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完成HIV检测后表现出的可靠性。方法选择我中心2017年6月—2017年12月免疫检验所提供的20份HIV抗体质控血清作为实验观察组,同时间段选择健康体检者200份作为实验对照组;之后于临床针对两组研究对象展开ELISA(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ELISA实验与金免疫层析实验。最终对检测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双抗原夹心EILSA对于室间质评血清、2NCU/ml、4NCU/ml血清的检测阳性率及对健康体检者标本的阳性率(100.0%、100.0%、100.0%、0)高于间接EILSA(75.0%、70.0%、65.00%;2.50%)和金免疫层析实验(70.0%、75.0%、75.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HIV的准确度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金免疫层析实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尿路感染临床诊断中应用不同尿常规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128例,对其尿液标本单纯应用尿干化学法、尿沉渣法及联合尿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进行检测,比较三种方法的准确率及特异性。结果128例尿液标本经定量尿培养检测,阳性93例(71.88%),阴性35例(29.12%);尿干化学法检测准确率67.74%,特异性71.43%;尿沉渣法检测准确率73.11%,特异性71.42%;联合应用尿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检测的准确率97.85%,特异性97.14%。结论联合应用尿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进行尿路感染检测的的准确率及特异性均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尿路感染 临床诊断 不同尿常规检测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将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应用于HIV的检测中,对比结果可靠性。方法本文实验样本是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本院纳入分析和研究的100例HIV患者的血清标本,均开展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验方法、胶体硒免疫层析试验检验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验方法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验方法检测HIV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是97.22%、93.33%、98.00%,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验方法检测HIV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是95.83%、90.00%、96.00%,胶体硒免疫层析试验检验方法检测HIV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是93.15%、83.33%、93.00%。结论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验方法、胶体硒免疫层析试验检验方法相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验方法检测HIV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更高。

  • 标签: 免疫检验方法 HIV 检测
  • 简介:海上石油平台铁磁性构件表面涂层造成探头提离导致磁信号减弱,会导致应力集中误判.我们对不同提离值下应力集中的磁记忆分析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分别在提离0、0.5、1、2、3、4、5mm时采集试件的磁信号;其次,采用小波自适应阈值消噪提高磁信号的信噪比,对重复采集的磁信号进行相似度判别,消除其相异性;最后,分析不同提离值下磁信号的梯度和相轨迹.结果表明:提离值过大可能导致无法根据磁信号梯度识别应力集中,可用梯度值与梯度平均值的比值m或相轨迹辅助识别.基于此提出了不同提离值下的磁记忆分析方法,并在渤海某平台进行现场应用验证了其可行性.

  • 标签: 海上石油平台 金属磁记忆 探头提离值 应力集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消除高脂血对临床生化检测项目结果的干扰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接受临床生化检验的高脂血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促凝管为患者进行静脉血的采集,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划分成四份,第一份利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的方法进行处理,第二份利用乙醚抽提法进行处理,第三份利用高速离心法进行处理,第四份直接进行测定。结果:相比直接进行测定的方法、0.9%氯化钠注射液血清测定的方法、乙醚抽提法测定的方法,在应用高速离心法的基础之上,患者的ALT相关参数、ALP相关参数、LDH相关参数、淀粉酶相关参数均相对更高。结论:临床生化检测的过程中,通过应用高速离心法对于高脂血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处理,能尽可能地减少样本中不同类型的脂质颗粒对检测结果带来的不良影响。

  • 标签: 不同方法 消除 高脂血 临床生化检测项目结果 干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两类不同核酸提取方式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评样本的成果,开展效果对比。方法 搜集2022年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发放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量评估样本15份,运用两类常规核酸提取方式(磁珠法、核酸释放剂法)开展质评物复孔核酸提取与扩增。结果 依据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回馈,15份质评样本内,囊括9份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样本,6份阴性样本,分别复孔进行核酸提取与扩增,遂共18份阳性样本检测,12份阴性样本检测。磁珠提取法检出率为100%,释放剂法检出率为83.33%。取复孔的平均Ct值进行分析,磁珠法的OR1ab基因和N基因的Ct值均显著优于核酸释放剂法,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种方法OR1ab基因相差Ct值为(5.64±1.45 ),N基因相差Ct值为(4.46±1.28)。结论 不同核酸提取法对质评样本检验成果不同,核酸释放剂法的核酸提取效果有待提升。

  • 标签: 不同核酸提取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试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检测抗HIV中将不同免疫检验方法进行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以150例HIV抗原标本为例,将其分为三组,一组给予双抗原夹心ELLISA检验,另外两组给予金免疫层析实验和间接ELISA检验方法,分别命名为甲组、乙组和丙组,对其不同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和100.00%,数据对比显著高于丙组,各项数据对比均显示为P0.05,甲组的数据均比乙组高,甲组诊断效果更好。结论:在对抗HIV进行检测时,将双抗原夹心ELISA法进行应用,其对应的检测准确率最高,临床检验可靠性也最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抗HIV 双抗原夹心ELISA法 金免疫层析实验 间接ELISA检验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梅毒螺旋体检测中应用不同梅毒检验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梅毒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检测,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的检测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的检测准确率均高于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法(P<0.05)。结论 在梅毒螺旋体检测中,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的检测准确率更高,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法的检测准确率相对较差。但是,在实际检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科学的选择。

