(121/133)、93.3%(83/89)和86.4%(38/44),且McNeamr优势性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96)。MS≤2分和MS≥4分时,MS系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73/73)和97.7%(43/44),CLLflow评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71/73)和86.4%(38/44)。MS=3分时,MS系统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9/9)和0(0/7),CLLflow评分为88.9%(8/9)和57.1%(4/7)。结论CLLflow评分和MS对CLL鉴别诊断性能无明显差别,且2种评分系统一致性较好,但MS=3分对CLL病例诊断的特异度较低,联用CLLflow评分可提高其对CLL诊断准确性。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B细胞 流式细胞术 Moreau评分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对急诊胸痛患者预检、分诊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684例急诊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4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检查评分系统进行病情评估,观察组患者接受MEWS进行病情评估。分析两组患者候诊时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AM)、急性心肌梗死(STEMI)、主动脉夹层等诊断结果正确率、患者因不同病症致死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就诊时间、满意度评分及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NSTEAM、STEMI、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WS提高患者临床预检、分诊效率、提高预检、分诊正确率,降低患者临床致死率。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急诊胸痛 分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 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5月 -2020年 7月 122例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观察组则采取基于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重症监护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对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重症监护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 0.05);观察组患者对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 0.05)。结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能够进一步优化重症监护病房人力资源配置,有助于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 重症监护病房 人力资源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在预测胸外科手术患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胸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08例行胸外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改良Possum评分以预测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并与患者实际并发症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108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有54例患者(50%),共计发生并发症例次79次,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发热24.05%、肺不张12.66%、伤口感染8.86%。术后共计死亡3例患者(2.79%),2例患者死于心力衰竭、1例患者死于脑梗死。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的术前生理学评分为15.96±1.57(分)、手术侵袭程度评分为(14.02±1.74)分,均显著高于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术前生理学评分为(14.02±1.44)分、手术侵袭程度评分为(12.76±1.53)分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死亡患者的术前生理学评分为(17.02±1.67)分、手术侵袭程度评分为(16.92±1.68)分,均显著高于术后存活患者的术前生理学评分为(14.28±1.47)分、手术侵袭程度评分为(13.16±1.61)分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ossum评分系统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患者60例(55.56%)、死亡病例7例(6.48%)均略高于实际情况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在预测胸外科手术患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预测值比实际值略高,但在统计学上与实际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改良Possum评分 预测 胸外科 并发症 死亡率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LICS系统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胸腰段骨折患者376例,均行腰椎x线、CT、MRI检查,通过骨折形态,神经损伤状态(ASIA评分),及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进行TLICS评分;其中采用MRI检查作为术前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PLC)状态评估的主要方法,

  • 标签: 临床应用价值 胸腰椎骨折 评分系统 损伤程度 治疗 胸腰段椎体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非治愈性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eCura system"的临床适用性。方法2012年1月—2018年3月,因早期胃癌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提示ESD非治愈性切除的155例病例被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eCura评分系统对病例进行评分,按评分结果分成3组,低危组(0~1分)100例、中危组(2~4分)46例、高危组(5~7分)9例,观察各组随访期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结果155例随访时间(25±15.0)个月,其中低危组中位随访25个月,中危组中位随访23个月,高危组中位随访34个月。低危组追加外科手术57例,其中3例[5.26%(3/57)]淋巴结转移;中危组追加外科手术29例,其中2例[6.90%(2/29)]淋巴结转移;高危组9例,均追加外科手术,4例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危组淋巴结转移风险明显高于低危组(P=0.003,OR=14.499,95%CI:2.513~97.214),而中危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危组略高(P=0.767,OR=1.326,95%CI:0.165~8.594)。随访过程中,低危组无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43例未追加外科手术者中发现3例[6.98%(3/43)]复发。中危组17例未追加外科手术者中发现1例[5.88%(1/17)]复发,2例[11.76%(2/17)]远处转移,其中1例[5.88%(1/17)]死于脑转移;29例追加外科手术者在随访期间无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高危组9例在ESD术后均追加了外科手术,随访期间无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结论eCura评分系统可用于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病例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低危患者追加外科手术的获益有限,而中、高危患者追加外科手术可有效改善预后。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淋巴结转移 eCura评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