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据统计全球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多达3.6亿,占世界人口的5%,其中的大部分分布在亚非地区。我国是CHB的高发区,其感染率长年居高不下,HBV感染者约1.2亿,其中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还将发展成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癌,最终将有2千万人因此而死亡。CHB就象沙尘暴一样危害人类的健康,必须严重地关注乙肝问题。由于HBV的C基因变异及YMDD位点的多聚酶变异都会造成病毒的耐药,因此,CHB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现就CHB临床治疗的现状及某些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1基础治疗和定期检查基础治疗是临床中最基本的方法。大部分CHB患

  • 标签: 临床治疗 乙型肝炎临床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全面的护理在合并乙型肝炎产妇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4例合并乙型肝炎产妇,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全面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乙型肝炎产妇实施优质全面的护理可消除其焦虑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乙型肝炎产妇 护理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扯,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了乙型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并对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治疗以及基因疫苗的发展作了展望。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 携带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为慢乙肝患者带来了新希望。20多年的经验积累,在有效控制病毒、改善病情的同时,临床治疗有了新的更高目标和要求,这就是临床治愈和完全治愈。随着对慢乙肝临床治愈认识的深入,疾病研究的进展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故本文就慢乙肝临床治愈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治愈
  • 简介:【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乙肝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本文旨在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进行阐述。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炎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乙肝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本文旨在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进行阐述。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炎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的复种意识和认知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该市30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的临床资料,并对上述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复种意识和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该次研究300名患者中,42.7%的人不了解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手段,62.7%不了解乙型肝炎疫苗需要加强免疫注射,94.3%的认为未能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免疫注射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复种的相关知识;乙型肝炎患者家属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84.4%、血站血库的化验人员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82.5%及经常输血患者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52.0%显著低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未能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复种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复种的相关常识,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乙型肝炎疫苗复种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促进人们了解和认识乙型肝炎疫苗复种的重要性,增强自觉复种的意愿。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高危人群 疫苗复种 认知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HBI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HBeAg和HBsAg阳性孕产妇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163例HBV感染孕产妇纳入研究,干预组为孕28周前检测出HBeAg和HBsAg阳性的孕产妇71例,对照组为临产前入院HBeAg和HBsAg检测阳性的孕产妇92例。干预组从孕28周开始一次性肌注HBIG200IU,每间隔4周肌注一次,共三次。对照组未进行HBIG注射。胎儿娩出后立即收集脐静脉血进行HBeAg检测。结果干预组71例新生儿中,有6例HBeAg阳性,HBeAg阳性率为8.45%。对照组92例新生儿中,有67例HBeAg阳性,HBeAg阳性率为72.8%。结论从孕28周开始给予HBIG注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应建立完善的产前筛查制度,尽早发现HBV感染孕产妇,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垂直传播 乙肝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75、40.49,均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37、39.84,均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 标签: 肝炎,乙型 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 简介:乙型肝炎重迭感染戊型肝炎的观察葛敬春(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30021)随着戊型肝炎的研究迅速发展,一些资料表明,乙肝病人重迭感染戊肝,比乙肝单独感染的病人病情更为严重,预后较差。为了更好地了解戊肝病毒(HEV)与乙肝病毒(HBV)重迭感染,有无特殊临...

  • 标签: 戊肝 重叠感染 HEV HBV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的乙型肝炎康复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抗-HBs阳性患者9例。根据基线抗-HBs水平分为2组,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充分知情同意后未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化学治疗前接受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开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每个月进行随访,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和HBV血清学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9例患者中6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为惰性B细胞淋巴瘤,1例为膜性肾病。7例患者抗-HBs≥100 mIU/mL,未接受预防性抗HBV治疗;2例抗-HBs<100 mIU/mL的患者予恩替卡韦(0.5 mg/d)预防性治疗。1例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于第3程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抗-HBs效价由基线的21.27 mIU/mL降至6.33 mIU/mL;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第4程治疗后抗-HBs效价由172.25 mIU/mL下降至57.76 mIU/mL;1例膜性肾病患者随访1年复查抗-HBs效价由141.47 mIU/mL上升至328.98 mIU/mL;其余患者的抗-HBs水平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HBV再激活,HBV DNA均为阴性。结论乙型肝炎康复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可能出现抗-HBs效价下降。高效价抗-HBs对乙型肝炎康复者HBV再激活可能有保护作用,此类患者可能不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乙型肝炎康复 乙型肝炎再激活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HepatitisBviruslargeprotein,HBV-LP)含量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乙肝)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为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192例乙肝患者和同期120名健康体检者(NC组)乙肝五项及HBV-LP含量,并检测乙肝组治疗前后HBVDNA、HBV-LP含量变化,分析HBV-LP含量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乙肝组HBeAg阳性率、HBV-LP阳性率均高于NC组,其HBV-LP阳性率亦高于HBe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患者与HBeAg阴性患者HBV-L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患者HBVDNA、HBV-LP阳性率及定量逐渐降低,治疗6个月后HBeAg阳性率及定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HBV-LP含量与HBV-DNA拷贝数呈正相关(r=0.773,P<0.05)。以HBVDNA为金标准,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HBV-LP评价乙肝治疗效果的灵敏度逐渐降低、特异性逐渐上升。结论定期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LP含量对评价其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效果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恩替卡韦治疗HBVDNA阳性的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96周。结果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12周、24周、48周和96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分别为61.76%(21/34),82.35%(28/34),94.12%(32/34)和94.12%(32/34,P〈0.05);2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也分别为72.73%(16/22),81.82%(18/22),81.82%(18/22)和90.91%(20/22,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与应用恩替卡韦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安全性较好。

  • 标签: 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肝硬化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