  • 标签: 梅毒螺旋体检测 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两院区不同检测系统间血常规参数是否具有可比性,为检验结果互认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6份新鲜血标本,分别在医院本部(即参考系统)和板仓分院(即试验系统)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比较两系统间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的差异及相关性,以行业标准(WS/T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中的允许总误差(TEa)的1/2为标准,判断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结果两检测系统间WBC、RBC、HCT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5项参数在两检测系统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975),在医学决定水平处各参数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仅HCT在15%时,两系统的系统误差超过临床可接受标准。结论两院区不同检测系统血常规结果具有可比性和互认性,但仍应加强检测系统间各项目,尤其是较低水平的HCT的比对及临床可接受性评价。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常规 相关性 互认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模式检测血常规对血小板(PLT)、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RBC)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及末梢全血不同模式下进行血常规指标检测,比较血常规各指标的检测精密度。结果静脉血WBC显著低于末梢全血与末梢预稀释血,但PLT、RBC及Hb显著高于末梢全血与末梢预稀释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预稀释血WBC、Hb及RBC与末梢全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LT显著高于末梢全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预稀释血检测精密度显著高于静脉血和末梢全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末梢全血与末梢预稀释血不同检测模式下血常规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临床应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血常规检测模式选择,以提高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不同模式 血常规 检测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同一种国产试剂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7034人份ALT及酶免双试剂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分为A、B两组进行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定性检测,试验均采用上海浩源生物试剂进行8人份混样核酸检测。A组:采用全自动加样仪、核酸提取仪和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B组:利用CHITAS及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分析比较两组的操作性、运行时间及阳性检出率。结果:A,B两组从操作上比较,A组的手工操作步骤多于B组,B组的自动化程度高于A组。如当天混样/单样测试数不大于48,则B组快于A组。如大于48且不大于96,则两者运行时间基本一致。两组的NA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30%,0.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一种国产检测试剂,分别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相关性良好,两者在使用性能、检测结果方面均较稳定;国产检测试剂质量和检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和部分进口产品相比仍有些许差距,我们期待其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筛查 国产试剂 检测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检测模式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1月到6月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0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标本和末梢血标本,并将处理后的静脉血、末梢全血、末梢预稀释血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不同模式下测得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对不同模式下检测得到的各项血常规指标进行比较,可见经末梢预稀释血和末梢全血测得的各项指标中,仅有PLT的比较有前者显著高于后者的情况,其余三项指标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这两种模式下测得的WBC、RBC、PLT、Hb均与经静脉血全血测得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模式下测得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测模式。

  • 标签: 检测模式 血常规指标 检测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 通过制作专用孔洞类及裂纹类缺陷对比试块,验证不同工业CT检测系统的缺陷检出能力,通过试验数据为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工业CT 缺陷试块
  • 简介:摘 要:本文介绍了低应变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实际检测过程中的几种低应变检测波形进行分析,提出了在低应变检测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勘资料及施工记录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其他检测方法进行现场验证,为类似低应变波形提供准确判定依据。

  • 标签: 低应变检测波形 波形分析 同向反射
  • 简介:摘要本文以某大跨T型梁为例,提出增大截面加固设计、粘贴钢板加固设计、碳纤维加固设计,三种加固设计方式,通ANSYS对梁加固模拟分析及与规范公式进行对比分析,深入了解不同加固方式的应力分布情况,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加固方式。

  • 标签: 桥梁 加固设计 碳纤维加固 粘贴钢板 增大截面加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自发呈报系统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量已经具备筛选信号的规模。通过对广东、上海、江苏3个省级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采用的不同信号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及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信号检测 自发呈报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了解不同免疫检验法在抗HIV检查检验中结果可靠性差异。方法:选取110例艾滋病患者及其血液样本根据检验方式的不同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样本采用金免疫层析法进行检验,观察组患者样本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金免疫层析法检验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82%(101/110)、96.36%(53/55)、90.91%(50/55),观察组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5.45%(105/110)、92.73%(51/55)、98.18%(54/55)(P<0.05)。结论:酶联免疫法在抗HIV检验中的检验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相对更高。

  • 标签: 抗HIV检测 免疫检验方法 检验准确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准确率。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34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再选取非梅毒人员35例(对照组),所有患者都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TPPA)、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TRUST)等试验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结果显示,ELISA和TPP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要高于TRUST,其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不同梅毒 检验方法 梅毒螺旋体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