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干预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下肢静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对比2组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医护理干预后,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以及下肢肿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患者(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等并发症,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并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行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率4.9%,对照组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率19.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后,予以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预防静脉的发生,同时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对于腹股沟手术患者,要通过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维持腹内正常压力的护理、运动护理、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等术前护理,通过病情观察、体位与运动护理、切口护理、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等术后护理,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应评估患者存在的下肢静脉形成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围术期预防性护理措施,避免术后下肢静脉形成,使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并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 标签: 腹股沟疝 围术期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静脉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入2016年1月—2017年12月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30例下肢静脉患者进入研究,患者入院确诊病情后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以护理方法的异同为标准来划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程序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疼痛、躯体角色等生活质量的指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结果可知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接受介入溶栓治疗下肢静脉的患者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改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综合程序化护理 介入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溶栓疗法治疗结肠癌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报告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8例结肠癌术后并发下肢静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均接受介入溶栓疗法治疗及护理干预,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本组18例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6±1.2)分、生活质量评分为(93.2±2.3)分,均痊愈出院,随访未见并发症。结论介入溶栓疗法治疗结肠癌术后下肢静脉,疗效确切,通过针对性护理,改善了患者身心状况,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 标签: 介入溶栓疗法 结肠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伤科下肢骨折手术病人综合干预,降低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方法选择在我院骨伤科2016年1月—12月行骨科手术的7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疼痛和静脉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骨伤科下肢手术患者静脉的预防具有显著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骨伤科 深静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静脉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我院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实施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0例。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静脉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静脉形成中的预防效果较好,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中医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围术期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综合康复训练预防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8月于我院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98例,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结果患者术后3d内拔除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总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d时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致死性肺栓塞及栓塞后综合征。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对预防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有着显著效果,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综合康复训练 髋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性护理对ICU患者静脉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164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组(采用风险管理性护理),对两组进行研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静脉发生及两组患者知识问卷得分情况。结果风险管理组静脉发生率(8.54%)明显低于常规组(28.05)(P<0.05);风险管理组静脉发生原因主要与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常规组静脉发生原因主要与血栓史、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风险管理组的得分(95.65±4.72)明显高于常规组(84.33±4.68)(P<0.05)。结论风险管理性护理可以减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静脉的形成,提高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使其了解正确护理方式,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Ⅱ型呼吸衰竭 风险管理性护理 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的原因,总结循证护理对策。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共有182例肿瘤患者留置PICC,按照PICC路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发生静脉炎52例次,导管堵塞11例次,导管相关性感染8例次,血栓形成11例次;血栓形成11例次,涉及患者8人,其中10例次同时表现为同侧手臂、手疼痛肿胀感,7例次患者臂围明显增粗,1例次无明显症状表现,抽回血时有明显阻塞感;采用抽吸方法吸出血栓2例次,采用尿激酶溶栓8例次,1例失败拔除导管。结论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的原因较复杂,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形成的三大因素,年龄、制动、原发性高凝状态、肥胖、创伤、炎性肠道疾病、粗暴操作、穿刺失败、回血时间过长等是高危风险因素,需规范穿刺、送管、封管、输液操作,筛查高危因素,控制可供因素,对于高危患者主动给予抗凝药物。

  • 标签: PICC 静脉血栓 肿瘤
  • 简介:摘要探讨脑卒中合并下肢静脉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预见性护理措施。下肢静脉栓塞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下肢静脉管腔内形成凝血块,临床比较常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其导致的肺栓塞约占脑卒中后死亡的10%。年龄增长、制动、下肢瘫痪、房颤均是DVT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86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骨科卧床关注下肢静脉形成原因,并对其预防和护理进行详细总结。结果在86例患者内,发生下肢静脉形成患者共14例,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和预防护理,针对14例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在一周左右其患肢的肿胀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并未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骨科卧床患者中,下肢静脉属于较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且该症状相对比较严重,只有加大重视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才能保证该疾病治疗效果的提升。

  • 标签: 骨科 卧床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对应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气压治疗仪的方法,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2周下肢静脉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的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21.05%的静脉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等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在常规术后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引用气压治疗仪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气压治疗仪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并发静脉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到2016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乳腺癌PICC置管并发静脉患者,共7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和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静脉5例,发生率为14.28%,对照组并发静脉13例,发生率为37.1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乳腺癌PICC置管并发静脉的护理过程,运用综合护理治疗能够明显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质量评分,值得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PICC置管 并发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临床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0月来我院接受骨科创伤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并发下肢静脉,随后,对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对观察组(50例)采取超声消融介入治疗。结果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χ2=8.27);平均溶栓时间观察组的平均溶栓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t=12.45)。结论超声消融对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奇佳,既可减少溶栓时间,又可加速患者健康恢复。

  • 标签: 骨科创伤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超声消融 临床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要点。方法取我院PICC置管患者72例,随机分研究组(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6例,评估两组临床指标(导管留置时间、血栓消失时间与治疗总时间)、静脉形成率与干预有效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血栓形成率低,护理有效率高,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能避免形成静脉,缩短治疗总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PICC置管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量化踝泵运动护理联合依诺肝素对直肠癌术后患者静脉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在2017年1月—2018年5月时间内来我院行直肠癌术的患者50例,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这50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25例)与量化踝泵运动护理组(25例)。其中我院护理人员对常规护理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而护理人员对量化踝泵运动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联合采取化踝泵运动护理与依诺肝素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量化踝泵运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等数据差异显著,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63,2.9631,4.0264,3.5102,5.6320,2.6612,4.3210,6.3312,P<0.05)。结论量化踝泵运动护理联合依诺肝素对直肠癌术后患者静脉的预防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量化踝泵运动护理 依诺肝素 直肠癌术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盆腔术围术期应用预防性护理对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接收的96例行妇科盆腔术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PT(25.76±3.43)s、PLT(174.81±28.11)×109/L、FIB(2.90±0.57)g/L、D-dimer(1.33±1.25)μg/mL,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下肢静脉发生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科盆腔术围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的概率,改善凝血各项指标水平。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术期 预防性护理 妇科盆腔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中早期运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例)与观察组(n=30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及早期运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股静脉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采取早期运动护理,可预防下肢静脉发生,效果显著。

  • 标签: 脑出血 下肢静脉血栓 早期运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形成的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肝移植患者30例资料,统计术后门静脉发生率,总结预防、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30例患者肝移植手术后,门静脉形成率为6.7%(2/30),经由针对性处理后均治愈。结论肝移植术后易形成门静脉,可通过多普勒超声监测,并选用有效手段治疗,提高肝移植效果,保护患者生命。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